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剛抵達雅加達的第一天,同事們開心地買了蛋糕與甜點來歡迎我,我自然也用早已準備好的高粱回應他們,迎接未來的兩個月。黑森林巧克力蛋糕剛好是我的口味,也很驚訝他們好懂我的心,最特別的是印尼傳統糕點,那種每個甜點都有椰漿與班蘭葉的香氣,跟在台灣吃到的感覺很不同。內心百感交集的思考著這就是炎熱的雅加達,第一次來到這裡,很擔心是否無法溝通,沒想到他們這麼熱情,飲食上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到了晚餐時段,負責招呼我的Indah ariani告訴我,Nasi是飯、Ayam是雞、Mie是麵、Goreng是炸,以後就可以自己簡單的點餐,沒想到這也是我日後最常使用的幾個單字。當天晚餐她幫我選擇了Kwetiaw Goreng,在印尼文裡動詞是放在後面的,看起來是粿條炒其實就是炒粿條的意思,剛好也是我最愛吃的食物。在吃的過程一邊想著跟台灣的有甚麼不同,煎蛋與大量的蔬菜讓我對此加分,以為印尼就是健康的蔬菜國家,沒想到是要看你點什麼菜,泡菜倒是很獨特,酸甜辣的口味搭配鹹鹹的醬油與味素,就必須要來一杯飲料作為完美的邪惡套餐,難怪在中國城看到的洗腎用品如此大量的販售也不足為奇。
2017年9月25日
剛開始幾天我問同事:你們的早餐都吃什麼?他們說大約中午11點才吃,所以都是飯或麵等午餐類食物。雖然我有一次特別早起去觀察大家都賣什麼,結果也是飯糰或是米做的米漿炸物或是用竹葉包裹的蒸糕,感覺好像只要有吃東西,在什麼時間點吃了什麼其實也不重要,只是看路上有賣什麼。
關於外食,在台灣是住在家裡,所以習慣有自己的廚房煮飯,有時候懶惰才外食。而我在雅加達的家只有一個很小的廚房,卻是屬於房東的,冰箱也不能使用,我也就只好天天外食,大家都是如此。記得有一次隔壁房間搬來一位新房客,發現他們的門口擺放了瓦斯爐與鍋具,是唯一在我們樓層煮飯的房客,就在他的房門口天天炒菜,似乎是住了一組家庭。可是,我們的房間都很小,光是我一個人住就覺得東西要放不下,想到他們還要準備廚具或許還有冰箱之類的,我無法想像他們的房間有多擁擠。
也就因為便利與氣候影響了食物保存的關係,我很愧疚的製造了大量的塑膠垃圾,因為外帶的時候會先將食物裝在塗過塑料的牛皮紙,或者是塑膠袋裡,再用一個手提塑膠袋裝給你,飲料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跟他們拿塑膠袋或是用自己的餐具裝,他們會覺得你瘋了。
2017年10月5日
幾週之後,我開始知道自己該選擇何種食物來吃,大致上不是麵就是飯,不是很乾的雞肉就是雞蛋,或是調味很重的雞肉丸子。而他們口中的Cumi,一開始他們告訴我這是Squid的時候我非常開心的以為是大塊的透抽或是花枝,結果是很鹹的那種醃小卷,吃起來粉粉的,但我還是很常吃,似乎是他們的主食之一。這裡的菜色跟台灣差不多,炒菜炒飯炒麵炸肉炸魚炸豆腐,唯一的差別就是每一道菜都有辣,無論是辣椒或是香料產生的辣,不然就是很鹹或很甜,鹽與糖加非常多。或許是因為天氣熱,也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冰箱,所以保存食物的方式就需要用大量的調味料或是油炸去掩蓋不新鮮的口味,然後在吃的時候需要加辣醬去刺激口中的味覺,在炎夏時口中也向噴火龍一般,囫圇吞棗。這讓我想起四川麻辣鍋在夏天的功能是逼汗排毒,或許印尼的辣也頗有此異曲同工之妙。
千萬記住不管吃甚麼一定要注意這一小小的一條,對不愛吃辣的人真的是噴火級的口味,但他們每一道菜都會附給你,有時候還會偷偷放在豆腐裡嚇你。
飯是印尼人的主食,麵與米粉次之。有一次我點了湯麵來吃,印尼語叫做Soto,老闆問我要不要飯,回想起我在台灣都只吃麵就很飽,為什麼還要多一碗飯?原來這碗湯麵只是一種像燴飯的醬料,只是沒有加太白粉,而且很鹹,裡面有番茄、蔬菜、肉、麵又有米粉?還撒了很像肉鬆或魚酥的東西?感覺是一個大雜燴,然後還要配飯,湯裡一定要擠金桔或檸檬。有一次與同事分享這碗飯之後,發現一定要搭配飯才會好吃,又鹹又酸偶爾加辣的口味,沒想到還覺得飯吃不夠。在偶爾大雨的雅加達夜晚,比平常的36度又稍微下降的溫度,非常適合來碗熱湯雜燴飯,吃飽飯就想睡覺。對了,肉類大部分都是雞肉或豆類製品,偶爾有牛骨湯就會有牛肉牛皮做為配料,感覺吃了一碗非常重口味的酸辣番茄牛肉湯麵飯。
關於印尼的炸雞,如果在台灣吃了炸雞腿便當或是炸排骨飯,都覺得很理所當然,但是在印尼,連肯德基的套餐都是炸雞配白飯,雖然一開始很不習慣吃炸雞、白飯、薯泥又可樂,我懷念的是薯條但也可能因為炸雞很鹹所以覺得異常的好吃。
