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在空間歷史下,與藝術交往的時序演化─「文賢油漆工程行」

20151007001
2000年4月開幕聯展「油漆行展」

從2000年至2009年之間,負責人林煌迪以持續不斷演化的方式進行對空間的實驗。「文賢油漆工程行」(文後簡稱「油漆行」)作為一獨立展示空間(也不僅僅是展示空間),在如何藝術、如何日常、如何成為當代藝術家創作、展演之處,也同時是空間自身的操練場、知識域中反覆實踐。2009年「油漆行」結束後,在「油漆行」附近「豆油間俱樂部」(文後簡稱「豆油間」)接續著「油漆行」精神,持續至今。

20151007002
2000年9月「P8幸福社區~摸蛤仔兼洗褲之今夜星光燦爛」

「冀望它能進一步地將這個基地本身的意義、歷史涵括進稍後那些參與者【註1。」「油漆行」喊出「從場所出發!」的口號,在場所原有歷史脈絡下進行對空間、對作品實驗性的展演。

20151007003
2003年「小型迴路裝置」座談。

從展覽到事件

2000年,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原臺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的王婉婷與林煌迪【註2】計畫將「油漆行」作為展示空間,第一年展出者也以臺南藝術大學學生為主,展出作品類型則以裝置為大宗。此時「油漆行」作為學院的延伸【註3】,表現出年輕一代對創作的思考。2001年4月,「油漆行」將空間二樓一約兩坪大小的有限狹小空間,增設「小閣樓展」,欲經由極端限制、低門檻的展演場所進行對創作者的考驗,以迸發藝術的可能性。

20151007004 拷貝
「空間改建計畫」第一期至第七期。

在單純展示空間之後,2002年5月始之的「家庭計畫」【註4】進一步地將展示空間從「藝術交換基地」轉變為「藝術生產基地」,空間不再僅是被動接收展覽,而是以團體為單位,主動積累具空間脈絡作品的藝術基地。2004年「油漆行」以創造「事件」為主的「論壇/工作室」計畫,去掉一個月一檔的常態性展覽,改安排藝術家計畫的進駐和舉辦論壇持續運作。從「家庭計畫」到「論壇/工作室」計畫,林煌迪欲以空間創造「事件」的方式,取回空間自身的話語權。

林煌迪在「油漆行」的營運過程中持續修正空間的走向,在2007年「油漆行」的改建計畫中開始融入社區居民的意見,「油漆行」對藝術家身分進行反省,在同等姿態下介入社區之中與居民產生關係。同時間至2009年,「油漆行」與彌補藝術與常民生活間的斷裂,從與居民建立關係到加入工藝與設計展覽,對當代觀念性強的作品提出反思,以「工匠精神」作為「油漆行」拉近藝術與居民距離的方法。

跟隨空間的改建計畫

十年間除了藝術計畫外,空間也持續進行著改造,2002年1月,「油漆行」開始對空間進行改建,第一期工程楊尊智的「矯飾照做–星期一作,除夕不做」於「油漆行」前院加上木造的斗拱結構,對空間外觀進行增建。於後第二期「攻山頭」緊接著在建物外圍搭建結構、階梯、天台。

2004年5月,隨著空間調性的改變,空間改建計畫也從外體結構的繁衍,轉變為內部環境的改造,原有的小閣樓展場成為藝術家寢室【註5】,也進行對空間旁空地的整理。此時空間不再以每月一檔的制式強迫性的展出,而改以藝術家進駐空間的思考,讓空間有彈性地、較自然地在工作室與展覽場地之間轉換。

20151007005
2012年「豆油間」釀造棚論壇空間。

需要什麼藝術,就做什麼空間

「油漆行」從2000年4月至2009年12月十年間,在展覽、座談、藝術家進駐、空間改造中,逐步地轉換空間與藝術家交往的過程。作為一獨立展示空間,「油漆行」彰顯了空間與藝術、日常、勞動的互動關係。在七次的軟硬體改造,將藝術場所拓展至展示空間外圍、屋頂和日常的活動場域。空間活動從早期在裝置藝術作品中回鋪空間紋理,到藝術家進駐其中將空間視為基地,藝術家在創作之時也同時創造「油漆行」歷史。而後覺察空間與居民的關係,對當代藝術的居高臨下產生懷疑而改以尋求手藝的「工匠精神」作為後期目標,「油漆行」考慮的不僅僅是藝術家的需求,而更是思考著「需要怎樣的藝術」。

「豆油間」在「油漆行」的基礎歷史上繼續往下走,更多藝術家的進駐,工作室、展場、論壇的同步行動下,「豆油間」疊合「油漆行」的歷史,以更全面的方式詮釋藝術。在更具規模的運作狀況下,「豆油間」似乎也肩負了更多的理想。從「油漆行」到「豆油間」彰顯的是獨立展演空間,在找尋藝術體制中什麼需要「替代」,逐步演化、逐步適應的有機過程。

20151007007
2007年《文賢油漆工程行展演八週年紀念》。

【註釋】

  1. 簡子傑,〈台南的新藝術空間:「文賢油漆工程行」〉,《藝術家》299期,2000年4月,頁546-547。
  2. 1997年起,王琬婷與林煌迪便將「文賢油漆行」作為創作工作室,同時開設繪畫教室,至今「小手繪畫教室」的招牌仍在「油漆行」的門口。
  3. 初期多為台南藝術大學(原台南藝術學院)學生,亦有其他學院的學生、團體展出。
  4. 從2004年至2006年有林煌迪、翁廷楷、陳寬育、陳慧菁、莊景富進駐空間。
  5. 原「小閣樓展」空間外張貼「Artist Only in Residence 駐行藝術家專用 入內請拖鞋」,展場化為藝術家寢室。

*本文圖版由「文賢油漆工程行」提供。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