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空間」一直以來著眼於聲音藝術(Sound Art)的研究及推行,藉由不同主題的講座及聲音展演的策劃,一方面提供了聲音藝術在台灣的一條觀察脈絡;不同面向的聲音創作相互穿插的交流,亦打開聲音藝術更多層面的視野。
此次立方的展覽,「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為立方空間「重見/建社會」主題策劃展的第六檔展覽【註1】。由澎葉生(Yannick Dauby)、許雁婷兩位聲音藝術家,從2008年開始,先花費一年時間展開基礎資料研究,而後以駐地的方式,於嘉義進行前後加起來為期12個月的田野聲音紀錄工作,廣泛地錄製、採集來自嘉義18個鄉鎮的聲音,蔡宛璇則在後期整理與聲音抽取工作時一起加入製作。由於配合聲音資料庫的建構方向,在「嘉義聲音計劃」的聲音紀錄之前,即已擬定錄製的六大主題,包括:口述歷史、民間藝術、自然生態、產業、宗教信仰及節慶活動,可以說整個展覽立基在相當份量的聲音採集工作上。
不同於我們現下的聲音藝術著重在技術層面,並且與科技藝術、電子及多媒體藝術的緊密關係,在這次展覽中,聲音的呈現方式更大成分偏向保留原本聲音素材,將從嘉義地方鄉野所採集的聲音於展場的各個角落重新再現。打開入口處的門,在未正式進入立方主展場前的入口處階梯處,一陣人聲鼎沸的喧鬧聲立即將你包圍,將你與門外另一個市集的世界間隔開來,透過傳入耳中聲音的話語,是有人正提高嗓門急促喊價,以及某些貨運箱被用力向前推送的聲音,隨著階梯往上,看著穿插在兩旁牆面上照片所透露的訊息,你才意識到自己正位處於大清早繁忙交易的魚市場內。
轉入最後一個展場區域,搭配著投影畫面的影像與座位前方的耳機,交替傳來的鄒族歌謠曲調、高山上的河流、高山上茶葉製作過程、瀑布及鳥鳴聲、嘉義當地老人口述的地方歷史、傳統戲曲北管藝師歷史口述及演唱。這些聲音交互串連紀錄不同的故事,亦編織出專屬於嘉義歷史及珍貴文化資產的地方紋理。
這些透過採集、紀錄所製作成的音景(Acoustic)中,顯現出不同時空脈絡下聲音的象徵意涵,譬如目前魚市場大都已經以電子化操作,故少有機會再聽到,各種忙於漁獲的交易活動,在足以產生很大回響聲音的魚市場中,全部融合一起成為極為大聲的混雜聲響;或者由製作草蓆機器運作聲,顯現工業化之後機械聲音的出現,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化現象,但隨著環境轉變,某些機械聲卻也跟著消失;而自然生態的聲音,則引發我們思考社會剝削環境所形成的人造空間。
這些不同的聲音構築出城市豐富的「音表情」,聲音在不同背景下出現或消失,透露出不同的訊息。根據藝術家的說法,他將這些田野錄音定義為「聲音紀錄片」,也就是另一種聽覺的寫作方式,以電影蒙太奇手法,將不同的聲音接續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敘事,或者「藉由不同的人聲、問句、解說等所夾帶的情緒及各種感知,這些聲音加起來則帶出某種音樂感。」但藝術家也強調,「聲音紀錄片」並不是影像紀錄片的縮減版,聲音紀錄片並不缺乏影像,透過不同媒介與音響技術,同時建立一個論述、提供感覺與思考的材料,「聲音紀錄片甚至更需要觀眾以想像的方式參與。」【註2】因此,對於慣於以視覺引領感知經驗的我們,在以聽覺引導我們產生視覺想像的條件下,迫使我們必須捨棄觀看,許多無法單透過視覺經驗獲取的,也經由聲音釋放出的各種訊息重新被讀取,「聲音紀錄片依賴的是這些不尋常的訊息接收方式。」【註3】
