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 年 3 月 8 日 (一)19:30 主持:邱俊達 出席人員:蔣伯欣、蔡佩桂、簡子傑、許遠達、李書旆、邱駿朋、蔡宗祐、王瑀、陳沛妤、施友傑 列席:鄭雯仙、黃韶安、吳欣怡 記錄:吳欣怡 |
壹、各觀察員提出近期展覽的關鍵詞與觀察
觀察員1 – 邱俊達
(一)關鍵詞:介入
相關展覽與作品:落山風藝術季
這次特別跑去屏東看「落山風藝術季」,因應場域特質,很多作品會運用風力做某種動力裝置呈現。我在想的是,除了單純運用場域的特質之外,藝術家如何能夠更深入的介入一些事情,讓作品開發更多的在地議題?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崔廣宇在遊客中心的《我來自台北》,思考台北人到屏東這個地方做作品意謂什麼?
(二)關鍵詞:索引(再索引)
相關展覽與作品:歐布澤宇宙
「歐布澤」這個詞來自莊世和日記「object」的平假名發音,策展人方彥翔將此概念挪用探討典藏作品的意涵。其實這個詞也有潛力重新詮釋如美術現代性與典藏的關係等問題。因此,我會用索引(index)或再索引來思考之於美術館的典藏展,檔案的運用可以衍伸出怎樣的意義。
觀察員2 – 李書旆
(一)關鍵詞:生態
相關展覽與作品:台北雙年展、台灣雙年展
國美館台灣雙年展作品氣質和策展人姚老師接近,很多圖像式作品,雖展區眾多,但並不清楚之間的差別。台北雙年展作品滿有趣的,其中《穆遵古》探究國際刑事案件,邀請觀眾自己在現場編造事實的來龍去脈。整體國美館作品比較在地化。
很多展覽在談生態的問題,還有生物、物種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大概有三個脈絡:藝術圈的生態(如:後自然)、自然的生態(如:我們不在同一個星球)、多媒體科技藝術跨領域的生態(如:物種混雜或共生)。
(二)其他討論:
以前嘉義文化局將陳澄波寫生的作品放在他寫生的地方,使這些陳澄波曾經去寫生的地方成為展覽空間,有別於在美術館觀看,在寫生的現場地景裡,多了行走的時間和空間的感受,可以提供很多思考的可能性。
觀察員3 – 蔡佩桂
(一)關鍵詞:政治(藝術的政治力)
相關展覽與作品:駁二的「若水,如火,有聲」展覽
「若水,如火,有聲」展覽適合拿來談政治的各種可能效力,比如傳播、意識形態的塑造,或用來探問在運動中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展覽有四大區塊,有反送中時邊城青年讓觀眾書寫的黑布條;新聞攝影大賞得獎作品、香港反送中記者,把台灣318學運和反送中進行影像的對質;還有香港反送中的漫畫或插畫,與台灣插畫家回應的插畫;最後是「我們都在場」,是可以互動、貼連儂牆的地方。因此從作品和策展能夠看到許多值得討論層次。
這個展覽在駁二最熱鬧的區段並免費觀賞,也有許多政治人物去看展,所以有點像駁二在長官要求下所鋪設的一個政治舞台。但仍然是很有觸動能力的展覽。
策展人陳怡靜是一個獨立記者,這些作品在台北和台南都有展過,但沒有這次規模龐大,而這種展覽比較容易在高雄發生。




觀察員4 – 蔣伯欣
(一)關鍵觀察:各場館以典藏作為展示,推出展覽
相關展覽與作品:歐布澤宇宙
如果以典藏作為展示主題,除了「歐布澤宇宙」,還有嘉美館推出第二檔書法展覽,以及高美館的「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因此典藏作為展示的推出,大概會是近年美術館主推的策略,企圖透過展示方式發展新的定位。
難得的是,方彥翔的策展跳脫館方政策上的框架,僅是從莊世和的概念出發去探討物體在當代藝術可以被怎樣運用和展現。可以看到高美館對於年輕策展人的重視。
(二)相關討論
佩桂說:北美館先前和典藏相關的策展。有第一屆的「斜面連結」——秦雅君、蔡明君等人策展;第二屆「舞弄珍藏」——郭昭蘭等人策展。不確定現在高森信男的「秘密南方」能不能算第三屆,秘密南方也是有入圍台新獎。
