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 Context 脈絡, 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stalker_3-1 人原本就不在那裏面的─《記憶編碼.台南》的觀看關係

文/沉香問

 

這篇文章應是去年刊登觀察者網站冬季號的專題之一,而因個人的種種因素遲未完成。書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正在準備離開這個已居住了八年半的城市──台南。

而朱盈樺的這趟旅行則與我反向,他完成英國的學業之後回到台北,應友人的邀請到了台南,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套遊戲規則,開始探索這個城市。前往台南之前,他向出身於台南的朋友H詢問「一個道地的台南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H最推薦的一項美食,並且要求他手繪一張店家所在的地圖,從此開始了朱盈樺的這項創作計畫。他依著地圖走到美食所在的地點,並且使用針孔相機拍下一張照片;並且在店家周遭尋找H口中所描述的「台南人」,接著請該位台南人推薦一道美食,當然,也需要畫一張地圖作為藝術家的指引。

2013031501
《記憶編碼.台南》一隅

府城美食小吃、特色商店每年吸引了數以千計的觀光人潮,我們可以輕易的在書局找到圖文並茂的旅遊書,也可以在網站上找到專業部落客細心評價的食記,接著便可按圖索驥來完成一趟滿足味蕾的旅行。所有的資訊,在網路、廣告影像中反覆且密集地播放,我們甚至能透過電腦程式(如Google Map)瀏覽各地風光,電腦螢幕的四方介面在此被我們想像成一面鏡子,一面能夠超越地理限制的全觀之鏡。然而在創作過程中,朱盈樺所收集到的地圖,卻是完全沒有經過系統化和計算的圖像,對當地人而言,行走的距離、拐彎的時機,都是一種身體習慣。他們沒辦法告訴你在這個路口之後的幾公尺要右轉,或者從所在位置到下一個地點開車所需時程;但是他們可以清楚地描述出往前走了一陣子之後,看到紅豆餅攤子之後的下個路口拐彎,或者「一直走,走到你懷疑自己是走錯路的時候就到了」。

數年前我在吳哥窟旅行的某一天,清晨四點拖著全身細胞還沒甦醒的軀體,與友人塞在窄窄的車廂空間,搖晃一陣之後被車外的騷鬧喚醒,原來數百人同時在古廟前「卡位」,等待日出朝陽打在湖面的那一刻,要拍出一張不輸給明信片的照片。然而,當旅行變成一種「驗證」,我們的身體便無法去細細品味「旅程」。朱盈樺不曾在台南生活,因此閱讀台南人所畫的地圖變成一個相當困難的功課,但是他的這場遊戲,也在解碼的過程中增添了各種可能,他必須要猜解老人歪斜字體所表示的路名,甚至到了目的地,發現有好幾間販賣相同商品的店家相鄰,無法肯定地圖繪製者所指的特定店家為何。也因此,他必須要藉著隨機在路上詢問路人的方式,就好像電腦遊戲一樣,不斷闖關、卡關、過關…,從「外面」來到這個遊戲場的藝術家,透過解讀、誤讀和陌生感,生產了真正的旅行「經驗」。

沿途,或到達每一目的地時,藝術家在定點拍下照片,將相機放在自己的頭頂上、或是放在低處,針孔相機的拍攝無法經眼睛確認觀景窗內構圖再按下快門,另一方面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畫面的入光量無法被精確地測量,過期底片更為影像效果增添更多變數,在相片沖洗完成之前,沒有人知道這趟創作計畫將以什麼面貌呈現。這些影像,不會是藝術家在當下看到的場景,更不會是旅遊書上招牌醒目、食材看來美味可口的照片,從地圖到照片,所有的偶然性和模糊,就是這項藝術計畫最有趣之處:記憶的無法具現。

2013031502
《記憶編碼.台南》一隅

《記憶編碼.台南》展場中央放置了一個印有台南地圖的矮平台,藝術家以虛線連結地圖上的點至牆上展示物件。牆上的物件有三種,一是台南當地人手繪的替圖,二是朱盈樺為各個地圖關卡所寫的筆記,三則是透過針孔相機所拍攝出來的景色。這些手繪的地圖連接著展場中大張的台南地圖,似乎變成了街道放大圖,而且是不成科學比例縮放的,我們偶然能看見紙上由當地人寫上備註來提醒藝術家,而藝術家也必須要將身體感知調整到與台南人同步的狀態方能準確地找到目的地。另一方面並貼陳列在牆上的照片內容,多是漏光或傾斜的畫面,這些照片沒有路標也沒有清楚的店家招牌,無法單獨的為觀者指示到地圖上的某一點,而透過藝術家在展場中將這些計畫的筆記文字、影像和台南的圖牽連在一起時,這些看似失敗的照片就成為具有可讀性的線索。

2013031503
1646年的暗箱(翻攝自強納森.柯拉瑞《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讓我們暫且回到17世紀,暗箱剛出現的時代。人們知道在牆上鑽一個小孔,讓光鑽入,它會帶著外面的事物到箱中顯現;在可攜式的暗箱出現之前,暗箱是一個巨大的秘密空間,而人則在這個黑箱裡,窺視箱外景觀。這個事件,其實不需要人來操控,而人只是在這個黑色的箱子裡,作為一個顯像事件的見證者,必須要存在(見證事物的顯現)卻又無法成為操控結果的變因,像是幽靈一般。針孔相機的原理比起一般相機更接近原始的暗箱狀態,而在朱盈樺的《記憶編碼.台南》計畫中選用此一紀錄方式,實為有意識地要去除掌鏡者的意識,讓主觀在長時間的等待曝光中淡去。他打破了我們認知中:眼睛à觀景窗à成像ß鏡頭(洞)ß物ß光的結構,在創作的當下僅保留了成像ß鏡頭(洞)ß物ß光,一半的攝影結構,抽離了人的眼睛要透過觀景窗來選擇對象物的行為,讓時間來決定影像。朱盈樺的創作計畫主旨,不僅反思旅行不應作為一種驗證,應該是感知的經驗;另一方面也透過針孔相機將我們帶回暗箱出現的時代,這小盒(相機)上的洞,原本就是要讓光穿透的,而時間,它會決定自己的樣子。

 

註:AOFA觀察者2013單元主題「洞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