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評論

跳脫一個無盡的迴圈:「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

文|莊棨惟
因此,若我們再回頭理解展覽的標題「水管狂熱」(Pipe Mania),這個標題源自於一個經典的益智遊戲,而遊戲的核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漏水危機、一場緊迫逼近的災難。對藝術家來說,危機的號角是當他臨近海邊時所聽到的轟隆巨響,而藝術家的最終解決方案,就是將這樣的危機帶進展場、帶到觀眾眼前,並期望以眾人的力量去截開這樣的迴圈,將困在這股力量中的人們解放出來。

如何理解他人──張韵苧的視覺觀察學

文|吳尚育
「100 個房間」計畫中,她背著至少一公尺的大幅畫布,一一進入在英國念書時結識的人的家中。先透過訪談認識他人,再將對這個人的印象及作為個人延伸的房間,凝結為她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在當次拜訪中完成。

錄像作品拍出了什麼?

文|蔡宗祐
在進入錄像作品之前,我們先將場域拉出來看。2000年 以後臺灣的藝術潮流幾經轉折的轉變。從動漫藝術、無厘頭小感覺、全球化、關係美學、國族歷史、人類世、大南方,這樣簡單的分類不得不說是有點簡單與主觀,主要是從發生在臺灣的雙年展或大型策展帶動的藝術強勢話語權。

在民俗文化與自我之間反芻:談紀凱淵個展《似即若離》

文|柯曉如
到了本次展覽,紀凱淵更從「記憶」與「消逝」的角度切入,審視自己與乞龜文化的關係,也從兒時回憶擴展到了這幾年與此文化的互動關係。觀看完本次的展覽,觀眾仍不一定完全了解乞龜文化的始末,但也許這正是紀凱淵提供的一條有別於單純再現、挪用民俗美學,以及檔案櫃式陳列文件之外,面對民俗與藝術創作之間可能的思考途徑。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關於花季琳個展「新詠」

文|沈裕昌
花季琳喜歡描繪男女在同性或異性間萌發、與戀愛有關的情感。然而,她所欲描繪的情感,並非才子佳人式的典型愛情,而是當代男女在都會生活中,於陌生或疏離的人際關係間,偶然感受到的某種若有似無、卻又握手已違的飄忽情思。這種情思並不濃烈,反而極其輕渺幽微。在人際牽絆緊密的社會,這種情感或許並非不存在,但是卻很少在心靈中受到注視。然而,在人際疏離的都市中,街道上匆匆而過的獨行者們,卻得以在其孤獨寂寥的內在視域中,將這些輕渺幽微、飄忽不定的情思,置於消失點上,如特寫鏡頭般放大檢視。

藝術作為敘事的技藝──「引爆火山工程」的實踐觀察

文|莊棨惟
本文試圖以一個參與者的視角,說明「引」所發展的三條行動路線──「訪談講座」、「學術發表」、「身體行動」。並試圖分析該團隊所發展出的創作方法,提出評價基點,以討論其藉由揉合火山歷史、科學/非科學領域等不同知識體系,以靈活的策略「工程」(engineering)出屬於自身的「火山論述」。

交陪之中,體現精彩

文|盧澤霆
藝術家擷取記憶中民間藝術的色彩——剪黏、紙紮、刺繡,透過畫筆重新建構出變動記憶下寺廟的一隅。《精彩 n°3》、《精彩 n°4》在展場中相互對照,濃烈的筆觸使得畫面如同火焰蔓延,也激起了觀者內心的波瀾。

 < 1 2 3 4 5 6 7 ...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