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域外 —「MIGA」藝文空間的在地實踐

跨出校園以社區營造的概念出發,藉由持續性的事件與行動,挖掘不同社群交流的互動平台,「MIGA」赤足從在地集體生活記憶的鄉間小徑,試圖通往當代藝術展演場域機制的連結道路。

1+2+3
上:「MIGA」藝文空間的外觀。下左:平時公共討論的生活場景。下右:開始重新整建老舊碾米廠。

「MIGA」藝文空間,位於大台南尚未升格之前,官田鄉山上南藝大旁的大崎村,在2009年 11月21日正式成立。「MIGA」來自台語「米絞(ㄍㄚˋ)」發音的聯想,意為「碾米廠」(「米絞仔」)【註1】, 這個空間至今始終沒有「地址」,僅以門前的「電力座標」(電線桿上的編號數字)—「藝術高幹77」作為郵政代址,空間本身自有其地方特殊的歷史意涵。在台灣早期以農業生產為主的 1930年代,一方面由於稻米為大崎村的主要作物,另一方面當時烏山頭水庫山區聯外道路尚未開通,交通不便。一位嘉南村商人注意到,大崎村所具有的水路運輸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便來到大崎購地興建了「豐茂碾米廠」,不僅收購農作,同時也提供附近村莊、水庫山區居民近距便利的碾米與採買需求,有時亦從事借貸的商業行為,扮演著在地農村生活、產業與經濟交易的重要功能【註2】。但是,經歷1970年代農耕型態轉型的變遷後,小型「碾米廠」卻因而歇業走進廢棄閒置的命運。終至2008年間,經道路拓寬重現殘容,方被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兩位當時在學的研究生邱榮漢、王鼎元所發現,開始從被遺忘的時光隧道回返,堅實地結合了南藝大的資源與社區協同共力,透過一連串的建構工程與藝文活動,重生成為社區共享的藝術空間。

4_山溝音樂會
使用了2500個啤酒箱,在山溝裡面搭起一個舞台的《山溝音樂會》(2010. 11.20)。

從2008年邱榮漢、王鼎元二人,憑藉在大崎村社造經驗累積的村民信任感,經由當地長輩們的背書,而開始了青年不受制約、自力經營逐夢的計劃。由私人承租「MIGA」空間以來,到現今2012年約四個年頭的時間中,空間的建構可分為三個階段。

5_文明的不在場證明展場一景
《文明的不在場證明》展場一景(2010.10.23-11.20)

「MIGA」故事源起早在2007年,加入大崎村資訊流通佈告欄的重新建立與部落格網絡的建置,以及街角改造活動與居民共同完成壁畫,是南藝大建築所社造組介入大崎村公共事務的開端,直至2009年7月,整建老舊碾米廠作為社區居民藝文、交流平台的基地,「MIGA」初生萌發前的此段期間主要以社區營造為主軸的各項協助規劃設計與實作參與,包括了大崎建築物勘查、社區交流參訪、社區公共空間藝術改造提案、與應音系合辦音樂會,以及辦理暑期兒童營和反對封鎖烏山頭水庫珊瑚吊橋抗議行動,尤其在2009年新春期間策劃在大崎村的第一次展覽活動(2009/01/19-01/23),邀請南藝大造形所三位研究生【註3】,在「MIGA」所進行的現地創作,應可視為該空間正式啟用前的暖身展演。

6_吳岡來了展場一景之活動
《吳岡來了》吳岡來了展場一景之活動(2012.03.14-04.01)。

接著,伴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校十三週年的到來,該校此次主動釋出對於社區的善意,在舉辦的「公共藝術人才培育計劃」中,首度將社區納入公共藝術設置的地點之一,使得「MIGA」空間設立的提案獲得「公共藝術創作競賽」的卓越獎項,「MIGA」由此獲致整建經費的部份來源,再加上大崎村民的熱力與勞動趴的協力下,老碾米廠從「MIGA」實體空間的建立獲得新生。「MIGA」自此進入質性定位的摸索階段,從原本以村民為主體,以及針對居民長期處於缺乏一個比較良善開會空間的狀態著手,將「MIGA」定位成「大崎客廳」的想像所建構的藍圖,逐漸擴展到納入南藝大學生這一區塊,來共同參與、執行社區的公共事務。

7_向歷史投影展場一景之二
《近身潛獵—向歷史投影》展場一景(2010.12.05-25)。

換言之,從泡茶桌到不插電音樂表演(「MIGA Music」)先行的一連串活動,被賦與了 「凝聚人心」力量的首務。爾後,無論是利用「MIGA」的空間充當錄音室,製作「MIGA」專屬的音樂專輯「DEARDEARS」;或者結合地方廟慶與南藝大校慶,由學生主導的「崎人藝事嘉年華」(含括「文明的不在場證明展」、「山溝音樂會」、「創意農民市集」等結合的大型活動);乃至設想展覽主題緊密連結地方性相關公共議題的各項展演(如「文化資本的再思考」座談會、「近身潛獵—向歷史投影」展覽等);以及由整理大崎現存廢棄空間的思維(舉辦了「壁虎的尾巴─九人聯展」以及相關座談會等),所衍生的「MITOO」工作室作為「MIGA」的衛星空間,則是挖掘更多可能性的體現。

8_
《壁虎的尾巴─九人聯展》 展場三景(2012.04.15-05.05)。

現階段的「MIGA」,開始思考如何永續經營的存在方式,統合過往日常觀察與不斷摸索積累的經驗,接下來「MIGA」擴延的主軸除了延續先前涵蓋地方文化脈絡討論的合作規劃展覽,尚包括增加「MITOO」陶藝工作室的運作,並整理大崎廢棄的老屋作為國外藝術家駐村據點等發展路徑,代表「MIGA」已進階至基地鞏固的層次。

9_大東
以《米家計畫》受邀參加「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的《看向南方—當代藝術熱思維徵候展》(2012.05.23-08.26)。

從閒置空間再生與替代空間意涵的兩個層面而言,從一座進入歷史不再具生產力的老碾米廠,透過社區營造的蘊育,到逐漸粹煉而生的藝文展演空間的蛻變,「MIGA」如同演式了一個以當代藝術活動為導向,緊扣社造概念;既結合院校資源又背離官方體制的另類實驗。同時,標識著電力座標的「77」電線桿也如同一個發光導體,倚伴著「MIGA」持續上演,下一段農村社造概念構築的藝文空間故事。

【註釋】

1.動力碾米工廠稱為「米絞仔」,台語「絞」ㄍㄚˋ是形容機器轉動。可參見陳正之著作《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一書。

2.本文有關「MIGA」藝文空間的相關背景資料,主要來自《「貳伍零零在77」社區的有機藝術實踐 》一書,以及與目前「MIGA」唯一負責人王鼎元2012年6月7日的田調訪談。

3.三位南藝大造形所研究生分別是徐小涵、陳思穎與謝嘉雯。

*本文圖版由「MIGA」藝文空間提供。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