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菲律賓,兩個地理相近、卻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地方,其實早有藝術的交流,從二十世紀二、三O年代的廈門美術學校、到宗教信仰的圖騰,都可以看得到兩地互有交流痕跡之外, 五、六O年代臺灣抽象繪畫的風潮,與菲律賓當地藝術的發展更形密切,屢有藝術家或團體的互訪及展覽;這一頁百年交流史,今年由臺菲藝術史學者聯手,向全球發聲。
這本研究並記錄臺菲藝術交流的學術檔案的專書,名為《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和臺灣的藝術史書寫和當代文化策展(Meridians of Region: Writing Art History and Curating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由國立菲律賓大學藝術學系教授、知名國際策展人派崔克‧佛克雷斯(Patrick. D. Flores)與藝術史學者蔣伯欣共同策劃,組成研究團隊書寫而成的,2021年10月甫在臺菲兩地同步對外發表。
不同於以往臺灣的藝術史研究多著重於與日本或大陸之間的關連,此書聚焦南太平洋群島,從冷戰視角,重新觀看兩地在當代藝術交流的相互參照與共振,對於今日在全球化下邁向海洋史觀的藝術史與當代藝術策展,均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以廈門美術學校(後改為廈門美術專科學校)為例,該校便是由留學菲律賓大學美術科的廈門畫家黃燧弼與楊賡堂兩人在1923年所創立,不只臺南出生的醫師翁俊明,在廈門行醫時曾任該校初期的董事,臺灣畫家林克恭1934年自瑞士日內瓦美術學院畢業後,也曾獲聘至該校任教,後來更擔任校長,延聘留日的臺灣畫家張萬傳,學生則有來自臺南的畫家謝國鏞和來自高雄的畫家莊索;這一學習圈,就連接起臺灣與菲律賓之間,形成頗具特色的南方美術脈絡。
再從民俗圖像來看,源於中國的媽祖信仰,隨著移民的遷徒,在東南亞許多國家和臺灣都建有媽祖廟,菲律賓甚至有幾座媽祖廟是分香自北港朝天宮,可見兩地宗教交流的熱絡;反映在對媽祖圖像的描繪上,同樣都有被殖民經驗的臺菲兩地,卻是大異其趣,前者以作家西川滿為代表,透過殖民者的眼光,發展出他個人兼具浪漫主義及民俗趣味的文學作品,不只創辦《媽祖》雜誌,還發行《媽祖祭》詩集,後者則因殖民政權對媽祖崇拜的禁止,而以天主教女神的形象來取代媽祖,進而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崇拜語境。
臺菲兩地的藝術交流,最具體也最直接的,要數抽象藝術了,例如1959年在臺灣舉行的「中菲藝術家聯盟展」,就有包括洪救國在內的多位菲律賓畫家來臺展出,臺灣的版畫家李錫奇1978年開設版畫家畫廊,亦曾引介多位菲律賓現代藝術家來臺,在臺灣與東南亞的交流中頗具關鍵地位。
蔣伯欣表示,臺灣從1990年起,隨著後殖民論述的興起,逐漸產生亞洲美術史及當代藝術的對話,然而,無論是學院或美術館,臺灣對於個別國家的現代美術史仍極為陌生,也限制了與周邊國家合作對話的可能性,使得臺灣長期以來缺乏亞洲當代藝術的區域歷史性研究,他和Patrick便是從幾個可能的視角切入,嘗試探究臺灣與菲律賓之間可能的連結,包括旅行、教學、信仰、展覽等。
Patrick則以「針灸取穴」的觀點來形容此次的合作,期望透過此次的「扎點」,能達到舒筋活絡、滋養元氣的效果,讓臺菲兩地的藝術交流研究能更全面性開展,以南島為框架,重新檢視兩地在殖民背景下、在冷戰局勢中,現代性和當代性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此區域的發展,進而得以連結國際,在全球的藝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想了解《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和臺灣的藝術史書寫和當代文化策展》一書的民眾,可逕上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官網瀏覽(https://tvaa.tw/),或洽 tvaa.tainan@gmail.com。
The electronic publication of “Meridians of Region: Writing Art History and Curating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 is available for free online at the Vargas Museum website https://vargasmuseum.org/meridians-of-region/, the PCAN website https://pcan.org.ph/downlo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