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經健康路時,很難不注意到一棟獨立於周遭建築的老房子。雙層的建築在修繕後,鵝黃色外牆、綠色植栽,光線從數扇鐵 Read More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當行經健康路時,很難不注意到一棟獨立於周遭建築的老房子。雙層的建築在修繕後,鵝黃色外牆、綠色植栽,光線從數扇鐵 Read More
跨出校園以社區營造的概念出發,藉由持續性的事件與行動,挖掘不同社群交流的互動平台,「MIGA」赤足從在地集體生 Read More
古都台南所擁有的歷史景觀,除了自身以外,對於整個台灣而言,更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資產,求新求變的藝術,在「進三步, Read More
接續前文,藝術空間在台南的發展,至2010之後有一個趨勢,即空間的經營者幾乎清一色為年輕面孔。於2007年先後 Read More
我們的確生活在影像過剩的時代,攝影不再只是專屬於攝影家、記者或者少數權貴等的權力,攝影在當今朝向平民化的趨勢, Read More
文/陳聿寧 到過台南遊歷的人都不陌生,從台南火車站出來,行經長長的中山路繞過圓環再走到開山路上,經過台灣文學館 Read More
經營近十年的「台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文後簡稱新藝),在展覽策劃上強調藝術的對話與多元,讓「藝術」充滿開放性。 Read More
從2000年至2009年之間,負責人林煌迪以持續不斷演化的方式進行對空間的實驗。「文賢油漆工程行」(文後簡稱「 Read More
在前一章節中,我們提到「替代空間」的出現,主要出於商業畫廊及美術館的生態和經營模式,無法滿足台灣隨著當代藝術發 Read More
「原型藝術」並不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藝術空間,是曾在1990年代末期,由一群古都府城出身,當時平均年齡三十歲上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