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港」於2021年創立,與臺南「絕對空間」、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共同合作,旨在搭建南方藝文平臺,於知識及時空碎片化的當前,透過深度地方觀察的匯聚,以「自由港」為意象,生產超越主流藝術定義及論述邊界的另類知識。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碎片港」於2021年創立,與臺南「絕對空間」、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共同合作,旨在搭建南方藝文平臺,於知識及時空碎片化的當前,透過深度地方觀察的匯聚,以「自由港」為意象,生產超越主流藝術定義及論述邊界的另類知識。
時間:2022年10月1日,20:00-22:30 此次會議由每一位觀察者分享及簡單介紹近幾個月各自欣賞或參與 Read More
文| 吳尚青
2022 年 12 月起在屏東南州的水林藝術空間,蔡獻友展出了近期作品。水林藝術空間是屏東戰後藝術家蔡水林的故居兼工作室,蔡水林在此培養出謝德慶、卓有瑞等著名藝術家,舉辦南洲美展,他本人也從油畫跨越到水泥、紙漿等媒材實驗,蔡水林的子女也繼承遺志,繼續在地方上耕耘,邀請對材質實驗等感興趣的藝術家展出。
文|陳沛妤
臺灣的大地藝術家(或稱地景藝術家),公認緣起於 2002年金樽海灘的意識部落,一群人居住約三個月後,以漂流木等大型物件製作雕塑,並舉辦行為表演等活動,作為當年的一場暫別與逗點。
「碎片港」以人為主體,思考邀稿及書寫的形式,希望打造長期發展的南方藝文平臺,會議著重彼此間的討論,藉此串連每位成員的概念、想法。
文|蔡宗祐
這是一個關於地球跟月亮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一個宇宙裡有一個星球,它的名字是「地球」。你知道地球曾經消失過嗎?如果交給 AI 的話。
文|蔡宗祐
在進入錄像作品之前,我們先將場域拉出來看。2000年 以後臺灣的藝術潮流幾經轉折的轉變。從動漫藝術、無厘頭小感覺、全球化、關係美學、國族歷史、人類世、大南方,這樣簡單的分類不得不說是有點簡單與主觀,主要是從發生在臺灣的雙年展或大型策展帶動的藝術強勢話語權。
文|張敏琪
清代詩人袁枚曾有一詩《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補鳴蟬,忽然閉口立」。詩中描述了林蔭小路上,牧童悠然放牛的景象以及田野間自然與人吟應和的聲響,但在最後,小童不知莫名地停止了歌唱。他為何停止?又在關注什麼?我們未可得知,或許是那欲補的鳴蟬,也或許是大地之上令他更為著迷的事物。
文|吳尚育
因此,本屆文件展呈現的內容相當不同於一般熟悉的國際雙年展中,以藝術作品為主軸的展演模式,甚至在許多層面上,藝術並不享有超越生活的神聖地位。然而,這種對所熟悉的「藝術」定義的遠離、藝術向生活的靠近及多元全球南方國家的聲響,所帶來的陌生感,卻更可能體現著「南方精神」中對既有認識論邊界的開拓。
文|蔡宗祐
一直想對於寫生這個「老問題」做點思考。這個老問題似乎已經在「當代藝術區」很少被提起了,「當代」關心的問題似乎比較朝向外面的「現實」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