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藝評

當代藝術與當地的互動―「以北海道藝術家之眼」為例

文|蔡宗祐
我要說的是,作品一旦展出,本來就會與外面互動,與現實世界互動,也與藝術世界互動。互動就是一種參與,即使只是看,也會留下什麼。美其名地得到「參與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但是到最後還是自己人同溫層的互動。而強調互動參與的作品,辛苦回應現實的結果不多,回應藝術的挑戰更少。

繪畫的零度:蔡獻友「物裡學」個展的藝術還原

文| 吳尚青
2022 年 12 月起在屏東南州的水林藝術空間,蔡獻友展出了近期作品。水林藝術空間是屏東戰後藝術家蔡水林的故居兼工作室,蔡水林在此培養出謝德慶、卓有瑞等著名藝術家,舉辦南洲美展,他本人也從油畫跨越到水泥、紙漿等媒材實驗,蔡水林的子女也繼承遺志,繼續在地方上耕耘,邀請對材質實驗等感興趣的藝術家展出。

敘述與插圖

文|蔡宗佑
作品不是插圖,敘述方式容易淪為插圖,但敘述也可以不是插圖。插圖也沒有什麼不好,插圖也是藝術的一個方式。只是,「作品不是插圖」所指的插圖,是指創作者原本想往「藝術」方面努力,但不小心淪為「插圖」的製作。敘述也很很多方式來敘述,粗略、細微、整體、細節、形象、感覺、平舖直述、咬文爵字、文辭優美、滿口髒話、新詩、短詩、文言文、引經據典或橫生嫁接。

不確定的期待―伸手不見太陽

文|蔡宗祐
三月底之後的台南,這段期間除了看了台南藝博會及台南新藝獎的大部分空間。在這之外,吸引我的還有在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聯展。

沒有細節的刷痕 楊寓寧的繪畫

文|蔡宗祐
不知道是否喜歡在雨中行走,也許是要依靠心情來決定。究竟雨中漫步?雨中踱步?雨中遊蕩?雨中迷失?不管如何,雨中的景物是還在等待清洗乾淨的模糊狀態,看得到形體,卻還看不到細節,有時候像隔層紗的女孩,也有時候像已經現身的鬼魅,他不只是在要看到沒看到之間,也在感受及未感受到之間。

懦糯非弱弱 黃逸民的換燈泡

文|蔡宗祐
去逛魚市場總是免不了的魚腥味,逛畫廊或美術館也有著似層相似的同溫層味道。但看到了同樣使用物件擺放的作品,用起來就是沒有學院味,只有簡單隨性的輕鬆感,就像那種天生衣架子的同學,隨便穿什麼都好看的讓人羨慕。

記2021年臺南藝博會

文|李書旆
臺南三月份的藝術大事,「臺南藝博會」應該算一個。自2012年起,畫廊協會開始在臺南舉辦飯店型藝術博覽會,至今應該是第九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