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不解的熱帶,龐克精神的複製與分裂 I」之延續
溯及過往,馬來西亞Pangrok Sulap最初的版印技術是從印尼Marginal龐克樂團介紹而來,因此標題式的海報風格在視覺上總有印尼Taring Padi的影子,而以巨型織品印製的作法也是Taring Padi早期特有的風格。「工作坊」的機制帶來學習與模仿的效應,授課的元素基於教學目的,便不斷被學員複製。(台灣的行為藝術界也常有工作坊機制,雖然達到教學的目的,卻容易導致原本用於打破界限的藝術姿態再度成為一個樣板)。或許從一開始我就不該把這類功能性的政治作品當作純藝術看待,就功能性藝術來說,Taring Padi歡迎其他人抄襲的態度的確達成訊息/作法散播的目的,而我們甚至能定義兩個團體直接的血緣關係,或將之稱為一種「東南亞龐克政治藝術的特有風格」,人人都可以參與這項民間藝術活動,如同中國陝西的剪紙藝術一般。
但這當中有一些明顯使我誤判Pangrok Sulap的現象,令我把它們過度單純地導向抄襲/模仿的角度,像是其展示作品的態度、藝術家個人化,以及參展方式等等。
Pangrok Sulap成立於2010年,時代背景與1998年組織的Taring Padi相當不同,特別是現在有臉書作為即時展示的平台,這是過去Taring Padi所無法擁有的便利工具。在轉移了印尼特殊的龐克政治文化之後,Pangrok Sulap選擇一種較能被西方思維理解的作法與風格。
若是把Taring Padi比喻為出世的話,Pangrok Sulap就是入世了:Pangrok Sulap的臉書照片中,總是能看見藝術家愉悅地面對鏡頭與自己的作品合照、「裱框」作品的版畫聯展、藝術家個人品牌的建立、在展覽時向政府官員介紹作品(的宣傳照片),或版畫周邊相關產品的販賣等等,這些都與現代藝術家展呈作品的態度較為類似,帶有某種積極成名的野心與被注視的期待。而印尼的Taring Padi則與之相反,儘管成員幾經更迭,目前仍沿襲過去野性的風格,無論是版畫、劇場或音樂的創作形式,皆削弱了藝術家的個體性,因此也不易知道每個階段所組成的成員,他們甚至在印尼國內也不曾有過正式的大型展覽;Taring Padi臉書照片中的成員極少面對鏡頭展露自信,重點聚焦於作品上,刻意忽視藝術家肉體,散發出的是形而上的精神性。
Pangrok Sulap的入世令我產生了一些矛盾,特別是在使用Taring Padi出世的方式來入世。不過Taring Padi說白了不介意別人使用他們的創作方法,介意的應該是像我這種兩個團體都知道的國外觀者,但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試圖分析其中整體風格相似的疑問。在西方藝術圈的潛規則中,視覺相似的模仿是危險的,但以印尼藝術圈為例,似乎又不大構成問題:
有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印尼藝術家從網路上找了自己喜愛的作品風格之後,依樣做了一批藝術品交給畫廊。作品意外大賣,他甚至在藝術圈中變得小有名氣,但隨即被原創的韓國藝術家發現。韓國藝術家開始在印尼藝術網站上大肆宣揚這件醜事,想讓竊取創意的藝術家得到教訓。但出乎意料地,印尼網民中贊成與反對抄襲的人數大約各佔一半(就台灣來說,抄襲的作品會被網民一面倒的反對),而更令人費解的是,印尼畫廊挺身站在抄襲藝術家這一邊。
通往理解的道路
印尼藝術圈贊成抄襲的這件事令人費解,而同樣地,我也不斷揣摩Pangrok Sulap的心態,試圖將之合理化。我們一直以來習慣西方的思考模式,並將其視為一種思想的進步;一旦陷在無法深入了解的情況下,這些東南亞的藝術案例都僅能被稱之為「不合理」,或被扭曲成另一類表面式的異國情調。研究東南亞藝術之前,我們為何不學東南亞語?過去在學過幾年法文未果之後,我重新數算著自己對藝術的心態:我被訓練成得以閱讀西方的主流藝術作品,卻總是想不透印尼藝術的調性(儘管這當中已過了十幾年)。我們可以為了投身西方藝術而毫不猶豫地排除困難學習歐系語言,但因為對東南亞的「目的缺乏」,鮮少有藝術文化圈的人肯「委身」學習東南亞語。十幾年前我在印尼田野調查之際,就已經看到許多西方專業人士口操流利的印尼文與當地居民合作研究計畫,但我們在藝文研究領域仍是相對缺席的。
印尼/馬來文中經常有許多簡化、與中文相反的受詞—動詞—主詞語序,其中不乏許多外來語直接轉化,尤其以英語為多。在時間上的概念相當特殊:例如「星期六晚上」,印尼文會說「晚上•星期天(malam minggu)」,「星期天晚上」則是「晚上•星期一(malam senin)」(為一種減法的概念,星期一之前的晚上即是星期天晚上)。另外,多數名詞或動詞的詞根加上詞綴即成為新詞,例如從masak(煮)衍伸的字有:memasak(正在煮)、memasakkan(為…而煮)、dimasak(被煮)、pemasak(廚師)以及masakan(餐點)等。
東南亞為何有令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當地語言學習是否就是走向理解的必要開端?印尼近年雖然引進許多西化的藝術展呈方式,像是雙年展與藝術節,但許多作品發想的概念仍然是西方思維較難以解讀的。他們的草根作品總是拋出令西方思維一團混亂的訊息,但檯面上的當代藝術較能被國際所理解(或說按著當代藝術的樣板做作品)。不過西化也可能是個陷阱,西方的藝術展呈方式就曾讓Taring Padi的反資本主義態度跌了個跤,尤其是在搶了靠販售作品維生的圈內藝術家風頭之後:當初結束了政治事件的抗議宣傳,Taring Padi曾被受邀至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展覽,原本是傳單的複製版畫跨進了作品販售的領域;作品成功地在海外全部完售,造成家鄉那些靠販售作品維生的藝術家們產生妒忌。不少印尼藝術家對Taring Padi的酸言酸語大概都是從這個事件而來。
