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北勢‧踏昔─「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57藝術工作室」

1
「76藝文空間」外觀。

古都台南所擁有的歷史景觀,除了自身以外,對於整個台灣而言,更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資產,求新求變的藝術,在「進三步,退兩步」的時間感和空間觀中,促進了另一種樣貌的生成。老屋新造在台南行之有年並且成為一種地方特色,當代藝術於空間所部署的進行式,亦步亦趨的在台南找到一種獨特的姿態。

倘若說白盒子式的展示空間,具有一種遺忘作用,可以讓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藝術家與不同的概念,擁有一個可以全然遺忘後,得以重新開始的空白,「展覽」成了一種擇日失憶與限期記憶的狀態,然而以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替代空間擁有的最大特質,或許就是一種老靈魂陪伴下的對話,以不同的方式和向度,繼承著不同的作品、藝術家與概念的「故事」,失憶與回憶於此不是強迫式的展覽期限,而是自然而然,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一種選擇。

2
「76藝文空間」內部一景。

位在神農街上的「57藝術工作室」,取字門牌號碼57,以提供展覽為主要經營方向,而相鄰不遠的空間,則是結合展覽與木工製作的「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除了做為一個展覽平台外,更推廣著屬於木工的手做堅持,以下將以這兩空間為主要對象,一窺屬於台南特有的經營之道與藝術觀點。

手路的逆旅之行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

神農街另一處的清朝老房子,是「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的所在,於2007年承租後成立,發展至今經歷過幾個階段的變化,由於屋子格局較大,縱深較長,兩落的雙層屋厝在一開始的規劃中,即是結合著展覽空間與個人的木工工作室,這也是最初空間規劃的樣貌,甫自學校畢業新生藝術家的舞台,往往就在第一落屋厝裡的展覽空間,在廣納各種類型的創作媒材與藝術理念的空間中,一樣是一種對於美的詮釋,如何結合「生活」,落實一種設計特有的生活美學?是黑蝸牛思索「設計」本質所引導出與人更為貼近的部分。

在這份堅持上進行評估,「生活道具」的注視成為轉型的階段目標,生活道具是日本漢字,意指機能單純,不涉及複雜科技的日常用品之通稱,而黑蝸牛則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在傢俱製造的層面上,「生活美學」在工藝技術推廣的過程中,一份讓使用者分享心、眼、手的感性訴求,深耕了「設計」一詞的內裡與底蘊,也給出另一種對「藝術」的闡明,然而這一類的創作者在台灣數量不多,整體設計環境也尚未成熟,對於黑蝸牛針對生活道具所強調「不只是使用」精緻傢具的理想,往往難以滲入現實生活僅只於「實用」與「美觀」的價值標準,因此在諸多考量之後,今年預計結束在神農街的空間營運,下一個階段獨立精神的延續將以農場的姿態出現,相信黑蝸牛再出發後的創意活力與那不懈的熱情值得期待。

3
「57藝術工作室」一景。

那人 那井 那藝術─「57藝術工作室」

 找一群三五好友尋找租屋地點,相信是每個人學生時期都曾經有過的經驗,而「57藝術工作室」也是如此這般的,由一群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為了尋找一個空間延續畢業後創作的熱誠,「空間」遂在工作室與居住的目的下開始聚集與成形。

2012年的現在,已經邁入了第五個年頭,從一開始的具私密性居所的初衷,在一個「作品展示」的念頭驅使下,開放後的公眾性,開啟了各種對話的可能,在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概念下,作品不再是內縮式的徒具形式主義的討論,在作品之外「人」的參與以及參與後更多的可能性,成為更具積極意義探討的對象。這棟將近180年清朝老房子,成為許多台南在地藝術相關科系學生記憶的一部分,實驗性的嘗試,「五七」讓藝術家有著偌大的創作自由度以及挑戰性,展場中,除了平面繪畫,還有各種諸如現成物、聲音、影像的藝術裝置,以及纖維、陶藝等不同藝術樣貌的呈現。

4+5
「57藝術工作室」展覽現場。

結合藝術家的創作專長和台南當地的習俗,串連諸如茶藝、書法、剪紙等各種傳統藝術在當代藝術觀念脈絡下的可能;此外古老建築的工藝之美和歷史人文故事的認識、繪畫與藝術欣賞的兒童教學,預計未來也是「五七」要推廣的目標之一。原先簡單的交換想法、彼此交流聯誼的「基地」在經歷不同檔次的聯展與個展,以及與居民的互動中,不知不覺中已然成為一個跨領域的場域。

藝術時差

台南因為歷史之故,成為台灣重要的古都,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各種老房子改造建成的空間,擺脫以往白盒子功能式的「純粹」需求,背道而馳的在充滿痕跡與背景故事的「老」盒子裡,異種地包藏著藝術多變的樣貌,「57藝術工作室」在充滿朋友情誼的關係初衷裡,發現並綿延著一個屬於溝通角色的影響力,而黑蝸牛工作室則是在一個對於「手路」的木工堅持,與教育態度的推廣上,不斷的自我更新與調整。

藝術的主體性不只因世代的更迭造成的動能與勢能產生力量,也必須要有一個空間場域進行儲存、釋放與流通,才能發揮作用,如同黑蝸牛負責人林育正所描述,台南擁有一種既保守又開放的特質,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特質的存在,才得以造就出目前台南特殊的藝術氛圍,台南的生活美學,並非一種後知後覺的品味,而是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實踐中,讓參與者各自選擇的生活方式,美學問題的對象,只有參與意願的有無,而不是精英與否的差異,替代空間的格局與專業程度,在台南可以看到更多元的經營態度,而非單一觀念收編下的審視標準,兼容並蓄的台南製造了一種藝術時差,應許著生活於此的人,進行各自表態的滋長與質變。

06
神農街景。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