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多重、複層,新世代的潛行─個體空間的群聚效應

_DSC3541 拷貝
許哲瑜於「齁空間」旁鐵皮上的繪畫。

接續前文,藝術空間在台南的發展,至2010之後有一個趨勢,即空間的經營者幾乎清一色為年輕面孔。於2007年先後成立的「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以及「57藝術工作室」,即為台南最早由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年輕人,自主性發起的兩間藝術空間。「57」與「76」將空間的成立地點,不約而同地選在具有台南歷史發展意義,同時亦是保留最完整的古街神農街(北勢街)上,將街區上近百年的老房子改造作為展覽空間。此時,可看出年輕人在台南籌組藝術空間,同時注意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古城特質,有意識地將藝術種植在文化氛圍濃厚的街區中,利用文化作為藝術發揚的基底,同時藉由藝術活絡文化街區。

在2009年底,同樣由年輕人發起組成的空間─「MIGA」藝文空間,在偏離市中心的官田區,將廢棄的「碾米廠」改造成為藝術空間。由於空間經營者的背景為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空間的屬性因此較著重在社區營造的概念。「MIGA」與臺南藝術大學相比鄰,順勢結合學校資源,成為藝術大學學生一個聚會、展覽、表演的場地,亦作為社區營造的一個據點。

繼「57」、「76」與「MIGA」這三間藝術空間之後,在2011年中旬至2012年初,短短約半年的時間,就迸出了「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2011年5月)、「Zona Fénix鳳凰特區」(2011年8月)、「REC 」(2011年8月)、「馬門」(2011年11月)、「齁空間」(2012年1月)五個藝術空間,這些空間彼此成立時間非常相近,經營者也幾乎為七年級生。

這些空間的經營方式與展覽的方向皆不相同,「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形同一策展工作室,以偏向計畫的方式,不定期舉行展覽。「鳳凰特區」則是展覽結合美術繪畫教學的複合式藝術空間。「REC」由空間成立者以自己所學的建築背景,改造老屋,以一年為限,展覽內容媒合設計與藝術。「馬門」則為結合展覽、餐飲、美術教學的複合式空間 。「Howl Space齁空間」則以當代藝術的展覽為主,同時不定期舉辦講座及其它跨領域的表演。在這些空間中,許多以複合式的經營方式,試圖藉此讓空間得以營運下去,部分空間則是不收場租,或是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每個空間的理念、經營方式都隨著經營者的背景而不同,也讓台南藝術空間的性質顯得變化多重。

在2010年之後,台南空間快速不斷成立的原因,或許部分原因可以歸於台南對於老屋改造的風潮,特別是由台南的「古都文教基金會」,於2008年起開始推動的「老屋欣力」活動,讓人們看到台南老房子的特色,無形也帶動了台南老屋改造的風氣。【註1】

除了在獨立展覽空間之外,尚有許多由老屋所改造成的餐飲店、咖啡廳,亦將空間中的牆面作為展覽,但這些附屬於餐飲空間的展覽,多半不帶有策展的理念,一般多趨向一種平民生活美學,提供某些藝術愛好者一個免費展出地點,作為用餐或是休憩的遊客一個欣賞藝術的空間。而本文所提到的這些空間亦受到老屋改造的風氣影響,讓有志於藝術發展的年輕人,亦投入老屋改造的行列,只是空間以藝術展覽為主,有較完整的場地供給展覽展出。

普遍說起來,如果加上以展示空間為主之外的咖啡店或餐飲店的展覽,在台南可以讓市民們看到「展覽」的地方其實非常的多,「藝術」一詞往往容易形同一種包裝名詞。而所謂獨立展示空間的各個經營者,如何讓空間與其它複合餐飲空間的性質作明顯區隔。在以各種多變靈活的方式,賦予自己的空間教學、餐飲等其它附屬功能並且以「藝術」作為活絡老屋的方式的同時,藝術在一個空間的運行,又如何不受限或不過分耽溺於台南文化古都的意識,或者不流於一種「文創」旋風,而是讓當代藝術真正被大眾看見、理解、想像與探討,或許是我們可以對這些空間持續觀察的。

由於這些空間的地理位置大多集中於市中心,讓藝術空間彼此間的距離也非常接近,幾乎可以由步行的方式,逐一地拜訪這些空間。我們也希望藝文空間在這段時間的大量興起,不會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潮流」。我們期待展覽空間的持續長久經營以及增加,能有更多藝術工作者投入,讓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連結,逐步形成一個藝術聚落,藝術可以真正從微小的弱勢中發揮它的力量。

【註釋】

  1. 「古都文教基金會」全名為「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位於台南市永福路上,從2008年至2009年舉辦第一屆「2008老屋欣力獎」活動,自民間經營實例中挑選15個老屋實例及4個觀摩案例,開放民眾票選改造成功的老屋,或由專家評選出「人氣賞」及「典範賞」。此活動於2010年至2011年舉辦第二屆,目前2012年至2013年的活動正在籌備中,頗受回響及肯定。本書所提到的空間,部分也受到「老屋欣力」的關注、採訪及報導,或是入圍老屋欣力獎的票選老屋之一,例如「K’s Art」與「76藝文空間」。可以間接看出「老屋欣力」同時對於藝文空間改造老屋的風氣以及在台南大量興起也有某些層面的影響。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