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一章節中,我們提到「替代空間」的出現,主要出於商業畫廊及美術館的生態和經營模式,無法滿足台灣隨著當代藝術發展而興起的觀念及裝置藝術,所需要更富彈性的空間的需求,以及另一群當代藝術中的創作者及觀眾,因此,有了所謂「替代空間」的崛起。1990年代的台南,同樣在當代展覽空間缺乏的情況之下,有了「邊陲文化」、「新生態」以及「原型藝術」等空間的出現。
時間接續至2000年,原於1990年代誕生的三間藝術空間,其中「邊陲文化」於1995年解散,「新生態」則於1999年結束經營,僅剩1998年始成立的「原型藝術」一間替代空間,持續運作至2005年。如同世代替換,2000年之後陸續有新的空間成立,在屬性及空間的經營型態上,皆與1990年代的空間有所不同。
2000年4月的「文賢油漆行」劃出了替代空間的新雛形。「文賢油漆行」由林煌迪及王婉婷成立,將自家的油漆行改造成展覽空間,首展即為「油漆行展」,以自己家族史的事業扣合藝術展覽的連結,打開展覽的對話空間。在「文賢油漆行」的空間型態不只是常態性的展覽空間,而是試圖朝向以「事件」為導向的「論壇/工作室」。也由於空間是以原本位於社區內的油漆行改造而成,在空間經營過程,與居民的互動關係也同時成為展覽及空間必須考慮的因素,藝術空間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僅只是提供藝術家關起門討論的場所,而是必須試圖走入社區邀請大眾參與。
2003年8月,「台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成立,創始會員包括方惠光、李慶泉、林彥良、李儒杰、劉米山、洪莉雯、林敏智、吳宏翔、郭瑞祥等九位。其經營方式採會員制獨立展示模式;展覽以具備台灣主體性格的新藝術為趨向。2007年2月,藝術空間開始以年輕人經營的面貌出現,「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由林育正、施建伍兩位剛從花蓮教育大學畢業的青年共同成立,空間同時結合木作工作室與藝術展覽。同年8月,另一間同樣由年輕畢業學子開辦的「57藝術工作室」,於同一條街上成立,成員幾乎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原台南科技大學)畢業學生,包括黃美惠、朱盈螢、簡彣瑾、曾韻容等人。這兩間藝術空間在質性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皆為年輕人親手改造的老屋空間;空間的位置皆選擇在具備濃厚人文氣息的神農街上;展覽內容則由於經營者的背景及年紀,趨向以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為主,這幾個元素因此開創出藝術空間在台灣的另一種樣貌:一方面結合台南老房子及老街的人文氣質、一方面結合工作室型態由年輕人集資獨立經營,另一方面,在同一條街上出現兩間年輕藝術空間,這幾個因素加起來,無形中在台南匯聚出另一股藝術空間的新能量。
2009年1月,「K’s Art當代藝術空間」由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顧世勇創立,結合展演與老物件收藏而成的藝文空間,讓具備強烈時間刻痕特質老房子本身作為文本,藝術作品進入空間展覽時,同時與空間產生對話關係,試圖背離白盒子的展覽概念,打開觀看展覽時另一種如同身處日常的經驗。同年4月,以攝影為趨向的「海馬迴光畫館」由李旭彬成立,引介攝影各項當代藝術發展下的可能性,空間不僅提供展覽,亦結合攝影理論、實務等相關教學課程,試圖經營成藝術展覽與教學並重的藝術空間。
在2000年之後,台南藝文空間慢慢拓展出屬於自身的樣貌,由「文賢油漆行」開始,空間開始開展出公共性功能;其它後來成立的藝術空間,多以老屋作為展覽空間的改造,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活絡存在於台南各處的老房子空間,亦讓藝術與台南的都市紋理因此產生新的對話關係,成為近幾年台南展示空間獨有的呈現特質。
或許我們常會以台北作為核心,將濁水溪作為判定分界線,表示在愈往台灣南邊移動的同時,藝術就愈容易與以台北作為台灣藝術發展的資源核心產生隔絕。但當將視角拉到位處台灣南邊的台南,藝術並沒有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的關係而產生停滯。反之,在十年內就有六間獨立藝術空間相繼成立,筆者在此並非製造二元觀點,不過在外於台北核心的台南,其藝術空間的發展方式,已經自己形成一種專屬於這座城市特有的繁衍方式。我們不免對台南藝術空間增長的速度感到吃驚,亦好奇這樣自主性的活力來自何處,但我們樂見看到藝術空間以各自不同的個性持續發展,亦期待新的空間在未來持續不斷地成立。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