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聿寧
「破屋」外觀。
生活的真實更像是電影敘事技巧的蒙太奇,錯亂的拼接結構成一節節零碎的片段,在荒謬的虛無與偶然的驚奇中由人們各自體悟與接連起分散的神經網絡。關於展覽,關於藝術展演,在台南我們亦可以在複合式餐飲空間或多元的展演場地見到,「藝術展演」在這些場域以怎樣的形式與內容被呈現?這些場域是如何處理藝術展示的空間?而透過類似場域的藝術展演,是不是可能延伸出另一種藝術的意義?
「破屋」:老房子裡的獨特靈魂
「破屋」位在台南市民生路一段132巷內,旁邊緊鄰有名的裕成水果店,這條巷子亦是台南著名的北巷老街【註1】;沿著這個小巷子步行走進去不久,左手邊有兩連棟、台灣早期風格的老房子,其中門口掛有「破屋」招牌的房子,即是店家所在地。經營者林文濱提到,「破屋」的成立與另一家分店「KINKS」有關。成立於2002年的「KINKS」,最早原址在民權路,2005年時搬遷至青年路北門路平交道附近;開店是因為林文濱自己特別喜歡聽1950至1970年代的搖滾樂,但在台南很少有店家播放類似的音樂,因此興起開家可以聽想聽的音樂、亦可飲食的店。而當初在「KINKS」,除了老搖滾樂,亦有電影的播放,但適合較大音量的搖滾樂與電影的音量之間會互相干擾,因此才在2009開了「破屋」,使搖滾樂的聆賞可以有更好的空間。








「破屋」與「KINKS」除了播放音樂的雷同,其實都各自不定時舉辦電影、書籍、與主題座談的活動【註2】,空間的規劃上也都以可供人飲食、聊天的老式沙發家具陳設為主,唯一不同的是,擁有四層樓空間的「破屋」,除了一、二、四樓規劃為飲食休憩區,特別在三樓規劃了可供展覽陳列的空間,林文濱提到,的確是到了「破屋」才有展覽空間的想法,但在空間的設計上,三樓仍然保留老房子固有油漆剝落、色澤不勻的磚牆,舊式地板,木製的老式家具,以及早期的鐵窗,當個人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在這樣的空間氛圍中展出時,格外使人體會作品的新穎與老房破舊的衝突;陳設的位置也因作品的特質,除了三樓的獨立房間也延伸到店內其他樓層的牆面上。至今,「破屋」的展覽不收取任何場地費用,大部分創作者都是林文濱自己的客人或朋友,作品的選擇標準以具有個人特色、不走商業主流的創作為主。正如林文濱開店、用老東西、收集老物都是他自己生活的一部份,展覽的開啟與契機也同樣來自於他個人的人際關係,在自己的房子裡,讓一個個朋友玩出各自的展覽場域。




靜謐的風景中,拾取:「小說咖啡聚場」
至今經營5年的「草祭」書店,於2011年時在緊鄰「草祭」的隔壁棟亦成立「小說咖啡聚場」咖啡店,之所以有這樣的空間設計與開店安排,「草祭&小說咖啡聚場」(本文以下簡稱「草祭&小說」)的創辦人蔡漢忠提到年輕時常去當時台南的「新生態藝術環境」,算是台南影響他頗深的藝文空間,多少潛移默化的,雖然在經營定位上完全不同,但「草祭&小說」於成立初期曾想過要把現今佔地共400坪的兩間連棟房子打通,一樓做為咖啡館、二樓為書店、三樓是展覽空間、四五樓半露天規劃兼具書房的個人套房,房子的管線通過中間的中庭或迴旋梯安排,然而因為財力與人力的困難當初並沒有付諸實行,可是卻在日後慢慢朝向這樣的理想完成。現今的「草祭&小說」右棟一樓、後半與地下室是書店,而左棟前半、二樓為小說咖啡聚場,三樓不定時出租作為藝術展覽空間【註3】之用。




