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熊月禽
金錢的本質為何?金錢是得以換取生存與欲望的東西。
商業、市場的準則是金錢的遊戲,如何創造更多的金錢,需要各種環環相扣的認定機制。在藝術世界裡面,有超高價的藝術家,也有很難進入藝術市場的藝術家,這幾乎是每個藝術家不能不關注到的領域。
而每個人心目中的藝術不是有千百種的面貌嗎?為什麼藝術作品還會有高價與低價之分?藝術市場評斷的標準到底在哪裡?高價的作品真就代表它的藝術價值嗎?
村上隆曾說「沒錢不行,藝術家要善於自我經營,追求商業效果,藝術是有錢人的遊戲」;而美國的社會學人Sarah Thornton的《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更探討了「藝術品為何得以如此貴?」她認為所謂的「名作」是由藝術世界的七個環節「製造」出來的:拍賣、評論、博覽會、藝術獎、傳媒、藝術家與雙年展,其中所謂的專家,評判了現世需要的藝術價值高低。
雖然藝術作品不會只由藝術市場的評判標準來衡量,但藝術市場的存在卻影響評判準則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讓藝術能夠發展的重要來源。被創造出來的價格亦能再創造藝術作品力量的新循環。
本專欄從買畫/賣畫的故事,探寫藝術世界,揭開藝術市場的踏實與虛幻並存的一面,從故事探索藝術產業跨越國籍、穿越語言,交換價值生產的意義,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中各種關係美學,包括友誼、利益、合作、互助、鬥爭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