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觀看時代下,劇場還能如何可能?

文|陳昱清
華燈劇場成立之時,台南還不存在所謂的劇場文化,即便在台北劇場季刊早已在 1965 年成立,但此時在台南對於劇場依然充滿著未知,也因為未知、反倒能夠容納各種的實踐與想像。在學院教學系統與補助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之時,眾人在神父的引導下成立了劇場,從台北邀請老師到台南進行工作坊的訓練與創作。

繞進:評黃志偉「精.彩」

文|張碩尹
如果將民俗置入白盒子空間是否能呈現其箇中滋味還是會產生斷裂?在「精.彩」一展中,展場無需透過任何裝置的佈設,便能令觀眾彷彿置身於東港迎王平安祭的環境中,也在無意識中進入《精.彩》的領域。

交陪之中,體現精彩

文|盧澤霆
藝術家擷取記憶中民間藝術的色彩——剪黏、紙紮、刺繡,透過畫筆重新建構出變動記憶下寺廟的一隅。《精彩 n°3》、《精彩 n°4》在展場中相互對照,濃烈的筆觸使得畫面如同火焰蔓延,也激起了觀者內心的波瀾。

肉身與骨骼-互文下的意識感 

文|盧澤霆
藝術家張辰申以「肉身計畫-異植」作為標題名稱,隱藏了對多個領域界線的探討。肉身,表面上談論的是生物軀殼的議題,更進一步地更像是讓觀者藉由這表面碰觸多種精神層面的問題意識。

4月17日 在嘉義迷航的神秘客

文|李奕慧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嘉義市立美術館(簡稱嘉美館)協同推出街區藝術計畫─「更名者遊途」,由藝術團隊「太認真計畫」策畫,以市區的四個地點,對應到四項子題「普羅美術」、「社會雜感」、「肖像會」、「逮丸民報」,將自己化身為城市旅遊的神秘客,搭配展覽所規劃的街區走讀地圖與線上語音導覽,尋訪11 處藏身巷弄裡,也許已經更迭、斑駁的文協史蹟點,挖掘嘉義這座城市百年前的土地記憶,走入那百年前的眾聲喧嘩。

關於 M+ 的一些筆記

文|吳尚育
時值香港97回歸後,以文化建設將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到「亞洲國際都市」的想望 [2],實質上也反應了回歸後的文化身份建構,及在地與國際間的辯證。M+ 從想法提出至實際落成,歷年來經歷不同爭論,如M+內部香港高階主管、策展人及所收藏香港藝術家作品比例偏低、M+ 的策展節目是否足夠反應香港、藏品購入價格過高,到 2020 年《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安法)頒布後,對藏品審查的疑慮等。

在沒有了觸覺以後:當展覽線上化的感知缺席

文|陳馨恬
《不在場。證明》作為台南絕對空間與泰國曼⾕Tentacles Art Gallery合作雙向聯展第⼆階段的交流與展覽,因疫情影響改以雲端⽅式執⾏。作為《你存在,我存在》後無法在場的⼆部曲,展⽅不得不將既有熟悉的實體形式拆解,⽽後組裝成「Gather Town」與「官⽅網站」的全虛擬併呈。

描述缺席──「不在場。證明─臺泰兩地策展進駐雙向交流展二部曲」

文|盧澤霆
二部曲《不在場。證明》則是直然面對不存在的事物──透過存在的手法。因疫情的關係,面對面交流的場域成了「缺席」的存在。然而,因這樣(實體)的「缺席」,藝術家才得以延伸出透過線上(虛擬)的場域,在空中彼此交流,創作出因種種議題而存在的作品。所以,我們在這次展覽中如何看待「缺席」?

星塵在何處? 評陳肇彤「離岸星塵」個展

文|蔡明岳
2021年絕對空間陳肇彤個展,以「離岸星塵」作為展名,「星塵」是宇宙中的塵埃,恆星爆炸後的殘餘,在日常的使用裡,它更多代表一種對宇宙的浪漫想像。而以「離岸」作為形容,預示了一個特定的所在,以及一個「漸遠」的動作。在我們與宇宙中間懸置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時空尺度下,星塵究竟代替藝術家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想像,我們又是站在了哪個彼岸?

在表面之上,映照童話的可能性──「離岸星塵—陳肇彤個展」

文|盧澤霆
當我們進入展場空間,《地殼與星》置於玻璃帷幕的角落──描圖紙的飄動似乎是一種邀請,回應推開門的舉動;而石膏塊卻試圖壓抑某種信息,引導觀眾走進某種奇幻場域。《海市》由三塊石塊翻模構成,透過不鏽鋼的支架撐起龐大的量體,如同石碑般──依序地佇立於空間中。當我們穿梭於碑林之中,褪去柏油的路面──凹凸不平卻又層巒迭嶂,向觀眾展現另一種望向大地的視角;石頭表面佈滿飽和的筆跡,造就的波光粼粼不時勾引目光──如同碑文,向觀眾揭露藝術家傾注作品一筆一劃的記載。當我們俯首望向支架中的鏡面時,頃斜的石面向身後襲來──一種稍縱的壓迫感,卻又讓觀眾反覆感受,試圖尋找一種動態的凝視。

 < 1 2 3 4 5 6 7 ...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