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一寬
為何初版的《不朽的青春 ─ 台灣美術再發現》畫冊中《鹿圖》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或許除了以呂鐵州所描繪過的植物為參照之外,還能再以科學繪圖的觀念與技術找到蛛絲馬跡。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林一寬
為何初版的《不朽的青春 ─ 台灣美術再發現》畫冊中《鹿圖》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或許除了以呂鐵州所描繪過的植物為參照之外,還能再以科學繪圖的觀念與技術找到蛛絲馬跡。
文|林一寬
我找出過去所拍攝的構樹照片,以及採集後壓在書本裡的標本,又在郊外尋覓蓖麻並拍照記錄,相互比對呂鐵州所畫的葉形和葉基型態,依然無法讓畫裡的樹葉輪廓清晰地指向單一物種。而在台南我有機會翻讀《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已出版的畫冊,《鹿圖》的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芒草、楓葉、月桃及蕨類植物。幾周後又見美術館粉絲頁上一則《鹿圖》的貼文,因觀眾與專家至現場賞畫後分享,而知呂鐵州所繪為構樹,並非蓖麻。這也造成初版的展覽圖錄與再版內容的一處不同,再版將蓖麻「校正」為構樹。無論上述資料如何更新或者勘誤,依然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作品中繁盛的自然物網結而成的博物圖景,讓我想撥開植物層層細節所掩匿的謎團,決定到展場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