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馨恬
近年內,所謂公共建設又有了更特別的建築類型產生——社會住宅。因於對於共居這樣生命集合體狀態的好奇與期待,並以或許可以稱為當代共居顯學的「社會住宅」作為對象,討論在如此特殊的共居場域下,藝術所存有的角色、影響、及其可能性。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陳馨恬
近年內,所謂公共建設又有了更特別的建築類型產生——社會住宅。因於對於共居這樣生命集合體狀態的好奇與期待,並以或許可以稱為當代共居顯學的「社會住宅」作為對象,討論在如此特殊的共居場域下,藝術所存有的角色、影響、及其可能性。
文|許茗捷
如果你打招呼的對象,是一位正中午左右穿著亞麻西裝外套、行走於外的女子:會看到黑髮在她面前狂風暴雨,只為回應台南的強烈激情。路上樹陰難尋,遠遠行注目禮,直到抵達目的地,剛剛的風塵才隨衣袖而去。第三次按下自動門開啟,深深吸一口氣,提早十分鐘應該不算失禮,今日見面的是位不曾謀面過的人。
文|陳昱清
華燈劇場成立之時,台南還不存在所謂的劇場文化,即便在台北劇場季刊早已在 1965 年成立,但此時在台南對於劇場依然充滿著未知,也因為未知、反倒能夠容納各種的實踐與想像。在學院教學系統與補助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之時,眾人在神父的引導下成立了劇場,從台北邀請老師到台南進行工作坊的訓練與創作。
文|莊棨惟
本文試圖以一個參與者的視角,說明「引」所發展的三條行動路線──「訪談講座」、「學術發表」、「身體行動」。並試圖分析該團隊所發展出的創作方法,提出評價基點,以討論其藉由揉合火山歷史、科學/非科學領域等不同知識體系,以靈活的策略「工程」(engineering)出屬於自身的「火山論述」。
文|林一寬
為何初版的《不朽的青春 ─ 台灣美術再發現》畫冊中《鹿圖》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或許除了以呂鐵州所描繪過的植物為參照之外,還能再以科學繪圖的觀念與技術找到蛛絲馬跡。
文|林一寬
我找出過去所拍攝的構樹照片,以及採集後壓在書本裡的標本,又在郊外尋覓蓖麻並拍照記錄,相互比對呂鐵州所畫的葉形和葉基型態,依然無法讓畫裡的樹葉輪廓清晰地指向單一物種。而在台南我有機會翻讀《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已出版的畫冊,《鹿圖》的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芒草、楓葉、月桃及蕨類植物。幾周後又見美術館粉絲頁上一則《鹿圖》的貼文,因觀眾與專家至現場賞畫後分享,而知呂鐵州所繪為構樹,並非蓖麻。這也造成初版的展覽圖錄與再版內容的一處不同,再版將蓖麻「校正」為構樹。無論上述資料如何更新或者勘誤,依然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作品中繁盛的自然物網結而成的博物圖景,讓我想撥開植物層層細節所掩匿的謎團,決定到展場一探究竟。
文|Chloe Knibbs,譯|林雨儂
最初我們從每日感知和學術興趣上,找出幾個想法和潛在共通脈絡,進而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個創作方向。儘管我們從未真正見過面,但我非常喜歡這次工作過程中,彼此坦誠相待的工作模式。
By Chloe Knibbs. Translated by Chloe Yu Nong Lin.
This collaboration allowed me to get to know myself more and understand how significant collaboration is to me. It also gave me a chance to learn more about how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artists to accomplish one project quickly. Our collaboration is a beautiful balance, and respectful space where everything is balanced, and the listeners can hear our individual unique sounds. Also, the time difference and meeting limitations helped us work efficiently to focus on our goal, and between the meeting break times, it also gave me the space to listen to the piece itself and just let the sound sing to me.
By Chloe Knibbs. Translated by Chloe Yu Nong Lin.
We started with many ideas and potential common threads, from everyday sentiments to academic interests and things organically developed into one direction. I loved how we managed to be quite transparent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 despite being physically far apart.
文|Chloe Knibbs,譯|林雨儂
第一次會議中,我們談到寄給Manuella一堆不同的聲源素材進行實驗,我認為這可能會是個好點子,因為她非常善於操縱和轉化不同聲響,進而變出她獨特創意的sample。接著,砰!激盪出一個看似有趣的「拼湊片段」想法,同時實驗出許多對比色彩強烈的素材;接著我們像製作冰淇淋一樣細細地將每個素材好好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