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裕昌
她的繪畫,則如目光恍惚的眼球表面被一道氣流拂過,使人輕眨雙眼之後乍見的熔蝕物象。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沈裕昌
她的繪畫,則如目光恍惚的眼球表面被一道氣流拂過,使人輕眨雙眼之後乍見的熔蝕物象。
文|蔡宗祐
這是一個關於地球跟月亮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一個宇宙裡有一個星球,它的名字是「地球」。你知道地球曾經消失過嗎?如果交給 AI 的話。
文|蔡宗祐
在進入錄像作品之前,我們先將場域拉出來看。2000年 以後臺灣的藝術潮流幾經轉折的轉變。從動漫藝術、無厘頭小感覺、全球化、關係美學、國族歷史、人類世、大南方,這樣簡單的分類不得不說是有點簡單與主觀,主要是從發生在臺灣的雙年展或大型策展帶動的藝術強勢話語權。
文|黃筱雯
藝術獎項的興辦是新銳藝術家展露頭角的平臺,再添加上接軌藝術市場與空間媒合即是臺南新藝獎的成立宗旨。獎項如今走過了十個年頭,新藝獎在展覽形制、空間合作模式等方面多有所蛻變。
文|柯曉如
到了本次展覽,紀凱淵更從「記憶」與「消逝」的角度切入,審視自己與乞龜文化的關係,也從兒時回憶擴展到了這幾年與此文化的互動關係。觀看完本次的展覽,觀眾仍不一定完全了解乞龜文化的始末,但也許這正是紀凱淵提供的一條有別於單純再現、挪用民俗美學,以及檔案櫃式陳列文件之外,面對民俗與藝術創作之間可能的思考途徑。
文|沈裕昌
花季琳喜歡描繪男女在同性或異性間萌發、與戀愛有關的情感。然而,她所欲描繪的情感,並非才子佳人式的典型愛情,而是當代男女在都會生活中,於陌生或疏離的人際關係間,偶然感受到的某種若有似無、卻又握手已違的飄忽情思。這種情思並不濃烈,反而極其輕渺幽微。在人際牽絆緊密的社會,這種情感或許並非不存在,但是卻很少在心靈中受到注視。然而,在人際疏離的都市中,街道上匆匆而過的獨行者們,卻得以在其孤獨寂寥的內在視域中,將這些輕渺幽微、飄忽不定的情思,置於消失點上,如特寫鏡頭般放大檢視。
文|莊棨惟
本文試圖以一個參與者的視角,說明「引」所發展的三條行動路線──「訪談講座」、「學術發表」、「身體行動」。並試圖分析該團隊所發展出的創作方法,提出評價基點,以討論其藉由揉合火山歷史、科學/非科學領域等不同知識體系,以靈活的策略「工程」(engineering)出屬於自身的「火山論述」。
文|盧澤霆
藝術家擷取記憶中民間藝術的色彩——剪黏、紙紮、刺繡,透過畫筆重新建構出變動記憶下寺廟的一隅。《精彩 n°3》、《精彩 n°4》在展場中相互對照,濃烈的筆觸使得畫面如同火焰蔓延,也激起了觀者內心的波瀾。
文|盧澤霆
藝術家張辰申以「肉身計畫-異植」作為標題名稱,隱藏了對多個領域界線的探討。肉身,表面上談論的是生物軀殼的議題,更進一步地更像是讓觀者藉由這表面碰觸多種精神層面的問題意識。
文|吳尚育
時值香港97回歸後,以文化建設將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到「亞洲國際都市」的想望 [2],實質上也反應了回歸後的文化身份建構,及在地與國際間的辯證。M+ 從想法提出至實際落成,歷年來經歷不同爭論,如M+內部香港高階主管、策展人及所收藏香港藝術家作品比例偏低、M+ 的策展節目是否足夠反應香港、藏品購入價格過高,到 2020 年《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安法)頒布後,對藏品審查的疑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