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評論, 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何謂天堂?——當我們共有⼀刻的場所經驗

評論展演:【熱帶天堂-合界 — 張新丕個展】
展覽地點:台南,絕對空間
展期:2021.4.24-2021.5.30
張新丕「熱帶天堂」展場照,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張新丕「熱帶天堂」展場照,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文|陳馨恬

 

踏進展間,展場內映著⼀幅幅熱帶⾵情的現場,以⾊彩、符號、作為鮮明的媒介,將記憶、情感加以形象化成敘事性的畫⾯表現,喃喃⾃語著⾝體(地⽅⼈物)、環境(⾼屏地景)、產業(農業與⼯業)的交互關係,闡述這個天堂裡,⼈與⼟地密不可分的交纏共存。然⽽,張新丕好似留下⼀句隱約的提問——何謂天堂?

筆者⾃幼⽣⻑在北部都會區,對於較為鄉下的地⽅⾵貌、產業地景、與家鄉意象的描繪甚是陌⽣,⾯對相關的議題往往缺乏真實感。然⽽在此次張新丕的個展中,卻有了新的體會。透過無論是展場從農業、⼈⽂、到產業的漸進式佈局,抑或作者在作品中運⽤對⽐性的強烈筆法,讓觀者得以從同理的共感出發,⾝歷其境熱帶天堂的起、承、轉、合,聆聽張新丕⼝中淡淡呢喃的場所⾵情。

若從空間⽂本的⻆度解讀,張新丕的畫作成為跳脫客觀性的紀錄,呈現主觀性記憶在場所敘事上的另⼀種描繪。如同愛德華・瑞夫(Edward Relph)曾在《地⽅與無地⽅性(Placeand Placeness)》中提及的——「在我們⽇常⽣活中,『場所』既⾮獨⽴的經驗,⽽是能在其他地⽅的關係中被感覺到,如場景的明暗度、地景、儀式、⽇常⽣活、他⼈、個⼈經驗、對家的操⼼與掛念等。」⽽本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藉由這些細節性的描繪,加深畫⾯內場所的真實感。

展場中多數的作品皆以菁仔園作為背景,所謂的菁仔泛指未加⼯的檳榔嫩果,亦是南台灣常⾒的⽣產作物。作者或許刻意以之作為代表性符號,激起觀者對於南島的⾵景印象,進⽽加諸主觀敘事,並連結⾄⼈、產業、⽣活與⽂化的種種,以強化地⽅場景與故事間共有的場所精神,化為熱帶天堂的情感紀實。最後,將這些紀實擷取為多樣的畫⾯切⽚,⼀覽無遺地陳列,供觀者恣意建構出⾃⾝關注的南島⾵情。

在接續的篇幅中,筆者將藉由⾃⾝對作品的感悟,試圖讀解作者在這些場所裡意識、或無意識的描摹與詮釋。

 

主觀濾鏡下的⽂化記事:熱帶天堂的場所描繪

《袋旺來》,92×116cm,布上壓克力,2021。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若回顧張新丕的背景歷程,可得知其近年來的作品時常圍繞在⽂化與⾃我認同的追尋。譬如在《袋旺來》,藉由前後景深對⽐,強化「為旺來套袋」這個台灣獨有的產業⾏為;同時,螢粉⾊的濾鏡,描摹籠罩南島的豔陽,卻⼜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認知的熱帶⾊感,讓觀者從視覺的感知牽引到觸覺上熾熱的⾝體共感之外,亦在螢亮的⾊光中親臨些許雀躍⽽詼諧的微妙氛圍,構成⼀幅具有南國⾃明性的⽂化記事,同時訴諸當地獨有的地⽅感(sense of place)。

同時,亦可閱讀到作者在⽂化層⾯之外的存在性思索,⼀如畫⾯中藉由亮⿈⾊的陰影凸顯「⼈物」的存在,前與後、正⾯與反⾯、停駐與離開,讓觀者開始思考,⼆者的關係為何?在畫⾯中的存在為何?背後串聯成怎麼樣的故事?⽂化與⼈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結更加被強化。依此,作者得以超越現場的描摹加諸空間上個⼈感知的敘事⾊彩,賦予場景不同的主觀性,為其⽣命裡重要的經驗,記錄永存於當下、深情的場所經驗。

