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2010年代的南方筆跡,讀《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九年》

文|蔣伯欣

《108個月》藝評

當我收到由鄭雯仙主持、鄭惠文主編的「觀察者田野檔案庫評論集」的書稿時,忽然想到這個網站平台也發展將近十年了。十年是一個關卡,藝術界中,許多團體起起落落,能夠堅持近十年,發表了兩百多篇藝評,意味著成員和作者群有著一定程度的恆心與毅力,值得肯定。

「觀察者田野檔案庫」是鄭雯仙獨資成立的網站平台。就我所知,這個沒有廣告、純藝評發表的平台,創立以來僅有極少量公部門的補助,大多是依賴個人的資金,和團隊的熱情投入所維持。雯仙在南藝史評所畢業後,結合幾位志同道合的前後期同學,共同發起了這個純粹的書寫園地,期間成員自由流動、供稿,反映出近十年來當代藝壇的某些傾向。

十年前台灣的藝評權威性,仍相當集中在紙媒,雖然平面報紙逐漸式微,網路興起,但《藝術家》、《今藝術》等藝術雜誌的評論專欄,還是藝術界關注的焦點。網路評論現象雖然在BBS即有發展,直到近年來自媒體的興起與手機的普及後才有了改變,臉書的即時性和互動性,迫使評論轉向線上發展。在媒介的轉移方面,「觀察者」則是相當早便開始發展出純網站式的平台。

「觀察者」的另一個特色是高度的個人性,不少作者使用第一人稱來書寫,從個人的經驗切入主題。早期「明日報」個人編輯台、部落格(Blog)皆帶有個人經營書寫專欄專台的自由風氣,也催生更具個人特色的書寫風格。從「觀察者」收錄的文章中,不乏帶有高度旅人風的觀展評述,蘊藏著行為藝術創作的觀念書寫,也有年輕藝術家分享的藝壇生存術,這些在今日臉書上屢見不鮮的私人書寫,也呈現在「觀察者」十年來走過的軌跡上。

有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觀察者」也紀錄了十年來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變遷。十年前,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也影響到藝術界,擴及對藝術機制的批判,探討藝術空間的替代性、獨立策展人的獨立性等議題。此外,「觀察者」也因地緣之便,產出不少南部藝術展演活動的評論,包括深耕在地的藝術團體如齁空間、能勝興、草埕、海馬迴等的深度觀察,也擴及東南亞或南亞地區的藝術交流,極有特色。

未來,「觀察者」應仍會繼續陪伴藝術界的發展,生產相關論述。我們也期待這個平台能延續、深化其特色,甚至擴大觀照範圍與論述目標,使平台更具「全生態」與「跨媒介」的連結性。期待「觀察者」能堅持下去,為南方藝術畫出更清晰、更全面的座標。

 

禮物盒內容詳情 https://aofa.tw/?p=3558

訂購連結 https://forms.gle/giQEW6HDQa847SQf6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