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論述

後疫情時代藝術報告書

文|張敏琪
在這段期間裡,藝術家們對這劇烈的社會改變有著相當積極的反應。不只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與展演被迫轉向或取消,同時也是因為這個事件深刻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樣貌,並成為當代文化現象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催逼著藝術家們不得不對此有所回應。

一則報告:後疫情南臺灣藝文生態觀察

文|方彥翔
提問:去中心還是碎片化?本文是從筆者在高雄生活、工作的觀察報告;高雄與南部臺灣在前疫情至後疫情時期,整體環境從文化建設到個體空間的歷經改變,整體文化發展面貌之巨大變化,事實上需要一系列的機制上的問題提問。

追憶似海年華——望安田野鏡中徑

文|劉邦隱
一直以來無論是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都能見到藝術社會實踐的身影。回顧藝術家在這些過程中被賦予的角色,經常肩負景觀塑造的工具性格,往往忽略藝術帶來差異觀點、開創想像、促進理解的力量與價值。(吳瑪悧,2020)因此盤點工作建立於不再將藝術賦予景觀塑造任務,而是社會實踐潛能,連結人與環境、促進互動創造共同生活經驗,扮演具有改變力量的角色,讓社區獲得生機活力。

海境之南的碎語——灣岸藝術的近海十問(上)

文|邱俊達
這一與海的疏離,與戒嚴時期的「海禁」措施有關。2020 年 5 月,行政院方核定「向海致敬」政策,啟動「知海、淨海、近海」三大目標,包含禁止靠近的海岸線,從 2019 年 356.2 公里減少到 187.9 公里,並開放 112 處釣點(剩 9.4%海岸線禁釣),以及陸續開放臺江國家公園等地,並逐步完成海洋三法——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的審議。(侯俐安,2022)原來「家離海邊這麼近」這一平凡的地理距離的描述,實則是管制與治理的海禁邊界。

「土地的精神」——論陳聖頌繪畫中的繪畫

文|黃志偉
松節油分解了褐色的油彩刷染於布面上,幾片稀薄透晰的表面膜層,彼此疊交罩上了隨性滴流的油漬,又經擦洗層的推波化開,被分解的油彩質料自為融聚、流動、擴散而分佈,或濃重或暈染成細微漸變的色層,隨乾溼之間時間的延遲,再施抹上新一層薄塗油色,在特定區域重複疊加直近乎不透明,這油與彩的溶解、稀釋和運動,交疊出層次繁多而細膩且難以辨識的清晰塗痕形跡,透顯著引人入畫的隱隱幽光。

液態的思維——展覽性論述中的海洋與南方意識

文|陳嬿晴
2019 年高美館成立「大南方多元史觀典藏特藏室」,結合典藏和南方相關議題,爬梳多元的在地藝史,試圖構造高雄的文化特色。首部曲展覽「南方作為相遇之所」,站在和「全球南方」論述對話的前提上,通過「結盟、跨越、去疆域的樂觀烏托邦主義,南方的再提出一方面是地緣政治既定框架的跳脫,同時,對『南方性』多樣面貌的捕捉,亦成為自我再認識的歷程」,展出 1930-1960 年代間的典藏與相關檔案(archive),並以 1950 年代以來南部地區盛行的畫會交陪、現代藝術與歐洲前衛藝術的在地化過程,探究現代藝術在南方的會面。

從卡塞爾到高雄──關於南方的幾則變奏

文|吳尚育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充滿南方氣味,不僅是本次文件展策展人首次由亞洲人及首次由團隊擔任、受邀團隊多來自亞、非、拉、阿拉伯國家,而是策展方法論上所帶來的陌生感,特別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化。

關於寫生跟我的繪畫

文|蔡宗祐
一直想對於寫生這個「老問題」做點思考。這個老問題似乎已經在「當代藝術區」很少被提起了,「當代」關心的問題似乎比較朝向外面的「現實」詞彙。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