「熱帶天堂」展覽現場。圖中作品為《紅⾊圓曲》、《時尚靚妹的菁仔園》。攝影:陳馨恬
「熱帶天堂」展覽現場。圖中作品為《紅⾊圓曲》(2021)、《時尚靚妹的菁仔園》(2020)。攝影:陳馨恬

另⼀個令筆者在意的,是畫⾯裡特殊的⽩。譬如《時尚靚妹的菁仔園》中,右⽅⼥性輪廓內事後刻意的塗⽩,在背景的花枝招展中,這樣的⽩顯得特別搶眼,更留下觀者⾃⾏操演的想像。⽽同樣的筆法也在後⽅的《⽩⾊的沙灘》與《海岸線》作品中出現。筆者因⽽開始臆想,是什麼原因讓作者特意以「⽩」增添地⽅的未完成性:是情緒上的隱藏、記憶裡真實的空⽩、情感上的填補、抑或強化表述南陽燦爛的慾望?究竟是如何的意識,讓作者選擇在畫⾯徒留如此的未完待續。

⽽後,筆者才在書寫的當下驚覺,這些種種的猜測似乎於無意識間加深觀者與作者的連結。作者在敘事場景上所強化的個⼈⽴場,不經意將觀者的情感帶⼊深邃的地⽅感中,觸發觀者對於場景更多的想像,好似我們⾝歷其中,或許重疊、也或許是距離外的觀看。無論為何,都將使我們在凝視畫⾯的霎時間,投⼊意料之外的情感。

 

時空內存有的⽣活質地:地⽅感中的感覺結構

「熱帶天堂」展覽現場,圖中作品為:《氣口》(2012)、《阿閒的⼯作室⼀〜四》(2010-2012)。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在連接前後場的中間過道,畫⾯從⾃然地景與⼈的共存,移轉到更為⼈⼯的空間場景。在⼀系列關於⼯作室的創作中,作品以⽂字與圖像共同建構時序情境。這樣的⼿法似乎在⽐擬⼀份⼼境狀態的轉變,更添感覺結構的描摹。

在四張相仿的構圖上,藉由背景報紙⽂字的抽換、顏⾊的塗改、或是輪廓的遺留,在佈局不變的框架下,致使任何微⼩的變動都清晰可⾒,並建⽴了⼀種乍看散置卻相互串連的感知脈絡。藉由這些線索的牽引,⼯作室內好似⽇復⼀⽇、卻持續變動著的平凡——就如每⼀個我們所擁有的⽣活——被更真實的呈現。觀者的感知得以穿梭在四幅畫作的縫隙間,以想像填補時間軸上斷裂的空⽩,或是直接帶⼊⾃⾝的⻆⾊臆想,引發另⼀種關懷的趣味性。

展場照,圖中作品為《菁仔園的光照 (二)》、《菁仔園的光照 (一)》。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展場照,圖中作品為《菁仔園的光照(二)》(2014)、《菁仔園的光照(一)》(2014)。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後在藝所的末端,最引⼈⼊勝的是兩張名為《菁仔園的光照》的並置作品。從明暗與虛實的畫⾯對⽐中,閱讀到⼈與⾃然的關係似乎改變了,地⽅感的意境在此開始質變。

⼈與⾃然從相補,⾛向孤⽴的產業地景,主觀地⽅感的建構在此更加鮮明。與作者息息共⽣的菁仔樹從建構⽣活的場域,轉變為⽣產鏈內的⼀個環節或是被動抽取的物件。左圖藉由虛空間的強化,產⽣⼈與菁仔樹得以有所互動的空⽩,右圖卻徒留菁仔樹有序地排列;亦可從整體⾊彩的氛圍中,隱約讀取無奈的⼼境轉折。

然則在真實世界,產業發展在時間的遞進中,似乎必須⾯對不可逆的轉變。⼯業⽣產的記相作為農業時代的剝奪或是變⾰,對⽐的畫作體現空間裡存有的時間性,同時也將故事嵌⼊世代的拉扯間。上⼀代的感覺結構是否就此停泊?下⼀代的認知是否將從⽣產出發?⼈與⾃然純然共⽣的景象是否不復存在?

