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當代藝術的時代性表述:從收斂靜態的視覺思考,走向發散動態的身體記憶〉
評論展演:【2021 臺南新藝獎:象形不會意】
展覽地點:絕對空間
展期:2021/3/18 - 04/18

文|陳馨恬
關於本次新藝獎,我想先從2020年的台北雙年展談起。
本屆雙年展由法國知名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題,提供另一視角的當代世界觀。展覽以藝術為彙整的載體,重新結合宗教文本、政治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三個範疇,操作三者之間緊密的牽動關係。
「我們談論的並非物的自身,而是事物如何與我們的集體與主題產生關聯。」
—《我們從未現代過》
雙年展策展概念呼應了拉圖曾在《我們從未現代過》中闡述的新本體論架構,呼籲世人打破學科的獨立性,以建立新的觀點來看待及重新理解世界——非專注於個體存在的論述,而應著重於事與物之間的關聯性。同時,這樣的概念亦為本次台南新藝獎展覽所關注的:表述作者如何看待好似獨立、卻仍相互影響的自身主觀感知與集體社會間的關聯性;同時亦透過對比,建構屬於每個時代的語境。
我們能夠藉由怎麼樣的方式,去呈現個人主觀感知與集體社會的連結?
第九屆新藝獎得主陳恩澤與共同參展的邀請藝術家陳曉朋,給出了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相互映照的答案。
陳曉朋(1976−):從實到虛的感知,文字與物件交錯的具象再譯
在入口處玻璃後映入眼簾的為邀請藝術家陳曉朋的作品 —《二十件當代雕塑》、《當代雕塑二十招》及《三美圖》。
善於操作繪畫、版畫、藝術家書籍等媒體的陳曉朋,早期專注於處理形式、構成、以及無限的概念詮釋,近期則開始探索個人和城市的關係。本次以「物件」呈現關係的連動性,如展場中的二十件白色翻模、台座與書本以及台座與信封的並置。藉由其慣常的「抽象文字遊戲」,再將上述物件的概念實體化成可被感知的空間元素,產生縫隙轉換之中的幽默感。
其中在《當代雕塑二十招》(註1)中,曉朋將圖像(具象)以語言(抽象)的方式再譯,並分類為技術Technique、方法Approach、類型Type、原則Principle、想法Idea的五個章節。此外,每一招皆賦予一張現代社會常見的圖片一客觀名詞、再衍生出一主觀詮釋:如口雕(Oral Sculpture)之於社會雕塑的無限擴張(The Unlimited Expansion)、徽章(Insignia)之於小題大做(A Big Deal Out of Small Things)、杜象(Duchamp)之於藝術存在於概念之中而非物質之上(Art Exists in the Conceptual and Not in the Material)…..等。




在純白的空間裡,觀者可以恣意選擇先欣賞模型再閱讀文本、或是先理解文意再反思模型的表達。一連串文字的讀解思辨,開啟觀者對於習以為常之物不同於以往表象的思考——閱讀物質背後更深層的連結關係。同時,圖像(抽象)再被實體化成模型(具象),構成並置在對側箱體中的《二十件當代雕塑》。被藝術家篩選過的圖像,此時具有了抽象與具象的雙重角色。模型真實的視覺感知給予觀者更深切的身體感觸,進而觸發思考——我們能不能在看見這些實體物件時,擁有解讀的自我意識?
陳恩澤(1998−):從虛到實的感知,畫面與聲音交融的抽象轉化




進入後方展場拉開屏幕,進入一個暈染了神秘寶藍色映像的黑色空間,展示了兩件新藝獎得獎作品—《造雲》與《沈著未盡的波形》。本次新銳藝術家得主之一的陳恩澤,為現正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者,曾參與跨領域劇場影像與舞臺設計、技術等藝術展演。
在作品《造雲》中,恩澤分析及還原對人造雲的認識感知(抽象),轉化作為實體參數,再以數位發展結構產生出動態的視覺雲形(具象),及其同步連動的聲光效果;同時,《沈著未盡的波形》再將這些參數更具體化為機械裝置,以規律的循環轉動產生收縮的波,呈現扭曲的波形與完滿的圓之間的復返,變動而又穩定。在整體封閉的展場中,以聽覺作為兩件作品之串連,完整整體空間一致的包覆感。




