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敏琪
俄國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發展於 1913-1920年代,有人也把它叫做結構主義,但由於二戰後社會科學中還有另一個從法國來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通常我不會把一戰的 Constructivism 譯為結構主義。構成主義的特色是反傳統雕塑的「減和加」(雕和塑),而由一塊塊的材料組構或結合而成,並且納入抽象概念,可說是現代雕塑的雛形。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黃敏琪
俄國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發展於 1913-1920年代,有人也把它叫做結構主義,但由於二戰後社會科學中還有另一個從法國來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通常我不會把一戰的 Constructivism 譯為結構主義。構成主義的特色是反傳統雕塑的「減和加」(雕和塑),而由一塊塊的材料組構或結合而成,並且納入抽象概念,可說是現代雕塑的雛形。
文|黃敏琪
“Kindergarten”,德文,原意是「孩子的花園」:Kinder 是Kids,而Garten 則是garden,原來幼稚園的字義有如此美麗的意境。這是比包浩斯還要早成形的德國教育機構。隱約記得中文世界好像曾經有過一番「幼稚園」改名「幼兒園」的論戰。
An Atypical Investigative Article After have a déjà vu Read More
本文為「不解的熱帶,龐克精神的複製與分裂 I」之延續 溯及過往,馬來西亞Pangr Read More
(原題 夜半思路練習:不解的熱帶,龐克精神的複製與分裂) • 這是一篇非典型的田野調查文章。 從臉書上一張似曾 Read More
專欄作者|黃敏琪 專欄敘述 拜託你快去睡!我還想要再做點作品! 拜託你晚點醒來!這樣我可以再多寫幾 Read More
關於「誰來我家」駐站家長黃敏琪 黃敏琪 顛沛流離藝術家。好手工,不好大喜功。 黃敏琪|雞肋藝術家系列 「雞肋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