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縫」的技術與「逢」的可能─「REC」

01
「REC」外觀。

當行經健康路時,很難不注意到一棟獨立於周遭建築的老房子。雙層的建築在修繕後,鵝黃色外牆、綠色植栽,光線從數扇鐵花窗中透出。從鏽色大門進入,行經碎石步道,進入空間,在去除水泥的紅磚牆、乾淨的白色牆面;在鐵製支架、木面地板間,空間負責人陳維剛將房子的各種材質特性交互搭配,呈現新舊交替的當代建築美感。從2011年8月開始展覽到2012年8月結束展覽,陳維剛欲以空間容載計畫的方式,在建築中持續一年不斷的展演,實驗展覽的各種可能。「REC」在處理建築時顯現了不同物質材料的「縫」的技術,也持續在展覽中實驗跨領域的「逢」的可能。

年僅24歲的陳維剛在2010年發現健康路上這棟老房子,雖知道這棟房子幾年內會被拆除,但他認為此建築最適合作為他實現「一年計畫」的基地。他承租此棟房屋,同年10月即開始思考如何改造這棟房子。「當記憶被掏空、房子被架空時,我重新進來,就是要重新裝填記錄。」陳維剛不欲以某種懷舊情調展現老房子的老房子風情,而是讓「REC」在多種不同媒材運用中,營造老房子與當代建築間交互對話的氣氛。2011年6月完工後,陳維剛思索著現今藝術學科涇渭分明的狀況,互不了解也不尋求對話的情境,如果在一年間以舉辦展覽、座談促成學科間交互討論的情況,是否能有不同的創造思維?

02 拷貝
「RECord」展覽現場。

「REC」第一檔在陳維剛策劃下以「RECord」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參展者涵括建築、攝影、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視覺藝術等各種藝術領域人士。創作者在二樓對外的窗景中置入碩大的眼睛,迫使建築脫離現實感;或是必須低身轉動把手跨越橫桿的鏡門,讓進入空間者必須以身體姿態與作品互動,顯現「REC」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空間、選擇作品。陳維剛提及:「我嘗試提出一個問題是,建築如果不以建築的方式操作,或者是展覽不以展覽形式操作?」在翻轉原有概念的思考下,跨領域的展演方式,則能重新詮釋空間與展覽的固有概念。「REC」所展現的跨領域姿態,並非為於一展覽中同步放置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作品,而是在於使創作者脫離自身安全領域,重新觀察與重新詮釋作品的可能性。

「『一年計畫』不在於思考一年之後這個空間會是怎樣,而是思考在十二個月裡面每一個段落會發生什麼事。」

 

03
「王略、林晉弘、林韋達,三個展」林韋達作品。

接續第一檔,「REC」舉辦多場展覽,從視覺藝術、建築、設計…等,在每檔展覽中交互對話。如:結合平面、雕塑、錄像等,不同媒材詮釋記憶的「當鱷魚吞下時間」、或以作品重疊交替接續三個展期,譬喻城市在舊之中不斷翻新的「概念城市展」、在空間中同時開展的「王略、林晉弘、林韋達,三個展」、以藝術交換為概念的「小白兔唱片」合作計畫─「WWR×REC藝術交換計畫」。值得一提的是在「WWR×REC藝術交換計畫」,空間化為「小白兔唱片」的概念店,音樂創作者也會進入空間進行表演【註1】,小時計的演出,以「即時展」、「不平行的空間展」為名,打破既定觀念中展覽必須維持多天的固定性。最後以同名展「REC設計展」為結,策展人陳維揚以「場景」(scene)為概念在空間中放置設計作品,在兩者交互對話中,探討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4+5+6
上:「ARTiculation音樂會」表演策劃人:呂家卉。中「WWR×REC藝術交換計畫」「鄭宜農─即時展」。下:講座現場。

「REC」成員在空間中不斷討論展覽所欲呈現的觀點【註2】,反覆將自身學科拋向他人,再接收他人學科的討論狀態,成為每個展覽之前必須的過程。「『REC』所扮演的是一年的場景。」陳維剛將空間視為場景,即說明空間必須引人進入,人與人在空間不斷相遇。「REC」將人納入空間中,每個進入的創作者、觀眾都是場景中的一部份,在空間中走踏的每個時刻均成為空間的記錄。「REC」創造了新舊時空、不同領域的職人、旅人在場景中反覆的「逢」,也欲從中思考跨域的可能。逢是遭遇、碰上;跨域是為翻轉既有定義,「REC」創造的即是多種專業的碰上,融合其他專業,重新詮釋自身的可能。

「REC」老房子美麗的外觀、屋外的石鋪小道、落地玻璃、內部的建築結構在陳維剛設計下顯現出老房子的當代美感。豐富的空間語彙,讓建築本身即顯現明確的個性。反觀臺灣1990年代的替代空間,在替代官方、有限經費與開拓形式語言下,實驗性作品與空間交互相融為某種現代、前衛姿態。而「REC」在無須探詢現代、前衛的姿態下,將空間詮釋為人與空間、人與人互動的「場景」,以跨領域概念進行對展覽的重新詮釋,呈現獨立展演空間的另一種路徑。

07
「REC」空間一隅。

註釋:

  1. 分別為「鄭宜農─即時展」、「川秋沙─即時展」和樂手於空間各角落同時演奏的「阿飛西雅─不平行的空間展」。
  2. 「REC」初期空間改建時為陳維剛一人,2011年6月24日陳維揚、郭哲宏加入。在一年間,俞思安、龔柏閔、黃彥璋、渘瑜、呂家卉、林以珊、葉妍君也陸續加入團隊。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