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弘煜
進入展場,炫目斑斕的色彩如熱浪襲來,一如標題所示「熱帶天堂」,濃烈而耀眼。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朱弘煜
進入展場,炫目斑斕的色彩如熱浪襲來,一如標題所示「熱帶天堂」,濃烈而耀眼。
文|李碩瑜
「所以他們被擺在一起是因為…?」身為觀者,永遠不乏於試圖理解作品內部意義的窺探驅力,然而這樣的疑問似乎就在筆者的新藝獎經驗中遭遇無數次的反芻。2021 台南新藝獎:《象形不會意》(A double of nature)延續自 2018 臺南新藝獎:《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以來展呈系統的改動,即每位得獎藝術家得以搭配一位邀展藝術家共同展出。如此的編組模式下,當新秀與邀展藝術家的作品擺置在一共同場域,各自創作語彙的不同難免發生無法即刻地對作品進行有效串連的斷裂,而這樣的斷裂似乎正賦予了觀看一項新任務:在理解個別作品的同時,尋求一種對不同藝術家作品之間存有某種共通性或敘事結構的可能。
文|陳馨恬
關於本次新藝獎,我想先從2020年的台北雙年展談起。
文|鄭勝華
如果每位藝術家都有一個故鄉,一塊孕育他的土地,如愛爾蘭文學家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的都柏林。那麼,對藝術家張新丕而言,屏東就是他的都柏林。
文|蔡明岳
剛聽到「珍奇櫃」這個展名時,多少掀起好奇心,究竟在訊息快速傳遞的時代裡,還有什麼事情能稱得上「珍奇」?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左側排成一長列的圖像,那是 Rumphius [*] 在失明後,用其他感官體驗世界所進行的描寫。而藝術家則以「繪畫練習」的方式對這些文字進行視覺描繪,將 Rumphius 原本充滿個人性的描述推向了一個更奇幻的意象。這樣一個面對未知世 界的特殊角度成為了一個鮮明、突出的隱喻,當觀眾在開始閱讀紀錄片時,開始與此意象不斷的進行交疊與比對。
文|蔣伯欣
十年是一個關卡,藝術界中,許多團體起起落落,能夠堅持近十年,發表了兩百多篇藝評,意味著成員和作者群有著一定程度的恆心與毅力。就我所知,這個沒有廣告、純藝評發表的平台,創立以來僅有極少量公部門的補助,大多是依賴個人的資金,和團隊的熱情投入所維持。
9年的時間,30萬的文字,煲出一盅禮物盒。300套唯一限量—觀察者獨售。
文|王振愷
藉由喚回這些家屋的記憶,我們為我們的夢增加了庫藏;我們從來不是真正的史家,卻一向離詩人不遠,我們的情緒或許只是一種迷失的詩藝。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
文|林一寬 Yi-Kuan Lin
自2015年於澳洲貼近自然風貌的駐村經驗,李若玫開始對自然景物密切關注,返台後在日常散步時觀察到建築外牆上大王椰子的投影,便對這城市中常見的樹種進行拍攝與相關研究,經由寫生去探究葉形,以素描複寫的方式為樹影製作標本,而後逐漸擴張風景的形式,2020年於「絕對空間」發表「剩餘的風景」個展,呈現作品本質所開展的閱讀面貌。
文|許楚君
1939 年,立石鐵臣應聘至臺北帝國大學負責繪製標本細密畫,隔年他將〈荒涼的景象—期待風土的花朵盛開〉發表在《臺灣日日新報》,呼籲從麵包樹寬闊葉形與葉脈,找到屬於臺灣的風土美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