2017年10月15日
記得去年在峇里島時,到處都有賣酒,今年也想試試看雅加達的酒,感覺一定有很多熱帶水果口味,除了送禮用的高粱,其他我一瓶也沒帶,成為真正的失誤。印尼的啤酒就像汽水,偶爾加了檸檬口味,最大的品牌BIR BINTANG雖然濃度有4.5%,但感覺很淡,不過當熱浪中冰涼的汽水是非常棒的選擇,可惜因為政策制度只剩下大超市才有賣,很難買。還好很開心在音樂祭意外發現有機的私釀葡萄酒,雖然很甜可是超級順口,立刻收購一瓶,等到我想幫別人帶一瓶時,已經要等明年了。
除了酒精飲料,我每天的最愛就是果汁,尤其是酪梨果汁,想起台灣組合:酪梨+布丁+牛奶+蜂蜜;印尼組合:酪梨+煉乳+巧克力醬(美祿粉),是完全不同但都很甜的組合。酪梨除了比起台灣超級便宜之外,營養成分超級高,希望我可以一天一杯變大胖子。外國人把酪梨當作蔬菜,當我介紹他們這種果汁時,他們也很驚訝。後來我還嘗試了很多奇怪的水果,因此學了不少印尼話,Terung belanda 樹番茄很酸但是搭配了煉乳之後超級好喝,也沒想到柑橘類水果配煉乳也很有趣。不過,喝的東西在印尼對我來說就是超甜,每次都要記得提醒店員不要加糖,不懂果汁店裡的飲料加了煉乳又加糖的目的是什麼,我以為水果已經夠甜了。
還有記得喝了兩次奇奇怪怪的雜燴飲料,真的是什麼都可以亂加也不會太難吃,對,就是用吃的飲料,如果是珍珠就不奇怪,但是連小黃瓜跟紅蘿蔔都有,就開始不懂到底是喝的甜點還是沙拉。
2017年10月23日
能夠住在整條街都賣食物的社區感覺非常幸運,尤其離我住的那附近剛好是夜晚的小吃街,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食物,可是吃下去跟台灣的口味很像,只是形狀不同,讓我在雅加達也可以大吃有趣宵夜。
印尼泡麵就不用說了,是世界知名的點心,對印尼人來說卻是正餐,可以選擇乾的或湯的,加蛋會幫你打的很漂亮,我想他們一定很有煮泡麵的心得,也會加蔬菜。蔬菜在印尼料理就像裝飾品,可是有些情況下他們會生吃番茄或黃瓜來當配菜,邏輯上又好像有均衡營養,常常讓我感到很矛盾。在這附近有很多感覺是24小時的小店,有賣粥、泡麵與各類飲品,所謂飲品跟台灣絕對不同,都是沖泡包。我想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獨自在外租房子,沒有買電器用品,如果想喝想吃都一定要靠外食,可以煮熱水泡茶泡咖啡泡麵連泡果汁粉也有。記得有兩三次深夜我走進店裡點餐,所有人看著我這個唯一的女性,大概覺得我是壞女人深夜還在遊蕩吧?不過久了之後社區就認識我,都知道我是台灣來的。他們靜靜地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泡麵,陸陸續續有很多人來外帶,讓我以為自己在香港電影裡吃宵夜的孤寂感。
雅加達的點心,我最喜歡的就是炸魚漿pempek,其實就是台灣在吃的甜不辣,但我第一次吃到的時候感覺非常奇怪,他加了麵、炸物又加生小黃瓜,最後淋上醬油湯與辣醬,在吃的時候我非常猶豫到底要不要喝湯,而且如果沒有立刻吃,麵跟小黃瓜就會因為泡太久變鹹。在吃的時候我一直感覺這是日本傳來的食物,跟台灣的天婦羅一樣,但我同事都說這是蘇門答臘的傳統食物,或許在東亞這邊的海島國家,要保存海鮮的方式都是類似的吧。
說到炸,印尼真的是什麼都炸,炸豆腐炸樹薯炸蝦餅炸豆餅(tempeh)炸綠豆泥,最知名的當然就是炸香蕉,又是很甜,炸完加煉乳又巧克力豆又起司,真的是需要找人一起分享的食物啊。這些炸物我幾乎每天都會吃到一次,連雞蛋也可以炸,感覺我的身體健康也起了一些變化。
後來我決定除了果汁,每天都要買水果來補充養分,還好路上都有在賣水果沙拉Rujak,雖然看起來包在塑膠袋裡很不衛生,可是吃了也沒拉肚子。優點是可以選擇不同的水果綜合,而且非常便宜,有趣的是他會送你一包辣椒醬油可以讓你沾著吃,又讓我想起了台灣的薑汁番茄,鹹鹹辣辣又甜甜的感覺。
如果不吃炸物,那我就選擇用烤的沙嗲串,逼不得已也試過一次炸的,以前只有吃過烤雞肉的,沒想到試吃一次羊肉的之後,就每次都要點羊肉,而且肥肉的部分搭配辣椒一起吃剛好可解膩,蔬菜量我也喜歡,偶爾會搭配米做的粿就是一餐了。
對了,旁邊搭配的蔬菜很常吃到生的高麗菜,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吃羊肉炒飯當宵夜,我很開心他們點了一盤蔬菜,結果只是生高麗菜與其他綜合蔬菜拌辣椒醬,印尼的沙拉真的跟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