9年的時間,30萬的文字,煲出一盅禮物盒。300套唯一限量—觀察者獨售。
最新文章 | 全部文章
當展覽成為座標——成為一種絕對空間的可能
文|陳世育
絕對空間(藝廊)沒有像過往展出的作品那樣,由於作品成為主體而成為載體;沒有因為「超級工程」的介入,而隱藏或改變自身,反而彰顯了空間自身原有的一切,兩者攜手成為一體。
跳脫一個無盡的迴圈:「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
文|莊棨惟
因此,若我們再回頭理解展覽的標題「水管狂熱」(Pipe Mania),這個標題源自於一個經典的益智遊戲,而遊戲的核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漏水危機、一場緊迫逼近的災難。對藝術家來說,危機的號角是當他臨近海邊時所聽到的轟隆巨響,而藝術家的最終解決方案,就是將這樣的危機帶進展場、帶到觀眾眼前,並期望以眾人的力量去截開這樣的迴圈,將困在這股力量中的人們解放出來。
「榮光」的解構與結構─「2023臺南新藝獎:匯聚的分岔點」
文|盧澤霆
資訊爆炸創造了具有混合性質的媒介體,使其具有複合又複義的交織關係。因此,「榮光」既是曝曬於《重返榮耀》的螢幕光,也是《成功敘事學》的投影光。憑藉著這榮光,意識中出現了虛幻構築的虛構世界與展現真實性的非虛構世界,兩者相互混合編成的一種審視自身與影像經驗。
「2023 碎片港論壇——全球南方、新常態、海洋、機制、邊緣」論壇側記
文|張碩尹
本次論壇為計畫觀察員之年度觀察分享,涵蓋全球南方、海洋、機制等主題,並由蔡佩桂以「邊緣」為主題的策劃創意評論發表活動,希冀通過現場講述與對話交流來建構更為動態性、生產性與行動性的論述實踐。
如何理解他人──張韵苧的視覺觀察學
文|吳尚育
「100 個房間」計畫中,她背著至少一公尺的大幅畫布,一一進入在英國念書時結識的人的家中。先透過訪談認識他人,再將對這個人的印象及作為個人延伸的房間,凝結為她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在當次拜訪中完成。
後疫情時代藝術報告書
文|張敏琪
在這段期間裡,藝術家們對這劇烈的社會改變有著相當積極的反應。不只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與展演被迫轉向或取消,同時也是因為這個事件深刻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樣貌,並成為當代文化現象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催逼著藝術家們不得不對此有所回應。
一則報告:後疫情南臺灣藝文生態觀察
文|方彥翔
提問:去中心還是碎片化?本文是從筆者在高雄生活、工作的觀察報告;高雄與南部臺灣在前疫情至後疫情時期,整體環境從文化建設到個體空間的歷經改變,整體文化發展面貌之巨大變化,事實上需要一系列的機制上的問題提問。
被觀看的年老
文|張敏琪
的確,年老並不等同於中止,只是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始轉變。美國學者薩伊德(E. W. Said)便稱其為「晚期風格」(Late Style)——一種走向穩定保守或激進突破兩種極端的階段性現象。
2021-2022 碎片港計畫觀察報告
文|邱俊達
計畫的發起,鑑於當前藝評生產平台大多集中於臺北且多屬臺北中心視角,導致論述觀點均質化,抹消了地方藝文生態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因此,計畫意圖通過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書寫理念,打破地緣政治的框架,翻轉「中心—邊緣」的對立,以真實回應當前與未來藝術生態之發展。本文先就南部藝文生態近十餘年來變化進行簡要梳理,再闡述計畫推動兩年之情狀以及未來將持續改善與發展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