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的時間,30萬的文字,煲出一盅禮物盒。300套唯一限量—觀察者獨售。
最新文章 | 全部文章
藝術與文學和自我——從平松宇造「花色三昧」淺談經驗性
文|吳敬芊
在準備書寫這篇藝術評論之前,就有一個非常大的焦慮在心裡面盤踞——藝術評論被期待長什麼樣子?什麼才是好的藝術評論?要怎麼寫才是好的?書寫的方法和狀態有很多種,不同的架構可以達成各種各樣的閱讀效果,根據文章類型的不同,字句的形狀也有所不同,寫作的狀態也深深影響文章給人的整體感受,而我是很依賴寫作狀態的類型。對我來說,能夠開展讀者對於作品的想像就是好的藝評。那麼要怎麼讓人覺得有興趣、有趣?自己覺得有趣、想要分享傳達的心情就會讓別人有興趣,這樣就好了,而此時此刻又馬上有另外一個聲音覺得,這樣想是不是太過自己?真的這樣就好了嗎?——我到底該怎麼寫?
從操縱動力形式的機動戰士蛻變為召喚自然的幻術士——梁任宏藝術創作探究
文|柯春如
梁任宏的成長背景與創作活動區域與高雄這座城市一直以港口結合重工業的狀態持續的發展著,對於工業文明的發展,20 世紀初歐美藝術家所抱持的態度是極端分歧的,工業急速發展,帶來許多便利的生活,因此如義大利的藝術家薄丘尼(Umberto Boccioni),崇尚汽車的速度感,另一方面,工業文明的發展,卻也對環境造成許多污染,如 19 世紀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遠離都市崇尚田園生活,高雄便是這樣工業背景之下產生 1991 年由李俊賢所發表的「黑畫宣言」。黑畫的「黑」一部分所指涉的便是工業文明所造就的大環境,如工業煙霧繚繞的天空、大型工廠、沾滿黑色機油的大型機具,而在這座城市中也產生一批以發展重工為主的大量勞工生活在這座城市之中,而藝術家梁任宏的成長背景經驗也與這座城市的發展狀態相互牽動著,從創作金屬材質、動態及拼接的形式,彷彿可以看到工業城市的縮影於作品之中。
誰的城市:以朱盈樺和紀凱淵的作品為例,探討駐市創作的形式路徑
文|王瑀
我對當代藝術產生興趣的起點,是在某次觀看、理解當代藝術作品的瞬間——忽然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關聯性,即使是原本無感的嚴肅議題都有了想暸解的想法。或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關聯性之時,發現了介於二者之間的「地方」的重要性,並好奇是什麼樣的因素使得個人或群體,能對身處所在產生想像和認同,並建構出地方。我逐漸執迷於「地方」這個詞彙,亦展開了後續以「地方」為議題的創作類型的關注,總是試圖藉由藝術家之眼認識、理解地方的不同面向。
從《工寮》到《宿舍》:工作坊不能只是比較好玩的工廠?
文|楊志雅
有一組人馬,關注跨國勞工的在臺處境,想要跟移工們一起拍電影,他們在外籍移工的臉書社團裡發佈招募訊息,或是帶著翻譯到公園等移工經常聚集之地發問,「我們想拍電影,你有沒有興趣」?
勞動者之夜:「上班下班——仲崇毓個展」評論
文|曾哲偉
對於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而言,在「下班時間」從事感性生產活動,其重要性在於透過自身的力量,重新劃分無產階級的空間與時間安排,並得以從工人的晝夜循環當中解放出來。勞動者的真正悲哀,在於「下班時間」實際上並不屬於自己,「週休二日、月休八天」實際上只是勞動事務之間的間隔,或是為了補償工作上的疲勞,以此維繫工作效率,更加投入地從事勞動生產工作。
從海上看向人類,以紀實影像作為關注社會的藝術行動
文|林詩樺
盧昱瑞的攝影以紀實攝影為主,主題多是台灣常民生活中熟悉卻不易被注意到的場景,如城市邊陲、村落、海岸,以及其中的人物群像、勞動過程等。除了在海馬迴所做的展覽外,2013年出版的《打狗漁村》,[2]是一本較完整收錄其攝影與書寫的著作。從展覽及書中可見,他的攝影與「人」很近,不是遠觀、旁觀的紀錄,影像中人物工作的手與鏡頭的距離,抑或是在小吃攤上緊靠著的鄰座拿著酒瓶說話的人像等等,皆是一種極其貼身的觀察,才能拍出的紀錄視角。
再談記憶,家庭影像的翻玩小劇場-朱韻蓉《Photo By》
文|梁佳欣
自1839年攝影術發明後,技術的普及讓操作攝影機械的門檻下降,影像如今已氾濫於你我日常。然而,影像的記憶和人的記憶之間仍存有空白,那些無法被明確定義的模糊背景,同時也是記憶的過渡空間,需要人與物,亦或是人與人的互動,方能清楚著眼於這些記憶交錯之處。
在記憶已非之前——王綺穗「如果無聲水」
文|黃于庭
記憶在這個時代不斷被提出。或許是大腦回憶的空間往往是令人失望的,那裡不同於相片的實體且全然清晰,也不能自由的存儲時間的分秒。那裡擁有的是受到干擾而改變、扭曲、變形的圖像重組,還有幾個不明所以的清晰片段,以及各種情感的東折西繞。更何況記憶有其自由意識,它無法被決定、被掌控、被命令,而能夠使它甦醒並甘願離開它的洞穴的觸發機制,或許是一直被忽略的外部空間,它朦朧在記憶的背景中,也是在古今各種事物不斷消逝的時代,依舊不離的共同記憶。對於王綺穗來說,那便是水。
尋找土的腹腔:劉致宏的聲音與陶作
文|施絜晴
2023 年 1 月與 2 月,台灣藝術家劉致宏(1985-)分別在台北的安卓藝術(Mind Set Art Center)與台南的應力空間(Soil Space)展出兩檔有關聲音與陶作的展演,一檔為個展《蛇》,另一檔為與台南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合作的「駐校藝術家計畫」工作坊成果展《Make a 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