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鎮逸
但在史學立場的觀點來看,這些風格的在地化雖並不如藝術家所言之的「台式」風格,而反倒是有個隱藏的「日本」脈絡在後。歐洲柱式是日殖時期經由日本輾轉傳入台灣而非直接從西方引入;蘇鐵同樣在那段時期也是日人為打造台灣熱帶想像而大量複製貼上的行道樹景觀。而採取廉價材質打造出仿歐風式樣的裝潢工藝其實也散見於非西方各地。縱使如此,藝術家的重點更在於強調這種「假掰」仿製與再現技藝,乃是我們遠離杜尚一百年以後,依然是許多藝術/技藝在物件指涉語境轉向中的永恆命題,亦是本展中最被突顯的價值所在。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文|謝鎮逸
但在史學立場的觀點來看,這些風格的在地化雖並不如藝術家所言之的「台式」風格,而反倒是有個隱藏的「日本」脈絡在後。歐洲柱式是日殖時期經由日本輾轉傳入台灣而非直接從西方引入;蘇鐵同樣在那段時期也是日人為打造台灣熱帶想像而大量複製貼上的行道樹景觀。而採取廉價材質打造出仿歐風式樣的裝潢工藝其實也散見於非西方各地。縱使如此,藝術家的重點更在於強調這種「假掰」仿製與再現技藝,乃是我們遠離杜尚一百年以後,依然是許多藝術/技藝在物件指涉語境轉向中的永恆命題,亦是本展中最被突顯的價值所在。
文|陳珈琳
或許在「數學.空罐」這場展覽裡,藝術家提出的並不只是當代常見的平面觀看問題或是對早期台灣模仿西方美感建設的回應,串連起這一脈絡的也許更多的是關於藝術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的提問,從台灣本土生長出來的美感是什麼模樣?透過當代的美感經驗,重新去回應關於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展覽現場每個作品的造型、媒材與擺放,加上數位符號的融入,都能讓我們察覺到這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擁有的美感經驗所孕育,或許不只是對當代觀看的反思與對媒材的嘲諷,也不只是對歷史的回應,藝術家在此呈現更多的反而是當代青年如何感知與觀看,所以這場展覽裡有了「真實品模擬仿製品」這樣有趣的關係存在,而唯一不同的是坐落在門口磁磚台階上的那瓶空罐,那瓶既沒有模仿誰也沒有被誰模仿,只是安安靜靜的被放置在那裡,空空的卻又如此真實的存在著。
文|張榕庭
我該如何寫一篇文章,或者一串訊息,像她的作品一樣:在月球膚質顯示的瞬間,直接導入某層影像給出普遍感知,彷彿在透過界面觀看的當代視覺經驗中,擁有一種非傳統身體經驗的「觸質」?
台南絕對空間將於三月與年末舉辦兩場藝術評論工作坊,擔負起經驗傳承與回顧檢討之功能,促成跨世代評論者的對話,相互 Read More
能盛興團隊成立於2014年,關注於社會議題,成員在台南承租舊工廠,經營具備展演、議題推廣與短期聚會功能的複合式 Read More
參展藝術家:朱瓦第.阿瓦爾、薩拉比.阿夏 展覽期間:2018/10/25—11/18(週四至週日,2-8pm) Read More
Alternative spaces take many different forms, such as o Read More
認識 Yani(藝術家Arahmaiani Feisal的暱稱),是在2017年11月6日至12日在台南市舉辦 Read More
文|黃微芬 「似乎」是2017年9月的某一天,興建中的「台南市美術館當代館」工程圍籬悄悄換上新稱呼,「當代」兩 Read More
文|李書旆 台灣當代美術史中,有一獨特的類型與脈絡,既延續著傳統社會的世俗傾向,也反映出藝術的現代性問題。學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