在當代藝術中,相較於影像的豐富討論,雖然台灣對聲音藝術一直保持開放態度,但仍然有許多可以討論與認識的空間。「聲音紀錄片」著重於聲音的紀錄,它幾乎是直接回到聲音所作為的知識載體,解讀聲音素材中更貼近人類生活經驗、文化與記憶的關係。在這一個展覽中,作品中紀錄成分大過於創作的成分,間接形成觀者看展時的焦慮,然而,由於「嘉義聲音計畫」在一開始的設定上即非藝術創作計畫,而是聲音採集計劃。因此,我們也必須耐心全程交由藝術家主觀的觀察帶領之下認識這些聲音。然而,關於其它「聲音紀錄片」的表現形式的聲音作品,如何跳脫出主觀的紀錄方式,我們又如何在聲音藝術的範疇底下給予適切的定位及討論,或許是尚待我們繼續予以深入討論的課題。
註釋:
- 此展覽源起嘉義縣政府文化處於2008年所提出的地方文化館計畫,計畫名稱為「嘉義聲音採集和資料庫建置計劃」,目的在於希望蒐集嘉義縣18個鄉鎮的聲音,建立一個可供民眾聆聽的線上或實體的資料庫。當時計劃由「大大樹音樂圖像」承辦,再委任澎葉生(Yannick Dauby)及許雁婷執行。計畫原本預計以四年四期的方式完成,但在第二期2009年結束後,嘉義縣文化處便停止不再進行這個計劃,確切原因則不明。
- 參照立方空間發行《「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畫》藝術家訪談,2012。
- 同註2。
2012秋專號_你知道他不曾到過那顆星嗎?(主編/沉香問)
一次與朋友的午餐,新聞播著尼爾.阿姆斯壯辭世的新聞,這一個劃時代的美國英雄,在他說出那句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之前,離開這顆星球到太空旅行,只能是個幻想。然而這個幻想的旅程居然能被實現,並且真實得讓我每次在看到登陸月球的錄影片段時都還能感動,就像某個在那1969年底守在黑白電視機前準備見證歷史的美國人一樣。這些新聞的後半段不約而同地提到關於阿波羅11號及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曾有人提出質疑,並且認為這段影片可能根本是造假拍攝出來的。姑且不論這段影片的真假,在我們生命記憶中,從新聞媒體、大眾影像如廣告、電影反覆撥放,我們從來不曾踏上那顆星,卻也已經「到此一遊」過了。然而我們怎麼實踐這種不曾去過的旅行呢?
本次秋季專號收錄四篇文章,首先是詹黃〈古龍武俠小說中的遊客凝視〉從古龍小說中的旅行作為主題,挖掘古龍筆下主角們如何完成旅行這件行為,而古龍則是從他對常民生活的描寫,展現異質文化的碰撞(不同背景的主角相遇,留下韻味深長的對話),進而建立了他對旅行的獨到見解。
第二篇文章〈小說家的幻想旅程〉則是作者以閱讀施叔青《行過洛津》後,反思我們讀歷史、懂歷史,卻無法從教科書上「感知歷史」,因為我們缺乏畫面。而所謂的畫面並僅指視覺性的,也可以透過文學家使用歷史的考據為基所撰寫出來的小說,即便書中主角為虛構,交錯著現實風景和史事,依然能夠與我們的集體記憶對話,因此,所有的歷史之於我們,才能真正產生完整的意義。延續感知這個概念,第三篇由楊佳璇撰寫的〈聲音的紀錄與敘事: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以藝術家澎葉生、許雁婷共同發表的作品為題,探討聲音如何作為「記錄」的媒介,而「聲音紀錄片」不具有視覺影像,而其意義又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作品發表的展場強調聲音的敘事,多道聲音由不同的播放器中傳出並在異質材料間反射傳遞;而聲音內容更是常民的、傳統的,讓參與者從最低限的感官記憶去體驗這件作品。
註:AOFA觀察者2012.03-1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