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碎片港] 澎湖田野小隊踏查行動

澎湖具有特殊的天然景觀,孕育豐富的人文資產,也曾一度舉辦國內最早的地景藝術節,碎片港組成田野小隊,由在地藝術家洪根深引路,長期往返於高雄、澎湖田調的青年藝術家張致中、返鄉文資青年吳鷗翔帶領,共同探勘了諸多沈船遺址、砲臺、燈塔、宮廟、外國人墓園,以及廢棄的戲院、工廠、石滬等,探尋藝術在特有的風土條件下,各種時空調度可能產生的碰撞與交會。

液態的思維——展覽性論述中的海洋與南方意識

文|陳嬿晴
2019 年高美館成立「大南方多元史觀典藏特藏室」,結合典藏和南方相關議題,爬梳多元的在地藝史,試圖構造高雄的文化特色。首部曲展覽「南方作為相遇之所」,站在和「全球南方」論述對話的前提上,通過「結盟、跨越、去疆域的樂觀烏托邦主義,南方的再提出一方面是地緣政治既定框架的跳脫,同時,對『南方性』多樣面貌的捕捉,亦成為自我再認識的歷程」,展出 1930-1960 年代間的典藏與相關檔案(archive),並以 1950 年代以來南部地區盛行的畫會交陪、現代藝術與歐洲前衛藝術的在地化過程,探究現代藝術在南方的會面。

從卡塞爾到高雄──關於南方的幾則變奏

文|吳尚育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充滿南方氣味,不僅是本次文件展策展人首次由亞洲人及首次由團隊擔任、受邀團隊多來自亞、非、拉、阿拉伯國家,而是策展方法論上所帶來的陌生感,特別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化。

神聖靈光,當代蛻變

文|張敏琪
「光被微塵」是馮君藍近年來較能完整呈現創作脈絡的個展,展覽中有《微塵聖像》、《道在萬物》、《草芥》╱《草書》、《肢體》、《成了一臺戲》等系列共46幅作品,並以人物、靜物、風景等方式來呈現基督教中獨特的人觀與世界觀。

當碎片成為事件——「未抵達的模糊—眼蟲計畫」的修補美學

文|邱俊達
藝術如何作為一種跟社會溝通的媒介/方法?近二三十年來,公共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社會參與式藝術已做出了諸種嘗試,通過社群、場域乃至機制的運作來展現藝術實踐在面向社會議題的能耐。然而,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倫理性與美學之間的拉扯張力,始終是這類藝術實踐不易化解的內在矛盾。

召喚混音的號角聲——南方女神逆襲的起手式

文|邱俊達
隨著重建臺灣美術史的多元史觀轉向,地方美術史業以從美術史為典範的考古學與風格研究,轉變為跨領域、跨方法論的拓樸實踐,後者更仰賴策展專業者的跨域連結與組織能力,以引入檔案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文化研究等視角,來重新梳理、觀看與詮釋典藏品,建構出多種脈絡的複音交疊。

相遇讓復返成為未來—「12%的天空」作為藝術連線的積極意義

文|陳嬿晴
隨著近年來臺灣各地舉辦藝術節慶似有過熱的趨勢,這些實踐可見藝術介入地方的思考,不再只是將作品置放於地方,而更關照地方知識如何透過連結藝術空間、駐村、現地創作、工作坊、田野踏查等多元方法,形成認識、參與地方的新形式。

真實的回返:紀實攝影與當代影像之間的沈昭良

文|楊懸
以「續行」為名,攝影家沈昭良在宜蘭羅東文化工場舉辦了個展。展場在踏進入口處後分為左右兩間,分別是「映像.南方澳」、「STAGE」兩個系列作品。乍看之下,此展「映像.南方澳」、「STAGE」等兩個系列是因應展場結構而配置的,不過在「續行」的概念下,卻潛藏著不同的內涵。「續行」也是「潛行」。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