感知在這個空間裡被具象化,以影像、聲學、光體作為傳播的載體,抽象的感知不再作為無法定義的虛像;沈浸式的影像作品更顯與空間媒合的相輔相成。當代藝術走出白色盒子,逐漸進入未知的黑盒領域;呈現社會連結感知的手法,也從凝態漸漸走向動態,觀者與創作之間的衝擊或許會更為深刻——跳過思考,我們的身體將其深深記憶。
時代的對話:藝術在傳統創作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表述差異。
藝術反映了世代的文化,意旨集體社會的價值觀、個體心境的思考與兩者連結的狀態。
從雕塑到數位、從白到黑、從靜態到動態、虛實與象體的轉換。本屆新藝獎於絕對空間的展出作品,呈現多樣化的對比性,也回應了本次展覽主軸的《象形不會意》——以相異的媒體與視角,創作出世代心境在社會結構所孕育的不同趨向,以及對當代藝術的各自表述。
陳曉朋從實體物件中萃取抽象解讀,再轉而以靜態模型作為重現的媒介,表達的是抽象文字遊戲的玩味;反之,陳恩澤則將抽象的感知抽取為實體參數,以具象的影像及裝置,作為呈現其五感轉譯的動態性手段。簡而言之,前者的路徑為:將具象實體抽象化,遂以靜態具象的實體表述;後者則為:抽象感知的具象化,並以動態的具象呈現抽象的轉譯概念。有趣的是,兩位藝術家從概念的抽取以及最終的呈現方式,都以可相互參照的相反路徑進行;甚至,一者試圖表現情感的內斂,一者則呈現感知的發散。
若更深入思考,這些路徑背後其實都隱約含有時代性的意涵——在近二十年歲的夾擠間,相異的社會結構觸發不同的思考模式(從內斂到發散)、科技化的工具變革也衍生出多樣的傳達媒介(從靜態到動態),兩者相互纏繞影響後,賦予未來當代藝術更多的選擇與可塑性。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感知,都將與個體的所經所歷深深牽絆,也因此能帶著前一個世代的社會縮影,產出著能夠影響下一代社會的表述與創作。
所以,再下一個世代的當代藝術會是什麼樣子?
數位化的藝術展演近年來百花齊放,如「2020 建築的聲音展」、「2021 文化博覽會— 數據廟」、以及著名藝術團隊 teamLab 等,都以新型態的藝術體驗作為主軸,挑戰藝術與科技並置的未來性,同時亦揭示了現代生活與數位逐漸無法分割的連動性。因此,在資訊傳播過於迅速、專注力易於被沖散的近未來,藝術的呈現對比於以往以視覺為中心接受再觸發「腦的思辨」的諸多作品,或許將產生更多從身體性的介入出發,並且直接滲透到「心的觸動」的操作形式,更可進一步引發深刻的情緒波瀾與身體上的記憶。未來時代將對觀者提出一項新的宣言——我們不只能用眼睛欣賞藝術,而是可以開啟五感沈浸於一場豐沛的藝術體驗。
而回頭而言,藝術不變的本質乃是呈現一驅動社會省思的媒介。觀者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體會不同的視角與世界觀之間來回衝撞。而於當代包容的語境之下,可見的將是未來越發多元且無法定論的型態,提供世代之間的參照與比對,更是展現富饒的當代價值。而存在於之間的我們,將透過來回的思索與辯證,不斷在時間遞進的光譜中,尋找並思索每個自然個體存在的定位與關係。
* 註 1:《當代雕塑二十招》之開放資源 PDF http://www.shiaupengchen.com/Contemporary_Sculpture_20_Steps.pdf
關於作者|陳馨恬
15年的貓奴資歷的建築人,目前服侍一只貓皇 —— 嘿仔 aka. @HeeZai嘿仔共居工作室 之耍廢老闆。畢業於成大建築系,喜歡藝術與展覽,但更愛擼貓。
曾參與成大校園規劃,目前定居台南並創辦HeeZai工作室,致力於提升現代租屋族的共居生活——從人貓關係及場域出發,重新定義陪伴生活的本質。
聯絡信箱:cindys910000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