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友傑
而南美館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給予數十年來缺少一座美術館的台南藝術生態不少影響,尤其是台南長期由民間萌芽而出的藝術能量。於此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台南不少替代空間吹上熄燈號,以及出現其他空間的成立,似乎象徵著台南藝術生態的另一種變化。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施友傑
而南美館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給予數十年來缺少一座美術館的台南藝術生態不少影響,尤其是台南長期由民間萌芽而出的藝術能量。於此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台南不少替代空間吹上熄燈號,以及出現其他空間的成立,似乎象徵著台南藝術生態的另一種變化。
文|蔡宗祐
不知道是否喜歡在雨中行走,也許是要依靠心情來決定。究竟雨中漫步?雨中踱步?雨中遊蕩?雨中迷失?不管如何,雨中的景物是還在等待清洗乾淨的模糊狀態,看得到形體,卻還看不到細節,有時候像隔層紗的女孩,也有時候像已經現身的鬼魅,他不只是在要看到沒看到之間,也在感受及未感受到之間。
文|蔡宗祐
去逛魚市場總是免不了的魚腥味,逛畫廊或美術館也有著似層相似的同溫層味道。但看到了同樣使用物件擺放的作品,用起來就是沒有學院味,只有簡單隨性的輕鬆感,就像那種天生衣架子的同學,隨便穿什麼都好看的讓人羨慕。
文|朱弘煜
一種反經驗、具批判性的創作意圖。這是我對於藝術家蔡宗勳的第一印象。而後在開幕茶會中,透過藝術家本人與藝評家的對談,一件件作品脈絡的解析,我才逐步建立起對於他的認識。
文|盧澤霆
《谷線》以紙張作為開頭,也以紙張作為另一種方向的探索。蔡宗勳透過《腳印》,一方面呼應《記號》所展示的足跡,一方面收攝在《記號》所放大的身體感,引導觀眾回到平面上的思量。而透過眼根觸感上的辨認,《索引》似乎成了下一件訴說情節的物件——連鎖地磚、砂、木板、紙張、數位輸出、裱褙於鋁框⋯⋯一連串的詞彙構築出框架,也勾勒出痕跡在此次展覽中另一種維度的面相——凸痕引領紙張背面的翻轉,凹痕引領觀者走入逐漸立體的空間感。山線與谷線,在此成了痕跡在一體兩面的立場。觀者可以由內到外的探索,也可以由外到內進入藝術家所解構的翻轉意涵。
文|郭家妤
什麼是你對台南的意象顏色?對我而言泛著光暈的暖橘,是老城裡的磚瓦、是臺南人的熱情、是漁光島的夕陽餘暉。藝術家蔡宗勳出生於彰化,在台北求學、生活定居。其透過台南勘景旅行的感知經驗,以個人觀看台南的方式,進行一場內在直觀性的自我對話,透過感性書寫與理性線條,去蕪存菁的邏輯整理,藉由物質材料的特性,形塑出略帶孤僻的道白之境,名為《谷線》的全新個人作品。
文|許哲瑋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痕跡,無論是踩踏過的足跡,或藉由書寫所遺留下的筆跡,又或者是摺痕、刮痕,各式的痕跡作為一種記號,反覆性的充斥於蔡宗勳的作品之中,顯然成為了貫穿《谷線》的關鍵符碼。
臺灣與菲律賓,兩個地理相近、卻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地方,其實早有藝術的交流,從二十世紀二、三O年代的廈門美術學校、到宗教信仰的圖騰,都可以看得到兩地互有交流痕跡之外, 五、六O年代臺灣抽象繪畫的風潮,與菲律賓當地藝術的發展更形密切,屢有藝術家或團體的互訪及展覽;這一頁百年交流史,今年由臺菲藝術史學者聯手,向全球發聲。
文|Chloe Knibbs,譯|林雨儂
全世界正在共同經歷歷史上的混亂時刻,我們希望藉由音樂感染人們找到平靜。 我們以Double Pendulum Theory(雙擺理論)概念去強化我們對標題的想像,創作開端我先吹奏笙的傳統技巧與一些即興片段,Francesca 以我的音樂素材接下去創作,接著我再倚著主題做更多即興去回應 Francesca 的音樂。
文|Chloe Knibbs,譯|林雨儂
最初我們從每日感知和學術興趣上,找出幾個想法和潛在共通脈絡,進而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個創作方向。儘管我們從未真正見過面,但我非常喜歡這次工作過程中,彼此坦誠相待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