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坐,看,雲,起,時:在日常的偏離中重新連結內在經驗

文|黃冠婷
鄭秀如的展覽,《坐,看,雲,起,時》,有靜觀日常痕跡的氣氛,一踏入展場,就看到多幅掛畫影像。影像裡的物件像是水光中的影子,乍看難以辨認,卻又有些熟悉:藍筆、掃帚的基部、熱熔槍、燈泡、香水,這些日常的物品,彷彿都曾經被裝入貼身的塑膠殼,也許因為被使用而離開了容器,只剩下包裝外殼留在原地。被詠嘆的主體已經不在,身為觀者,我們只看得到曾經裝過物體的殘餘盒裝。

鄭秀如個展回音 破繭而出的「隱」

文|林宜蓁
藝術家鄭秀如從隱微的日常切入,帶領觀者進入內裡的維度,以一種緩而慢的姿態,從而能讓觀者重識那些可能被忽略、遺忘的感知。

敘述與插圖

文|蔡宗佑
作品不是插圖,敘述方式容易淪為插圖,但敘述也可以不是插圖。插圖也沒有什麼不好,插圖也是藝術的一個方式。只是,「作品不是插圖」所指的插圖,是指創作者原本想往「藝術」方面努力,但不小心淪為「插圖」的製作。敘述也很很多方式來敘述,粗略、細微、整體、細節、形象、感覺、平舖直述、咬文爵字、文辭優美、滿口髒話、新詩、短詩、文言文、引經據典或橫生嫁接。

不確定的期待―伸手不見太陽

文|蔡宗祐
三月底之後的台南,這段期間除了看了台南藝博會及台南新藝獎的大部分空間。在這之外,吸引我的還有在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聯展。

南部藝術空間在地意識與實踐的重新集結?

文|施友傑
而南美館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給予數十年來缺少一座美術館的台南藝術生態不少影響,尤其是台南長期由民間萌芽而出的藝術能量。於此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台南不少替代空間吹上熄燈號,以及出現其他空間的成立,似乎象徵著台南藝術生態的另一種變化。

沒有細節的刷痕 楊寓寧的繪畫

文|蔡宗祐
不知道是否喜歡在雨中行走,也許是要依靠心情來決定。究竟雨中漫步?雨中踱步?雨中遊蕩?雨中迷失?不管如何,雨中的景物是還在等待清洗乾淨的模糊狀態,看得到形體,卻還看不到細節,有時候像隔層紗的女孩,也有時候像已經現身的鬼魅,他不只是在要看到沒看到之間,也在感受及未感受到之間。

懦糯非弱弱 黃逸民的換燈泡

文|蔡宗祐
去逛魚市場總是免不了的魚腥味,逛畫廊或美術館也有著似層相似的同溫層味道。但看到了同樣使用物件擺放的作品,用起來就是沒有學院味,只有簡單隨性的輕鬆感,就像那種天生衣架子的同學,隨便穿什麼都好看的讓人羨慕。

空間化、陌生化到時間化:解構蔡宗勳的創作歷程

文|朱弘煜
一種反經驗、具批判性的創作意圖。這是我對於藝術家蔡宗勳的第一印象。而後在開幕茶會中,透過藝術家本人與藝評家的對談,一件件作品脈絡的解析,我才逐步建立起對於他的認識。

痕跡的語彙-線索中探索《谷線—蔡宗勳個展》

文|盧澤霆
《谷線》以紙張作為開頭,也以紙張作為另一種方向的探索。蔡宗勳透過《腳印》,一方面呼應《記號》所展示的足跡,一方面收攝在《記號》所放大的身體感,引導觀眾回到平面上的思量。而透過眼根觸感上的辨認,《索引》似乎成了下一件訴說情節的物件——連鎖地磚、砂、木板、紙張、數位輸出、裱褙於鋁框⋯⋯一連串的詞彙構築出框架,也勾勒出痕跡在此次展覽中另一種維度的面相——凸痕引領紙張背面的翻轉,凹痕引領觀者走入逐漸立體的空間感。山線與谷線,在此成了痕跡在一體兩面的立場。觀者可以由內到外的探索,也可以由外到內進入藝術家所解構的翻轉意涵。

印跡的風景-蔡宗勳《谷線》個展

文|郭家妤
什麼是你對台南的意象顏色?對我而言泛著光暈的暖橘,是老城裡的磚瓦、是臺南人的熱情、是漁光島的夕陽餘暉。藝術家蔡宗勳出生於彰化,在台北求學、生活定居。其透過台南勘景旅行的感知經驗,以個人觀看台南的方式,進行一場內在直觀性的自我對話,透過感性書寫與理性線條,去蕪存菁的邏輯整理,藉由物質材料的特性,形塑出略帶孤僻的道白之境,名為《谷線》的全新個人作品。

 < 1 2 3 4 5 6 7 ...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