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文章

低等意識

文|Lewis Gesner
我常常問自己,藝術是什麼、藝術可以是什麼、藝術應該是什麼。身為一個藝術家,「是」、「可以是」、「應該是」隨時準備好把我推向作品創作。這些提問跟人生其他範疇的提問沒什麼不同,諸如道德、經濟、使用及消費。這些範疇為何不再提起這些問題?難道它們與運行和時間的關係不再重要,回答「什麼是⋯」、「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不再重要了嗎?

Lower Consciousness

by LEWIS GESNER
I am always asking myself questions about what art is, what it can be, and what it should be. As an artist, “is”, “can”, and “should”, are then poised to push me into creating artwork.

彈性平行- 遠距實驗音樂對話一:Francesca Simmons & 李俐錦

文|Chloe Knibbs,譯|林雨儂
全世界正在共同經歷歷史上的混亂時刻,我們希望藉由音樂感染人們找到平靜。 我們以Double Pendulum Theory(雙擺理論)概念去強化我們對標題的想像,創作開端我先吹奏笙的傳統技巧與一些即興片段,Francesca 以我的音樂素材接下去創作,接著我再倚著主題做更多即興去回應 Francesca 的音樂。

何謂天堂?——當我們共有⼀刻的場所經驗

文|陳馨恬
踏進展間,展場內映著⼀幅幅熱帶⾵情的現場,以⾊彩、符號、作為鮮明的媒介,將記憶、情感加以形象化成敘事性的畫⾯表現,喃喃⾃語著⾝體(地⽅⼈物)、環境(⾼屏地景)、產業(農業與⼯業)的交互關係,闡述這個天堂裡,⼈與⼟地密不可分的交纏共存。然⽽,張新丕好似留下⼀句隱約的提問——何謂天堂?

〖圖3〗《第8號洗滌任務》(2017)

迷宮・不可言說:巴梅莉作品中的斷裂性

文 | 凃倚佩
「娃娃頭」是巴梅莉(Maria Barban)創作歷來最具標誌性的符號。不斷反覆出現娃娃頭或許弔詭,但更弔詭的也許是整張畫作也是面具,是最終的面具,是面具的面具的面具⋯⋯。

閱讀空場—《象形不會意》陳恩澤 × 陳曉朋

文|李碩瑜
「所以他們被擺在一起是因為…?」身為觀者,永遠不乏於試圖理解作品內部意義的窺探驅力,然而這樣的疑問似乎就在筆者的新藝獎經驗中遭遇無數次的反芻。2021 台南新藝獎:《象形不會意》(A double of nature)延續自 2018 臺南新藝獎:《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以來展呈系統的改動,即每位得獎藝術家得以搭配一位邀展藝術家共同展出。如此的編組模式下,當新秀與邀展藝術家的作品擺置在一共同場域,各自創作語彙的不同難免發生無法即刻地對作品進行有效串連的斷裂,而這樣的斷裂似乎正賦予了觀看一項新任務:在理解個別作品的同時,尋求一種對不同藝術家作品之間存有某種共通性或敘事結構的可能。

復返於「珍奇櫃」

文|蔡明岳
剛聽到「珍奇櫃」這個展名時,多少掀起好奇心,究竟在訊息快速傳遞的時代裡,還有什麼事情能稱得上「珍奇」?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左側排成一長列的圖像,那是 Rumphius [*] 在失明後,用其他感官體驗世界所進行的描寫。而藝術家則以「繪畫練習」的方式對這些文字進行視覺描繪,將 Rumphius 原本充滿個人性的描述推向了一個更奇幻的意象。這樣一個面對未知世 界的特殊角度成為了一個鮮明、突出的隱喻,當觀眾在開始閱讀紀錄片時,開始與此意象不斷的進行交疊與比對。

 < 1 2 3 4 5 6 7 ...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