對蔡漢忠來說,他始終強調的是單純的閱讀,從個人與文本的關係中去了解獨處的瞬間,但現代人生活除了睡前很少有獨立的時空,手提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人們減少更多文字的閱讀,而文字本身是很美、很有力量的存在,透過初期的閱讀,一個人獨處的狀態才會慢慢出來,而從此延伸出包括戲劇、音樂、舞蹈、電影、藝術展示的相關活動。「草祭&小說」書店後棟看到的地下室早期曾作為劇場的空間,2012年舉辦過彤雅立「詩聲座談—邊地赤誠‧月照詩聲」活動;咖啡店的空間舉辦過巴奈、陳明章等人的音樂表演;也曾還有「土山松泉瓷器展」、「何建生-木茶器創作展」的展出;2012年9月也將開始一系列電影與文學結合的講座。這些妝點在空間中的豐富活動,正如書店入口擺放的文學與詩集書區,使人一進到店內就因為文學的洗潤沈澱心靈;也如散見擺放在咖啡店中獨特的馮內果中譯版小說或《人間》系列雜誌,特定的藏書留駐的是可互相欣賞的人群,蔡漢忠說這一幕幕的巧思是他腦海中曾經設想過的開店風景,在理想與現實的考量之中,或許不是每一本書、每一個展覽、每一幅攝影都可以遇到懂得聆賞的知音,但「草祭&小說」在五年的經營中從未停止邁向初始的空間想像圖,為每一個推開木門的旅人,努力保留鬧土中的一圈寧靜。




是情感?是空間?是藝術?:「馬門」欲闖的一片天
由高師跨領域研究所學生林佳勳以及另兩位友人成立的「馬門」,其實是來自於台南藝文空間「文賢油漆行」與「豆油間」的一群年輕人。林佳勳提到大學時念的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當時的美術創作以繪畫的訓練為主,直到畢業後到了「文賢油漆行」才開啟更多對於藝術想像與定義的視野。因此從「豆油間」離開後欲另外獨立的林佳勳與友人,並不想刻意為「馬門」設定界線,他們希望這裡是一個中性的場域,空間的活動與界定容許人們直接到這邊互相交流、討論激發才玩出一波波的發想。位在台南市新美街的「馬門」,共有四層樓的房子,雖規劃一樓為藝術展間,二樓為飲食、電影欣賞區域,三樓住宿,四樓為畫室,但「馬門」並不限定「純藝術」的活動舉行,例如曾經提供義剪團體「行者」進行剪髮的活動;亦有在創作上遇到瓶頸的塗鴉繪者想轉入室內創作,「馬門」樂意提供場地發揮。




種種開放與遊戲式的態度也表現在「馬門」自己對於「展覽」的設計與規劃上;2011年底開幕展的設計,請參與者提供利用手機拍攝的照片,並由APP軟體傳送到「馬門」主辦單位,最後在2011年12月31日將照片列印出來並放到裝有水的袋子中;又如2012年7月的「重聚,一千九百四十個日子後」,是邀請林佳勳大學畢業已四年的同班同學,各自提供現今工作中的任一物件作為展示的作品,一方面做為藝術展覽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透過活動再次凝聚了特定的人群。正如回應到林佳勳個人的創作,他喜歡探索空間與情感之間的關係,例如地下道因為流浪漢的存在可能會成為人們恐懼的場所,而火車站看似是交通場所,但可以提供人們不受到直銷等業者的騷擾使火車站具有避風港的功能;空間與情感的關連因此成為「馬門」的特質之一。在這樣開放的態度下,經營者、參與者、空間或是鄰近社區的關係,林佳勳最終希望可以做到「交託」的境界,當來到此地的人群彼此可以持續激盪出一波波創意與生活的姿態,原有的經營者可以重新繼續他們原本的創作節奏,並透過創作的產生重新再次對空間進行改變與影響,沒有經營者、參與者或社區居民之間的界線,這是「馬門」在新美街希望闖出的未來。




【註釋】
- 北巷老街是台南十大特色老街之一,內有創建於康熙五十六年古名「北巷佛祖廟」的「慈蔭亭」,此巷弄狹小僅容人行,故清幽適合步履探遊。
- 2012年「破屋」舉辦過「吳衍震─欲望黑洞的探測器」與「詹志鴻─零熱量個展」;2011年舉辦有「洪偉駿─失格、告別攝影展」,日本《素人之亂》搗亂紀錄片放映+「轉變抗爭形式」工作坊,「吳衍震─歡迎光臨慾望邊界」,「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書本座談,搖滾電影播放:《The Runaways》(蹺家女聲)、《Nowhere Boy》(約翰藍儂少年時代)、《性‧毒品和搖滾樂》(Sex & drugs & rock & roll)。
- 2011年8至10月配合咖啡店「小說咖啡聚場」開幕,在三樓舉辦「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策劃之郭芃君「讀‧台南」個展。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