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全部文章

碎片港 Shatter Port|2022 第三次觀察會議暨成員實體交流

「碎片港」於2021年創立,與臺南「絕對空間」、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共同合作,旨在搭建南方藝文平臺,於知識及時空碎片化的當前,透過深度地方觀察的匯聚,以「自由港」為意象,生產超越主流藝術定義及論述邊界的另類知識。

繪畫的零度:蔡獻友「物裡學」個展的藝術還原

文| 吳尚青
2022 年 12 月起在屏東南州的水林藝術空間,蔡獻友展出了近期作品。水林藝術空間是屏東戰後藝術家蔡水林的故居兼工作室,蔡水林在此培養出謝德慶、卓有瑞等著名藝術家,舉辦南洲美展,他本人也從油畫跨越到水泥、紙漿等媒材實驗,蔡水林的子女也繼承遺志,繼續在地方上耕耘,邀請對材質實驗等感興趣的藝術家展出。

錄像作品拍出了什麼?

文|蔡宗祐
在進入錄像作品之前,我們先將場域拉出來看。2000年 以後臺灣的藝術潮流幾經轉折的轉變。從動漫藝術、無厘頭小感覺、全球化、關係美學、國族歷史、人類世、大南方,這樣簡單的分類不得不說是有點簡單與主觀,主要是從發生在臺灣的雙年展或大型策展帶動的藝術強勢話語權。

在田徑間遇見恬靜—從鍾舜文之《所見 As Is 》所見之

文|張敏琪
清代詩人袁枚曾有一詩《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補鳴蟬,忽然閉口立」。詩中描述了林蔭小路上,牧童悠然放牛的景象以及田野間自然與人吟應和的聲響,但在最後,小童不知莫名地停止了歌唱。他為何停止?又在關注什麼?我們未可得知,或許是那欲補的鳴蟬,也或許是大地之上令他更為著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