俊達說:各美術館如何發展典藏的策展方法,可能也是可以討論的主題,因為這也是已經有五年以上展覽的案例了。
觀察員5 – 王瑀
(一)關鍵詞:檔案、典藏
相關書寫與作品:最近的書寫多數和檔案有關,譬如李立中處理檔案的偽造,藉由偽造檔案,以鴿子的視角重新書寫歷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則不同創作的角度,是資料檔案庫建置的想像。
另外,一二月剛好被找去「不適者生存」展覽做座談紀錄,以及書寫了嘉美館的四月月訊畫外,「不適者生存」的策展方跟各美術館調一些典藏品,然後和當代創作對話,即進入機制的作品和不被收編的作品在展覽中對話,裡面會處理適者和不適者的狀態;而四月月訊則是書寫了李旭彬、你哥影視,他們被嘉美館委託進行了方慶綿的研究,我處理的訪談書寫是針對他們從這個研究案所延伸的相關創作,所以和「不適者生存」雖然有所差異,但似乎同樣有著典藏如何在現今重新被觀看,以及在當代創作下進行對話的狀態。
(二)相關討論
「不適者生存」展覽:我去看展覽的時候,是先聽了策展人座談,但如果沒有參與座談事先了解論述的話就觀看展覽,策展方鋪陳的很多細節似乎不見得能發覺,好像有點可惜,蠻想和其他有直接去看展覽現場的觀眾進行相關的討論。
觀察員6 – 陳沛妤
(一)關鍵詞:靈魂性、動物
相關展覽與作品:新竹動物園改建時有以動物為主題的展覽、台灣雙年展
動物和人的觀看角度是如鏡子般的存在,可以透過動物的行為去參考人類的社會互動。國美館的台灣雙年展提出這個主題,並結合物種和靈魂。這裡的靈魂是比較精神性的,為東方藝術創作領域的大主題,體現某種東方的藝術主體性。在近期的展訊整理中,也有看見在談動物、精神、靈魂這一方面的主題,將來也會朝這個方向繼續觀察。
(二)相關討論:
沛妤說:自2017年我開始有相關主題的書寫,也會在《台灣動物之聲》等非藝術平台發表文章。近年台灣也有和寵物、動物實驗相關的展出,如先前許哲瑜在空總的作品也有談到動物實驗。
俊達說:立方也有主題和貓有關的展覽(照膜2021——第六屆台灣國際貓影展)。
觀察員7 – 簡子傑
(一)關鍵觀察:藝術家參與社會現場的「繞道」、年輕藝術家作為個體的生命要如何進入這宏觀歷史的切面。
相關展覽與作品:台北國際藝術村「繞道而行」、黃奕捷《紙建築》相關計畫
「繞道而行」展覽:策展人是林裕軒,以個人的方式談青春回憶,這個回憶遙指學運。對比高雄駁二的展有比較多的新聞影像內容,直指運動和行動的意義。「繞道而行」是個看起來比較乾淨裝置的展,形式面的東西比較多,沒有太多文字資訊。
黃奕捷《紙建築》相關計畫:台南出身的黃奕捷的《紙建築》計畫和太陽花學運有關,他們大學時在學運現場找瓦愣紙,用瓦愣紙做成立法院、監察院等古典建築樣式的紙模型;打開當代的展,就是展出現場做的這些紙模型,之後有個計畫是把模型拿去回收。目前則是將當初的紙模型再找建築師合作,把這些紙建築畫出可建築的立面或剖面圖。
「繞道而行」展覽和《紙建築》似乎都和某個社會現場有關,卻採取如展名所謂的「繞道」,其實在黃奕捷的計畫也有類似傾向,他們在現場是以行動者的方式去參與和介入,但在行動過程中的副產品——這看似不重要的能指,用一種很符合當代社會效率方式的計畫藍圖去繪製成圖。
(二)其他討論
劉玗的「珍奇櫃」形式很美,也做某種嚴肅的研究,現場提供巨量的內容,但究竟是立基於知識論角度,把這些東西整理成藝術形式,還是穿插比較創作者式的思考,或是人類學、民族誌的思考,是能夠討論的地方。
呼應佩桂提到的關鍵字「政治」,這個政治如果指向比較外部性的社會,那在外部性社會有些許的縫隙,可能便是感性的參與或語言狀態,看似私密但能指向宏觀的歷史。
觀察員8 – 蔡宗祐
(一)關鍵觀察:作品敘述化
相關展覽與作品:台北雙年展、台灣雙年展
覺得國美前輩的攝影展和臺展典藏展,和台灣雙年展的水準相較,就顯得整齊許多。最近寫了一篇作品敘述化的短文名為〈敘述和插圖〉,由於繪畫已經不再是敘述的問題,但當代作品還是滿多使用敘述做作品,比如很多錄像作品的敘述較為老套的,當換了一個媒材後,還是會出現我們批評舊媒材的點,沒有特別覺得好或不好,於是寫了篇短文來討論。
