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珈琳
評論展演:【數學.空罐-陳為榛個展】
展覽地點:台南,絕對空間
展期:2020/01/18 - 2020/03/01
好一陣子沒有來到這個位於巷弄裡的絕對空間,當我與友人經過門口順著風擺動的作品再次踏入時,忽然有種感覺油然而生,這是一個會有風吹過的展覽。
一種很人工的數位
推開大門首先遇見的是一大片的牆面,作品《昍牆》由木板搭建而成,畫上型似磁磚的數位網格,乍看之下猶如一面磁磚牆,但走近一看,木板的厚度、油漆的質感卻又不禁與最先閱讀到的數位感產生矛盾,這種感覺有點像在閱讀瑪格麗特的《這不是一個菸斗》,如果說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名為磁磚牆的象徵,那藝術家想傳達的真實會是什麼?而一旁充滿數位感的木製植物作品《樹位》,則讓我想起了國小校園裡時常出現的那種鐵樹,有一種很熟悉的在地感,不過很明顯地這裡的木製鐵樹也被藝術家以數位造型的方式象徵化了一番,置身於這個充滿象徵與物質感打造的小小數位造景裡,不免會產生某種矛盾感受,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被眼前這些刻意的數位造型帶往一和零的數學世界,反而是這些造型上留下的手工質感讓我感受到藝術家身處於數位世界時,對於被數位化後的真實產生的遲疑與不信任,並且試圖反抗的歷程。

生活中的拼裝風景而後穿過了猶如ZIP壓縮檔的過場小畫《昍1》,我們來到後方的空間。這裡放置著兩個巨大的雕塑作品,關於複製古典希臘柱式與代表現代的工業不銹鋼,它們脫離了各自的緣由並同時指向八零年代台灣的工業發展,那時的人們一面以廉價的材料複製西方造型美學,一面發展工業原料,並將這些建材應用於各地正逐漸發展的建築裡,於是各式各樣脫離既有脈絡的西方古典造型在台灣各地出現,藝術家依循著這樣的脈絡,並選用我們熟悉的建築材料板材與不鏽鋼,形塑出這兩個令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當代雕塑,印象中生活裡像這樣模仿西方造型的建築與雕塑品總會讓我有種冰冷的距離感,或許是建材本身的冰冷,又或者是那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造型美感始終與這片土地有某種格格不入的怪異氛圍,但是在這裡的《複製的科林斯與曲管》、《鍍鋅小圓科林斯》這兩個以奇異的拼裝方式組裝而成的作品,卻反而讓我產生熟悉感,不曉得是木材的質感太過溫和又或是這些材質怪異的並置方式,莫名的令人熟悉並且會心一笑,也或許正是這樣不協調的造型美感,才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拼裝風景。

在展場最後的作品《曲面與美耐板》則是刻意用真實的大理石去模仿廉價的美耐板,這樣費力的製作反而更加凸顯了其中的諷刺,作品裡錯視的立體造型,再次對著置身於此的觀者提出質疑,不同於剛進門時的對於數位模仿真實世界的不信任,再一次站在表象與真實的縫隙之間,似乎也暗示著當這些數位網絡、拼裝美感與被幾何化品味化的物質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甚至成為我們觀看和認識事物的一部分時,此時的我們閱讀著這一切,究竟又看到了什麼?從最初的反抗,到試圖模仿拼裝感以及最後再次的遲疑,站在這片模糊的看不清身影的曲面前面,我忽然浮現一種「這樣真的好嗎?」的問號,但不管接不接受這樣既不真實又脫離脈絡的美感確實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甚至是伴隨著我們長大的風景。
遊走在這個充斥著無所不在的對比,真實與數位,手做與虛構的展覽裡,我們必須不斷的躲過眼前的造型表象,才能窺探到藝術家藏於之後所訴說的真實,但說到底透過數位的觀看早已是當代社會的一部分,就像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台灣企業模仿先進國家的技術,製造出物美價廉的產品,並藉此打開市場。只是後來臺灣的市場不像其他國家最終能發展出自己的產業特色,反而是留下了各式各樣模仿後的拼裝遺跡,而後網路的普及更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當去脈絡的生活場景與不斷被虛構轉譯的現實,更快速更大量藉由複製貼上填滿了著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那種在平凡的某天不小心回過頭,往身後一看,面對著身後各種斷裂的歷史足跡,不得不問出一句「所以…我是誰?」這樣的存有命題。
或許在「數學.空罐」這場展覽裡,藝術家提出的並不只是當代常見的平面觀看問題或是對早期台灣模仿西方美感建設的回應,串連起這一脈絡的也許更多的是關於藝術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的提問,從台灣本土生長出來的美感是什麼模樣?透過當代的美感經驗,重新去回應關於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展覽現場每個作品的造型、媒材與擺放,加上數位符號的融入,都能讓我們察覺到這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擁有的美感經驗所孕育,或許不只是對當代觀看的反思與對媒材的嘲諷,也不只是對歷史的回應,藝術家在此呈現更多的反而是當代青年如何感知與觀看,所以這場展覽裡有了「真實品模擬仿製品」這樣有趣的關係存在,而唯一不同的是坐落在門口磁磚台階上的那瓶空罐,那瓶既沒有模仿誰也沒有被誰模仿,只是安安靜靜的被放置在那裡,空空的卻又如此真實的存在著。就像是某個夏天傍晚在街道上閒晃著,突然有風吹過,你回過頭困惑的皺起眉頭,剎那間瞥見了那偶然被留在階梯上的空罐,於是你輕笑了一下,然後自逕的走了。
About the Author|陳珈琳
一個在南部走跳的臺南人,目前為高雄師範大學美研所研究生,希望透過輕鬆的文字拉近當代藝術與大眾的距離。聯絡信箱:whit5th@gmail.com
本文為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與台南絕對藝力「絕對放送」徵文計畫之協力刊登,該活動持續徵稿至2020年底(或者2021過年前),詳細參加辦法請見:https://bit.ly/32N7D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