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脈絡, 全站文章

關鍵字相對論_La pratique spatiale, Les représentations de l’espace, Les espaces de représentation/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

 

henri-lefebvre_la-production-de-l-espace_1974拆開來每個字都是白話文,拼起來卻比文言文還難懂,這種情況,讀理論的時候常常遇到,讀外國理論的時候更是想躲都躲不掉。一九七四年,列斐伏爾出版了《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裡頭提到的「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這一組三角概念,就是一個令人頭昏腦脹的例子。然而,思想家創造這些概念,本來是給人醒腦用的,尤其「空間」是那麼平凡又頻繁被使用和誤用的一個詞。

首先,什麼是「空間的生產」?列斐伏爾把這幾個字拿來當書名,想說的是一個基本的道理:空間是社會的產物。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偏偏我們最容易忘記的就是這類最簡單的東西,因為我們習慣性地認定,時間感和空間感是人類先天的感知能力,時間和空間就是先於人、與天地共存的自然產物。可是,「什麼是自然?」列斐伏爾問道,「在人類尚未介入自然、還沒有在自然裡現身、發明工具蹂躪自然之前,我們如何體會什麼是自然?」反過來說,什麼是社會?社會是被生產關係所牽連的一群人,和一切生產關係都不可或缺的空間。例如你在家裡上網,這背後就有路邊賣電腦的商場、工業區裡製造電腦的工廠、運輸電腦的公路和機場、電腦公司所在的商業中心,以及千萬不要忘了,電腦公司主管為了舒壓而跑去度假的「大自然」。所謂自然,只是串起社會生產鏈的各種空間之一。

列斐伏爾的用意在於提醒,生產不只是物品的製造和消費,更是社會對於空間的整合和運用,也就是說,不管你買不買電腦,上不上網,你都生活在一個被網路和電腦產業重整、再造的空間裡;而「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便是這個社會生產空間、製造空間最主要的三種方式。

「空間實踐」指的是生產關係在空間裡的延展,例如上面提到的電腦資訊產業會擴散成一間又一間的工廠、商場和辦公大樓,也會改變員工和主管的居住環境,例如把通往商業區的道路修得又直又平。「空間再現」指的是像社會統計學家、都市規劃師這些專業人士,用一套概念、術語、符號和數字,真對某個具體情境所做的抽象再現,最近最著名的例子,可舉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這位趨勢大師說,網路、電子產業、全球化市場已經把所有加速競爭的障礙抹平了,未來致勝的關鍵,就是必須知道「世界是平的」。相反地,「再現空間」指的是我們在這個被專家學者再現成管他是扁的還是圓的空間裡,真實的生活處境,就像佛里曼儘管宣稱「世界是平的」,你家門前的馬路還是坑坑巴巴,世界的某個角落總還是有人路見不平、放火燒掉麥當勞。

名詞解釋完了,最後想請問大家幾個問題:前陣子,為了諷刺北美館自願充當國外藝術的文化買辦,藝文記者吳牧青和藝術家孫懿柔喊出「美術館是平的」,這是一種「空間再現」還是「再現空間」?這是藝術家對迎合全球化的美術館進行空間上的再現和詮釋,還是用抹平的美術館去凸顯抹平世界的全球化暴力?更進一步,藝術之於社會的作用,是發明新的符號語言去繁衍空間的再現方式,還是去觸碰潛藏在所有的再現語彙背面,無法再現、難以辨識、但卻是真實的空間體驗?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