(二)相關討論:
俊達說:台北獎裡面的作品,十件裡有八件有敘事影像,得獎的張碩尹,那兩個影像我把它定位為比較敘事性的影像。很多作品即便不是敘事,似乎還是會搭配一個影像,像許懿婷也是。但我在看的時候會覺得即便是敘事語言,還是有比較新的和舊的,或許這可以變成宗祐問題的展開。




觀察員9 – 施友傑
(一)關鍵詞:典藏品的復刻
相關展覽與作品:南美館展覽
書寫的對象以南美館為主,從蔣老師過去在ACT發表過的論點出發,思考美術館如何透過典藏展覽的推出,達到典藏品的復刻與再現,以及美術館如何利用典藏去賦予作品的刻度。南美館前幾個月許武勇的回顧展,還有近期洪通的回顧展,其實還是能看出館內人員的研究能力,如果仔細去看這樣展覽仍偏向傳統展覽的呈現方式,多半以斷代史或風格史的方式進行區別和分類,展示的問題也會影響呈現的感覺。
「不適者生存」其實有很多研究在裡面,但展示方式讓人感受不到研究團隊下的苦工。南美館會請外面的策展人進行館內策展,像是莊東橋和高森信男的「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不適者生存」、或前幾年蔣老師策的「郭柏川回顧展」,但某方面還看不到新的刻度概念,儘管館外策展人嘗試提出新的策展方式,但館內策展和研究能力仍是無法發揮出來。
(二)相關討論
俊達說:前兩三年高美館也開始使用館外策展人,但現在又全回到館內策展人身上,除了特展和國外機構合作以外。南美館這個策略做了兩三年,仍有友傑認為館員研究能力不足的問題,或許每個專業都有它的限制。
觀察員10 – 許遠達
(一)近期觀察:近期對於南美館觀察,相對嘉美館,嘉美館比較有整體策略上的考量,包含所有展覽是自願或非自願展出的。南美館可能因為上面的力量太強大,使館員想做什麼都會遭逢很大的障礙,倒不如透過外包給館外策展人。
國美館最近有展出日治時期四位攝影家的展覽,但並沒有看出四位攝影家要組合成的論述是什麼,有點像把檔案拿出來翻一遍,對於影像和內容的分析也沒有很緊密的串連。
觀察員11 – 邱駿朋
(一)近期觀察:
最近新浜的兩檔展覽,在沒有策展人之下,藝術家對場域的控管與合作關係,不知道是否因為高雄發表資源越來越少,還是展示的欲望開始削弱,感覺藝術家的表現方法和合作關係一直在減弱。因此這兩檔在最後呈現上比較困難,即使比以往時間花得更長,年輕藝術家與資深藝術家皆是。
最近高雄的「白色記憶空間」有王有邦個展,有畫廊願意給這類型的藝術家展出,覺得滿特別和有趣的。
(二)其他討論
俊達說:新浜也在做開拓性的嘗試,包括書寫和踏查的計畫等,今年有一個藝術家的園區觀察的書寫計畫,還有作品拍賣、集資、捐贈等。這也展現南部空間的生態變化,包括在空間營運上,除了展覽之外的研究。駿朋未來也能以空間經營人的角度和我們分享。關於藝術捐贈這件事其他老師的經驗可能也相當豐富。
觀察員12 – 鄭雯仙
(一)近期展覽的觀察:感覺最近影像作品在展覽中佔很大比例,要把全部的影像看完很不容易,但又佔了很大的部分是目前在思考的地方。
貳、綜合討論:
1. 俊達說:
(1)這次觀察員多傾向回應大型展覽,未來或許對於小型空間的觀察,會是碎片港想要推動的精神。
(2)會議上的討其實很像微藝評,臉書文章也可以讓碎片港轉貼。
(3)在未來討論中,兩個展覽裡,可以至少帶一個南部的展覽一同分享。
(4)接下來會先以觀察者fb分享文章,之後再建立碎片港專頁,看如何和工作站整合。
2. 蔣伯欣說:
第一季展覽通常比較淡,今年由燈會帶動的藝術季可能因疫情關係沒有往年興盛。但仍然能從美術館在第一季發布的年度展覽計畫,觀察每一個館可能的走向,或某些藝術空間也能在第一季時看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期待小型藝術空間展覽能更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