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藝評

被觀看的年老

文|張敏琪
的確,年老並不等同於中止,只是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始轉變。美國學者薩伊德(E. W. Said)便稱其為「晚期風格」(Late Style)——一種走向穩定保守或激進突破兩種極端的階段性現象。

神聖靈光,當代蛻變

文|張敏琪
「光被微塵」是馮君藍近年來較能完整呈現創作脈絡的個展,展覽中有《微塵聖像》、《道在萬物》、《草芥》╱《草書》、《肢體》、《成了一臺戲》等系列共46幅作品,並以人物、靜物、風景等方式來呈現基督教中獨特的人觀與世界觀。

當碎片成為事件——「未抵達的模糊—眼蟲計畫」的修補美學

文|邱俊達
藝術如何作為一種跟社會溝通的媒介/方法?近二三十年來,公共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社會參與式藝術已做出了諸種嘗試,通過社群、場域乃至機制的運作來展現藝術實踐在面向社會議題的能耐。然而,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倫理性與美學之間的拉扯張力,始終是這類藝術實踐不易化解的內在矛盾。

召喚混音的號角聲——南方女神逆襲的起手式

文|邱俊達
隨著重建臺灣美術史的多元史觀轉向,地方美術史業以從美術史為典範的考古學與風格研究,轉變為跨領域、跨方法論的拓樸實踐,後者更仰賴策展專業者的跨域連結與組織能力,以引入檔案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文化研究等視角,來重新梳理、觀看與詮釋典藏品,建構出多種脈絡的複音交疊。

相遇讓復返成為未來—「12%的天空」作為藝術連線的積極意義

文|陳嬿晴
隨著近年來臺灣各地舉辦藝術節慶似有過熱的趨勢,這些實踐可見藝術介入地方的思考,不再只是將作品置放於地方,而更關照地方知識如何透過連結藝術空間、駐村、現地創作、工作坊、田野踏查等多元方法,形成認識、參與地方的新形式。

真實的回返:紀實攝影與當代影像之間的沈昭良

文|楊懸
以「續行」為名,攝影家沈昭良在宜蘭羅東文化工場舉辦了個展。展場在踏進入口處後分為左右兩間,分別是「映像.南方澳」、「STAGE」兩個系列作品。乍看之下,此展「映像.南方澳」、「STAGE」等兩個系列是因應展場結構而配置的,不過在「續行」的概念下,卻潛藏著不同的內涵。「續行」也是「潛行」。

當代藝術與當地的互動―「以北海道藝術家之眼」為例

文|蔡宗祐
我要說的是,作品一旦展出,本來就會與外面互動,與現實世界互動,也與藝術世界互動。互動就是一種參與,即使只是看,也會留下什麼。美其名地得到「參與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但是到最後還是自己人同溫層的互動。而強調互動參與的作品,辛苦回應現實的結果不多,回應藝術的挑戰更少。

繪畫的零度:蔡獻友「物裡學」個展的藝術還原

文| 吳尚青
2022 年 12 月起在屏東南州的水林藝術空間,蔡獻友展出了近期作品。水林藝術空間是屏東戰後藝術家蔡水林的故居兼工作室,蔡水林在此培養出謝德慶、卓有瑞等著名藝術家,舉辦南洲美展,他本人也從油畫跨越到水泥、紙漿等媒材實驗,蔡水林的子女也繼承遺志,繼續在地方上耕耘,邀請對材質實驗等感興趣的藝術家展出。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