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論述

錄像作品拍出了什麼?

文|蔡宗祐
在進入錄像作品之前,我們先將場域拉出來看。2000年 以後臺灣的藝術潮流幾經轉折的轉變。從動漫藝術、無厘頭小感覺、全球化、關係美學、國族歷史、人類世、大南方,這樣簡單的分類不得不說是有點簡單與主觀,主要是從發生在臺灣的雙年展或大型策展帶動的藝術強勢話語權。

在田徑間遇見恬靜—從鍾舜文之《所見 As Is 》所見之

文|張敏琪
清代詩人袁枚曾有一詩《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補鳴蟬,忽然閉口立」。詩中描述了林蔭小路上,牧童悠然放牛的景象以及田野間自然與人吟應和的聲響,但在最後,小童不知莫名地停止了歌唱。他為何停止?又在關注什麼?我們未可得知,或許是那欲補的鳴蟬,也或許是大地之上令他更為著迷的事物。

關於寫生跟我的繪畫

文|蔡宗祐
一直想對於寫生這個「老問題」做點思考。這個老問題似乎已經在「當代藝術區」很少被提起了,「當代」關心的問題似乎比較朝向外面的「現實」詞彙。

藝文空間/組織的角色與意義——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例

文|王瑀
年初,加入「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之時,原訂藉由這個計劃能將自己過往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後稱新浜)」的工作經驗,結合在「河南8號」的參與和觀察,近一步透過訪談等方法討論一些高雄的其他案例。然而,因緣際會下,在今年五月回到新浜從事行政工作,陷入了兩種身份——以組織為主體思考的行政人員,以及以個人觀點生產文字的書寫者的切換狀態。

南部藝術空間在地意識與實踐的重新集結?

文|施友傑
而南美館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給予數十年來缺少一座美術館的台南藝術生態不少影響,尤其是台南長期由民間萌芽而出的藝術能量。於此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台南不少替代空間吹上熄燈號,以及出現其他空間的成立,似乎象徵著台南藝術生態的另一種變化。

十字路口—對2021臺南新藝獎的一種觀察

文|李書旆
但歸根結底,新藝獎的操作方法可能只適合臺南。因為若沒有臺南10間在地畫廊(如:加力、索卡、德鴻、絕對空間、大新、水色、醉美、木木、甘樂阿舎、藝非凡等)的全力支持,每年提供檔期供策展人發揮,臺南新藝獎、藝博會及展覽,便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