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從2006年開始,在中國、歐洲各地、柬埔寨、泰國、台灣、香港、韓國、日本、紐西蘭、澳洲等地,持續進行一項在街頭、路邊的田野觀察工作。[2] 這項田野調查工作,不同於對於特定地方進行直接的歷史、文化、政治層面的考掘,而是透過觀察這些位處不同地方的居民,如何基於生活日常所需,而以一種帶有即興(improvisations)與巧思的方式,源源不絕地運用手邊隨手可取得的物件,創造一種帶來功能性、實用性、便利性的自製發明物件。這些物件多半是運用一些廉價的、可被丟棄的廢棄或回收物件,並且經常是被設置在介於半開放的私人空間,或是開放的公共空間之中。
「白大廈」牆面上的火龍果
在2014年,她前往柬埔寨金邊的莎莎藝術計劃空間(Sa Sa Art Project)[3] 駐村期間,一棟名為「白大廈」(White Building)的建築,其被巨大火龍果仙人掌佔據的牆面,深刻地吸引住她的目光。這棟建築原建造於1960年代,源於當地政府首次野心勃勃的現代城市生活建設計畫之一,目的為提供給低收入、中產階級、藝術家、文化人才所居住的空間。1975年至1979年後,先前因內戰與政爭而被迫遷的居民與倖存的藝術家再次回到這個社區,如今這棟建築原本的潔白外貌已不在,被認為是貧窮、犯罪及缺乏衛生條件的社區,即便如此,這裡卻也是金邊最具活力的社區之一,裡頭有近2500位居民,其中包括了舞蹈家、工藝家、藝文工作者、公務員和街頭小販。[4]
程昕在進駐期間,亦居住在這裡,巨大的火龍果植株,沿著建築表面某一樓層的陽台向外伸展,強而有力的根莖攀附著牆面,穿越過兩、三個樓層,由上至下蔓延生長,與外牆上藍色水管的垂直視覺造型相映,甚至侵略式地進入了其它樓層住戶的陽台空間。對程昕而言,眼前建築與植物共生的奇特景象,讓她想起了Chris Berthelsen [5] 給予她的啟發:「在精力旺盛的活動中,物質如網狀般糾纏,在此,事物的形式正持續不斷地生成顯現」、「被不同事物分離的表面(身體所碰觸的介面),正是最多行動發生的所在」以及「理解空間(space)的關鍵點在於,任何在不同個體與公共分享空間中相互抵觸的部分,都可以被思考為一種界限、集合與分界」。[6] 對筆者而言,她從這些看似緊緊依附於城市空間,僅存在於表象的事物中,觀察與理解到的,是某種介於藝術與生活中已然存在的、某種可不斷被打開,且可以自行增生的能量與媒介。
Making-do(ing)&Makeshift Creations
零元旅行計畫[10]
前面提到的,程昕在不同國家、地方所做的(有時與Chris Berthelsen一起),對於臨時替代物件的蒐集、調查,延續至2016年在日本與建築師坂口恭平(Kyohei Sakaguchi)的結識,程昕與Chris Berthelsen透過與坂口恭平的合作,進行一個名為「零元研究與做的旅行」(The Zero Yen Research and Doing Tour)計畫。坂口對他們而言,就如同一位志同道合的實踐者,同樣關注著一種關係的重新搭建。他著名的作品,從日本街頭遊民問題出發,搭建由回收材料所搭建而成的行動組合屋。在這次計畫中,他們運用日本街頭所可被找尋到的物件,嘗試製作各種適合當地的臨時代用品,思考這些代用品可被拿來作用的功能。另外,也同樣將這些行動,作為與當地各種社區團體的連結與合作。這個計劃目前正持續中,他們也試圖將眼光更放遠的,將在日本獲得的經驗,作為紐西蘭所正面臨的住宿危機(shelter crisis)的一個思考可能。
共享空間以及關係的重新搭建
程昕的這系列計畫創作出發點,似乎與童年的成長生活環境,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她出生於尚未過度現代開發的城市,所有的生活食衣住行、家具製作等需求,必須經常性地仰賴自給自足的手工與勞動,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互動,是她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11] 在她養成學習背景中,生態、心理學與藝術是她修習的科目,除了關注藝術上的思考與創作,與一些生態機構的合作,也是她實踐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其創作中所不刻意安排的隨機與偶然性,是相當迷人的一部分,這之中建立出來的,是在活動過程沒有預設或者安排好的觀眾參與,亦沒有對於藝術形式該何為的假設性或策略性問題。透過一種廢棄材料的收集、簡易製作到身體力行的方式,讓藝術遊走在美術、藝術與手工藝的模糊邊界中,跳脫某些需要被界定的預設立場與框架。這種業餘的(amateur)參與邀請,並非在美術館或藝廊中發生,她將與藝術行動/行為相關的事件,轉化成為在生活空間中的事件性參與。某種藝術與公眾的觀看政治、權力關係,也在此獲得一種消解。這裡面涉及的是權力的分散、分享,關係的重新搭建,並以一種歡樂、遊戲的方式,悖離資本社會生活的邏輯思考,製造一種因地區文化層面的差異,而略帶有區別的現代生活的地方知識,同時亦創造一種對於活用知識的共同生活感知。
—-
[1]1983年出生於中國昆明,13歲搬至紐西蘭,現定居於紐西蘭奧克蘭。
[2] 歐洲各地為:挪威、瑞典、丹麥、荷蘭、英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
[3] 此計畫空間為金邊唯一一間非營利的藝術家經營空間,成立於2010年,旨在透過與創意的個人或團體進行計畫性協作,生產實驗型的藝術進駐。
[4] 柬埔寨金邊「白大廈」相關介紹:http://www.whitebuilding.org/en/page/about_the_white_building
[5] Chris Berthelsen為程昕的朋友,以流浪漢、設計田野觀察者自居。
[6] Xin Cheng, “makeshifting Cambodia & Aotearoa,” makeshift.xin-cheng.info/page/4(2016.9.5瀏覽)
[7] Xin Cheng, “I dreamt of becoming a naturalist and exploring the world: an interview with Xin Cheng by Allan Smith” in Distracted-reader #1 Mixtures: Xin Cheng and Allan Smith (Auckland: Split/fountain, 2013), p.13.
[8] 更多程昕田野工作的搜集資料可參考: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35819251@N07/albums/with/72157659153724021
http://fieldwork.xin-cheng.info
[9] 作品影像紀錄http://md.making-doing.info/tagged/field-recording(2016.9.7瀏覽)
[10] 程昕與Chris Berthelsen「零元研究與做的旅行」:jpn.making-doing.info
[11] Xin Cheng, “I dreamt of becoming a naturalist and exploring the world: an interview with Xin Cheng by Allan Smith” in Distracted-reader #1 Mixtures: Xin Cheng and Allan Smith (Auckland: Split/fountain, 2013), p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