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4月17日 在嘉義迷航的神秘客

文|李奕慧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嘉義市立美術館(簡稱嘉美館)協同推出街區藝術計畫─「更名者遊途」,由藝術團隊「太認真計畫」策畫,以市區的四個地點,對應到四項子題「普羅美術」、「社會雜感」、「肖像會」、「逮丸民報」,將自己化身為城市旅遊的神秘客,搭配展覽所規劃的街區走讀地圖與線上語音導覽,尋訪11 處藏身巷弄裡,也許已經更迭、斑駁的文協史蹟點,挖掘嘉義這座城市百年前的土地記憶,走入那百年前的眾聲喧嘩。

關於 M+ 的一些筆記

文|吳尚育
時值香港97回歸後,以文化建設將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到「亞洲國際都市」的想望 [2],實質上也反應了回歸後的文化身份建構,及在地與國際間的辯證。M+ 從想法提出至實際落成,歷年來經歷不同爭論,如M+內部香港高階主管、策展人及所收藏香港藝術家作品比例偏低、M+ 的策展節目是否足夠反應香港、藏品購入價格過高,到 2020 年《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安法)頒布後,對藏品審查的疑慮等。

在沒有了觸覺以後:當展覽線上化的感知缺席

文|陳馨恬
《不在場。證明》作為台南絕對空間與泰國曼⾕Tentacles Art Gallery合作雙向聯展第⼆階段的交流與展覽,因疫情影響改以雲端⽅式執⾏。作為《你存在,我存在》後無法在場的⼆部曲,展⽅不得不將既有熟悉的實體形式拆解,⽽後組裝成「Gather Town」與「官⽅網站」的全虛擬併呈。

描述缺席──「不在場。證明─臺泰兩地策展進駐雙向交流展二部曲」

文|盧澤霆
二部曲《不在場。證明》則是直然面對不存在的事物──透過存在的手法。因疫情的關係,面對面交流的場域成了「缺席」的存在。然而,因這樣(實體)的「缺席」,藝術家才得以延伸出透過線上(虛擬)的場域,在空中彼此交流,創作出因種種議題而存在的作品。所以,我們在這次展覽中如何看待「缺席」?

星塵在何處? 評陳肇彤「離岸星塵」個展

文|蔡明岳
2021年絕對空間陳肇彤個展,以「離岸星塵」作為展名,「星塵」是宇宙中的塵埃,恆星爆炸後的殘餘,在日常的使用裡,它更多代表一種對宇宙的浪漫想像。而以「離岸」作為形容,預示了一個特定的所在,以及一個「漸遠」的動作。在我們與宇宙中間懸置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時空尺度下,星塵究竟代替藝術家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想像,我們又是站在了哪個彼岸?

在表面之上,映照童話的可能性──「離岸星塵—陳肇彤個展」

文|盧澤霆
當我們進入展場空間,《地殼與星》置於玻璃帷幕的角落──描圖紙的飄動似乎是一種邀請,回應推開門的舉動;而石膏塊卻試圖壓抑某種信息,引導觀眾走進某種奇幻場域。《海市》由三塊石塊翻模構成,透過不鏽鋼的支架撐起龐大的量體,如同石碑般──依序地佇立於空間中。當我們穿梭於碑林之中,褪去柏油的路面──凹凸不平卻又層巒迭嶂,向觀眾展現另一種望向大地的視角;石頭表面佈滿飽和的筆跡,造就的波光粼粼不時勾引目光──如同碑文,向觀眾揭露藝術家傾注作品一筆一劃的記載。當我們俯首望向支架中的鏡面時,頃斜的石面向身後襲來──一種稍縱的壓迫感,卻又讓觀眾反覆感受,試圖尋找一種動態的凝視。

坐,看,雲,起,時:在日常的偏離中重新連結內在經驗

文|黃冠婷
鄭秀如的展覽,《坐,看,雲,起,時》,有靜觀日常痕跡的氣氛,一踏入展場,就看到多幅掛畫影像。影像裡的物件像是水光中的影子,乍看難以辨認,卻又有些熟悉:藍筆、掃帚的基部、熱熔槍、燈泡、香水,這些日常的物品,彷彿都曾經被裝入貼身的塑膠殼,也許因為被使用而離開了容器,只剩下包裝外殼留在原地。被詠嘆的主體已經不在,身為觀者,我們只看得到曾經裝過物體的殘餘盒裝。

鄭秀如個展回音 破繭而出的「隱」

文|林宜蓁
藝術家鄭秀如從隱微的日常切入,帶領觀者進入內裡的維度,以一種緩而慢的姿態,從而能讓觀者重識那些可能被忽略、遺忘的感知。

敘述與插圖

文|蔡宗佑
作品不是插圖,敘述方式容易淪為插圖,但敘述也可以不是插圖。插圖也沒有什麼不好,插圖也是藝術的一個方式。只是,「作品不是插圖」所指的插圖,是指創作者原本想往「藝術」方面努力,但不小心淪為「插圖」的製作。敘述也很很多方式來敘述,粗略、細微、整體、細節、形象、感覺、平舖直述、咬文爵字、文辭優美、滿口髒話、新詩、短詩、文言文、引經據典或橫生嫁接。

不確定的期待―伸手不見太陽

文|蔡宗祐
三月底之後的台南,這段期間除了看了台南藝博會及台南新藝獎的大部分空間。在這之外,吸引我的還有在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聯展。

 < 1 2 3 4 5 6 7 ...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