在⾯對宣稱為「進步」的腳程下,我們究竟踩過了什麼?⼟地質變的紋理為何?遺留下來的⼜是什麼?

 

地⽅經驗的共有:記憶歸屬與安全感的場所

張新丕此次的個展,不只是⼀份對於⾃然地景的抒情描述,更蘊含豐富情感與⽣命意識的呈現,靜默地邀請觀者⼀同遊歷南⽅豐沛的、過往或是未來的況景。我們在其中感受,⼈與⼟地的寄念、情感都在時間的光譜中有所轉變,可曾存的種種根跡仍無法磨滅。進⽽了解到,我們必須帶著意識出⾛,⾵景才能更遼遠,於家的念想也將在回⾸之時,更加深邃動⼈。

最後,這場如同空間⽂本佈局的展覽,令筆者聯想到⻑駐蘭陽地區的⽥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其建築如詩,以包容地⽅⽣活的載體為名;同時也如畫,總能與宜蘭⼩鎮相融為⼀⽚悠然之景。譬如津梅棧道,試圖賦予地⽅原有的⽣活軌跡⼀份新的契機,以⽊板與鐵條搭建⼀座⼈⾏步道並攀附於原有慶和橋下,成為居⺠⽇常通⾏、休憩與課後玩樂的所在,在歲⽉裡與宜蘭的⽇常相伴。

⽥中央的作品在空間本體之外更加關注地⽅的⽣活感知,亦成就⼀處處記錄城市發展、富有情感的動態性存在。如同張新丕在畫作的寫實記錄之外,所欲強調的主觀敘事。在張新丕的筆下,藉由其純熟的技法,在畫⾯上留下地⽅關係的索引——時⽽堅定粗獷、時⽽溫婉細膩的筆觸,並覆蓋鮮明的螢彩濾鏡、⽤⾊與佈局上的對⽐強調、以及部分刻意抹除的空⽩,場景被賦予更多的「感受」,地⽅也因此昇華為主觀經驗存在的「場所」;⼀如⽥中央的建築作品,從對地⽅的主觀感知作為設計的出發,試圖在新的場域裡,留下地⽅存在的⽂化痕跡,並成為宜蘭⽣活的填補。

於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畫作或建築都漸漸嘗試跳脫載體本⾝,試圖以更主觀性的介⼊,構築地⽅共⽣共有的場所經驗,為其留下強烈的情感印記。或許在這個世代,我們時常想望過往⾵華,卻也在掙扎之間向前邁進。因此,我們更奮⼒在新的創作內紀錄舊的痕跡,試圖延續某處獨特的⽂化性,並為那些在⾃⾝成⻑歷程中彌⾜珍貴、卻逐漸被忽略的場所發聲。⽼化的記憶需要⼀再被傳頌,這也是⽂化之所以存在、並且珍貴的原因——⼀份關於地⽅的歸屬與安全感。

 

「熱帶天堂」展場照,後景中的作品為《從菁仔園間距的那塊地開始》(2019)。圖片提供:陳馨恬

 

然則,何謂天堂?

在離開前的驀然,才發現張新丕的答案早已靜守在縫隙之間——從菁仔園間距的那塊地開始,從情感與地⽅交融的那⼀瞬起,即建構了作者不⾔⾃明的天堂。

 


About the Author 陳馨恬
畢業於成大建築系,一位定居台南的斜槓貓奴。目前為 @HeeZai 嘿仔共居工作室 之創辦人,致力於提升現代租屋族的共居生活——從人貓關係及場域出發,重新定義陪伴生活的本質;亦為 Pinkoi 設計館 #我的玻璃心 共同經營者。平時擼貓之餘亦喜歡參與藝術活動,尤其關注情緒及身體的感知性。信箱:cindys9100003@gmail.com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