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聿寧

身體始終是舞蹈的中心,人們用自身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環境中的一切。當代藝術發展至此,已跳脫古典藝術正面觀看、現代藝術保持距離的體驗模式,當藝術品的展示不再只有單一的博物館、觀看的動線來自四面八方、藝術創作注意到自我與他人間的交流,我們會如何重新看待藝術創作、展示與觀看的方式?而生活在當代,實體與虛擬空間之中看似沒有國界但又充滿在地靈魂的中介狀態,我們的身體又是如何一而再在地方與全球的混同狀態中感知、逡尋與安身立命?正視當代藝術的發展,面對現代生活國際化的體認,成為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發展與成立的核心。




嶄新讀時間之城
現代人因此是生活在界線多元的現實中,習慣了吸收不同的資訊,但也隨時更新拋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本文以下簡稱「草埕」)現在由負責人賴依欣,以及另外兩位友人一起協力合作。賴依欣提到,當兩三年前台南越發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很多人的觀光方式就是:吃吃喝喝、旋風式的古蹟巡禮;可是自十七世紀荷蘭人正式將台南發展為城市至今,台南的古老與深邃不只是那些標誌政權轉移的歷史性地標,它是有60年歷史的手工餅乾,是蜿蜒在民房之間的小巷,是擺了30年的迎神陣頭;台南是用時間圈養每一分寸的城市,人文與生活的軌跡因為沒有過度現代化而被保存下來,它在台灣的歷史文化位置像是電影《神隱少女》中的靈異小鎮,你迷了路、失了魂,經過一個通道踏入的就是寫著歷史風華的時間漩渦。




所以〈讀:台南〉成為「草埕」與藝術家郭芃君合作首檔展覽的主題;成立於2011年5月的「草埕」,期許透過策劃〈讀:台南〉,使台南的深刻是人們可以從知道、了解到反思的深度閱讀。人們習慣認為藝術創作是私我的情感與經驗接觸環境觸發而表達;藝術家不斷吸收來自外界的影響,作為自我再次轉化為藝術語言的靈感來源。因此,藝術家不斷突破自我生命現況的創新,恰恰與經歷時間軌跡才越發沈澱的歷史文化脈絡形成強大的反差。「草埕」期望看到有文化關懷、向下紮根的美學思考,藝術家創作的著眼點不會僅是個人的精神性超越,還擴及到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關係,這也是「草埕」為何借用了「埕」這樣的概念;在建築的語彙中,「埕」單純指空曠的地方,但在農業社會中曬穀的地方為稻埕、社區信仰中心為廟埕,「埕」因此具有安身立命、聯絡感情的功能,是承載著生活、記憶、與感情的多重空間,「埕」因此標誌著「草埕」期許多元容納的藝術靈魂,而「草」則意謂往下紮根、往某些真正觸動生命根源的所在。




加入公民情感的美學情緒
擴及「藝術家個體」與「他者」交流的關係,影響了「草埕」與藝術家合作概念的主軸,同時他們也擴及展示手法、空間與大眾理解的問題。「草埕」因此是容許創作、空間與人(包括創作者與觀者)對話的工作室,例如〈讀:台南〉將展場分散在台南不同地方展示;在佳佳西市場旅店的講座中,民眾至現場繪畫,並與藝術家討論作品的概念;而在2012年朱盈樺〈沒有地圖的城市〉,則是透過駐市計畫,使藝術家與城市、在地人民有互動的可能,在展覽期間會再加入創作者駐市之後的作品,作品在「草埕」的展出因此是跳脫原有展出即完成的框架,而可以是行進式「有機展場」的概念。「草埕」也考慮了附加文字說明拉近藝術欣賞的距離,在〈讀:台南〉中請藝術家寫下創作心情張貼在作品周邊,體現了藝術創作或許本就不只是那些被具體化的作品與展示環境,透過「作品外一章」的語彙使觀看的感受可以有更豐富的渲染與回音。關心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連結,也表現在「草埕」與「鵪鶉鹹派」共同舉辦的一系列講座,從2012年2月至7月,舉辦了針對藝術、大眾生活、文化與潮流的講座,主題包括有:〈時尚藝術‧藝術時尚〉、〈台灣+土地+潮流+匠藝:『潮級臺』的《濃麗》〉、〈藝術×倫敦奧運〉等講次。




「草埕」注意到公民參與的藝術體驗過程,體現了展示與作品概念進入公共領域的藝術發展。一旦藝術作品散落在實際生活的各處,顛覆既有「藝術家個人」與「觀賞者自身」一對一感官體驗的模式,一方面作品無法與空間文本分割,另一方面美感的重要性退居次要,藝術家必須更注意到作品的設計如何與他人產生關係;所以公共性藝術不再只是符應具有某種象徵、品味策略、時空分割的特定群體銘寫型式,而是更實際地將創作個體精神性表達平民化與階級跨越的操作,這是清楚認知到階級性知識落差的思考,美學感受加入了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的倫理意識,使的藝術的展演與契機具有民主化的政治性意義。【註1】正如人們不但喜歡美術館純淨的空間保留藝術品的文化價值,同時也走進電影院觀賞親切的視覺感受,藝術始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藝術家與觀賞者的身體都需要被尊重,「草埕」提醒人們只要注意到不同身體之間的語言落差,就可以合力跳出精彩的舞曲!
【注釋】
- Christian Ruby,〈當代藝術─超越直接的感官接觸,做為自我與集體的形塑過程〉,《國際論壇─藝術介入社區‧公共空間的人文風景》,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台灣藝術發展協會、竹圍工作室,2012年,頁18-26。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