多數印尼藝術家礙於經濟困境少有機會出國交流,很難跟上國際藝術潮流,但龐克文化卻讓印尼弔詭地成了當前的領頭羊:
龐克樂手讓我在他和朋友租的小房子裡待上幾天,他們身上有大量刺青、穿環,同樣也為生活煩惱,在打工的現實與音樂的理想間穿梭。我去看了幾場瘋狂的地下音樂表演,事實上那比較接近死亡金屬(dead metal)。龐克與重金屬,以前我總分不太出兩者在音樂上的差異,我猜多數印尼青年也搞不清楚,他們要的只是音樂當中能夠反映內心憤怒並加以釋放的元素,而不是從理論出發。龐克文化的反抗精神與重金屬華麗且噪的快擊節奏剛好合了這一大群憤怒青年宣洩的胃口。
目前印尼已成為全世界龐客(punker)最多的國家[註1],台灣在這類次文化音樂的發展上略顯薄弱。也許是較少的人口、儒家思想,加上1987年後才解嚴的狀態,對比東南亞而言,台灣龐克與重金屬的種籽只成為飄過而難以紮根的零星小眾。西方的元祖們大概也難以想像今日在發源地逐漸式微之後,龐克與重金屬的靈魂仍能跨過半個地球來到東南亞重新生根,枝葉繁茂。
不同於重金屬音樂在技巧上有相當高的要求,龐克則能與音樂完全無關。同受龐克精神影響的Taring Padi與Marginal樂團現在繼續以特殊的DIY木刻版畫技法延續龐克的文化。我們是否不該把Pangrok Sulap的做法歸類為抄襲,而單純地把他們的模仿當成龐克文化的複製分裂就好?在混製宣言(RiP!: A Remix Manefesto)[註2] 這部紀錄片中,源於音樂素材的抄襲/挪用/盜用,他們提到了「文化永遠源自過去」(Culture Always Builds on the Past)的說法,並發展出創用CC授權作為原作之後藝術素材移用的解套,包括必須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或相同方式分享等等的版權協定。不過創用CC的條件並不適用於原始創作者,這方面我倒是好奇Pangrok Sulap如何界定自身團體的定位。關於視覺藝術的模仿創作,大概也只有八零年代的挪用藝術(Art Appropriation)能造成一點複製的詼諧吧。而致敬式的作品,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回想起第一次踏進印尼時,我在雅加達街頭拿到一張手工印製的行為藝術節海報,當時還不認識Taring Padi,只覺得這種「把應該拿來販賣的版畫作品當成普通海報到處發放」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與感動。回國後,那位學生時代交的馬來西亞男友引進馬國的獨立電影,在台北辦了一個小眾影展,我其實也默默地複製了Taring Padi的方式,替這個影展親手印了很多海報,在戶外到處張貼發送。我是否也該把自己模仿張貼的行為當成龐克文化的複製分裂就好?
那張雅加達街頭拿到的手工海報現在還貼在我的房子裡,並未裱框,以延續它的正確精神。
———————
註1:The development Punk in Indonesia http://indonesianpang.blogspot.tw/2009/10/development-punk-of-indonesia-from.html
註2:紀錄片《混製宣言》(RiP!: A Remix Manefesto)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P!:_A_Remix_Manifesto
後記:
近幾個月以來,Pangrok Sulap的成員與志工們共同創作了一幅巨大的木刻版印作品,於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個由日本吉隆坡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 Kuala Lumpur)所舉辦的展覽(ESCAPE from the SEA)中展出,卻在開展三天後被要求撤下作品,撤下的原因是因為其圖像「過於敏感」。這幅作品在我看來,與Taring Padi早期的視覺創作風格仍頗為類似。令人感傷的是,這個發源自印尼的一支龐克精神,卻在流向保守馬來西亞的過程中受到阻礙。
相關連結:
Pangkrok Sulap《Sabah Tanah Air-Ku》從「ESCAPE from the SEA」展覽撤下之時間表
http://sze.tumblr.com/post/158371967598/timeline-of-removal-of-pangkrok-sulaps-sabah
感謝:林書楷、鄭惠文(Fiona Cheng)、Djuwadi Ahwal、Lewis Gesner、Rizo Leong、Ronald Apriyan、Sudandyo Aprilianto與Yogka Ag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