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 文章列表

星塵在何處? 評陳肇彤「離岸星塵」個展

文|蔡明岳
2021年絕對空間陳肇彤個展,以「離岸星塵」作為展名,「星塵」是宇宙中的塵埃,恆星爆炸後的殘餘,在日常的使用裡,它更多代表一種對宇宙的浪漫想像。而以「離岸」作為形容,預示了一個特定的所在,以及一個「漸遠」的動作。在我們與宇宙中間懸置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時空尺度下,星塵究竟代替藝術家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想像,我們又是站在了哪個彼岸?

坐,看,雲,起,時:在日常的偏離中重新連結內在經驗

文|黃冠婷
鄭秀如的展覽,《坐,看,雲,起,時》,有靜觀日常痕跡的氣氛,一踏入展場,就看到多幅掛畫影像。影像裡的物件像是水光中的影子,乍看難以辨認,卻又有些熟悉:藍筆、掃帚的基部、熱熔槍、燈泡、香水,這些日常的物品,彷彿都曾經被裝入貼身的塑膠殼,也許因為被使用而離開了容器,只剩下包裝外殼留在原地。被詠嘆的主體已經不在,身為觀者,我們只看得到曾經裝過物體的殘餘盒裝。

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論壇紀實

本次論壇為計畫觀察員之年度觀察分享,涵蓋疫後新常態、風景與地方性、流動的在地、機構與機制變遷等主題,希冀通過現場講述與對話交流來建構更為動態性、生產性與行動性的論述實踐。

敘述與插圖

文|蔡宗佑
作品不是插圖,敘述方式容易淪為插圖,但敘述也可以不是插圖。插圖也沒有什麼不好,插圖也是藝術的一個方式。只是,「作品不是插圖」所指的插圖,是指創作者原本想往「藝術」方面努力,但不小心淪為「插圖」的製作。敘述也很很多方式來敘述,粗略、細微、整體、細節、形象、感覺、平舖直述、咬文爵字、文辭優美、滿口髒話、新詩、短詩、文言文、引經據典或橫生嫁接。

不確定的期待―伸手不見太陽

文|蔡宗祐
三月底之後的台南,這段期間除了看了台南藝博會及台南新藝獎的大部分空間。在這之外,吸引我的還有在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聯展。

印跡的風景-蔡宗勳《谷線》個展

文|郭家妤
什麼是你對台南的意象顏色?對我而言泛著光暈的暖橘,是老城裡的磚瓦、是臺南人的熱情、是漁光島的夕陽餘暉。藝術家蔡宗勳出生於彰化,在台北求學、生活定居。其透過台南勘景旅行的感知經驗,以個人觀看台南的方式,進行一場內在直觀性的自我對話,透過感性書寫與理性線條,去蕪存菁的邏輯整理,藉由物質材料的特性,形塑出略帶孤僻的道白之境,名為《谷線》的全新個人作品。

再現、日常、所在:評蔡宗勳《谷線》個展  

文|許哲瑋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痕跡,無論是踩踏過的足跡,或藉由書寫所遺留下的筆跡,又或者是摺痕、刮痕,各式的痕跡作為一種記號,反覆性的充斥於蔡宗勳的作品之中,顯然成為了貫穿《谷線》的關鍵符碼。

倫理能吃嗎?「生態藝術」的美學辯論

by Paul Ardenne
可以這麼說,藝術所順從的自然結構建築可能並不缺乏雄心。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仍然是上下文語境相關的,並且影響很小。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渴望走上超越微觀介入干預,比上述作品更大的實用範圍,和更大的社會影響的創作之路。這次的意圖是:進入宏觀干預的視野。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