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字:台南市美術館、台南在地空間、培力計畫
文|施友傑(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 觀察員)
圖片提供|施友傑
一、前言
而南美館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給予數十年來缺少一座美術館的台南藝術生態不少影響,尤其是台南長期由民間萌芽而出的藝術能量。於此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台南不少替代空間吹上熄燈號,以及出現其他空間的成立,似乎象徵著台南藝術生態的另一種變化。
上述這些轉變都吸引筆者進行觀察,而本文則希望從這兩年以來南美館與各個空間的實踐藝術計畫,以及相關文獻、活動,甚至對談中,觀察台南藝術空間這一、二年,是如何以藉由藝術實踐來形塑在地意識。本次的題目設定為「南部藝術空間在地意識與實踐的重新集結?」以疑問句作為設定,其實也是對這個情況表達思考及還在觀察的狀態,希望能夠有初步的彙整。




二、美術館─捲動地方藝術生態的浪
這兩、三年開始,臺灣各地興起一波地方美術館的興建熱潮,從台南市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到最近即將開館的新北市立美術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等。這樣的熱潮反應出,各地方開始期待透過美術館的建立,來書寫在地美術史,同時推動地方藝文組織與教育活動,並盤點地方文資源、凝聚地方認同感,更被期許能夠增加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原先就有設立地方美術館的縣市,如彰化縣、宜蘭縣或是台東縣,抑是重新整合相關資源匯集到這些館舍當中。這樣的現象或許可以用「第二波美術館熱潮」來稱呼這一階段地方美術館的發展與現象。
或許這樣的情況,突顯的是某些觀念的轉向,也就是全球藝術的觀點不再是明顯的主流觀點,也不再有單一或少數的中心區域。原先較為邊緣的、或是非主流的觀點開始得到重視。而地方美術館也嘗試以地方史的書寫建構,來回應大敘述的轉向,來形構更為細膩的地方美術史。此外,美術館的成立也連帶影響著藝術生態能量的調度與招集,例如一些獨立的藝術工作者開始進入機構內進行工作,這些都反應出地方美術館背後的影響相當廣泛。因此,若我們以此上述的思維來思考南美館,它是如何與在地產生更多連結?它以怎樣的角度思考著台南藝術面貌呢?
南美館作為台灣第一座行政法人的美術館,又位於文化底蘊相對豐富的台南,從籌備期就受到不少的關注。例如《藝術觀點ACT》53期,就曾策畫相關專題,對於當時仍在籌備階段的南美館進行了不少論述與想像。然而,在開館前卻造成了不少爭議事件,且在當時也未能達到有實質效益的溝通對話,進而導致南美館在2019年開放之初,讓在地社群對於其專業性產生質疑,尤其以當代藝術為導向的社群。
而在經歷一連串的紛爭之後、主事者換位之事件之後,南美館也逐漸從開館之初的狀態,逐漸走向穩定發展的階段,因此近兩年的展覽實踐其實能夠觀察到,南美館如何實踐有趣的在地策展,並從中再觀察美術館的在地實踐策略。在與南美館展覽企劃組主任莊東橋的訪談中他提到,南美館目前的展覽,大約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主題策展,這包含專題式展覽或是前輩藝術家展;第二類為與其他單位的合作展覽;第三類則是藝術家申請展。
礙於個人條件的限制,本文討論的重點會放置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主題策展,根據莊東橋的訪談提到,南美館的主題策展,主要是南美館館內人員進行策展,有時也會與館外策展人共同合作,增加展覽的研究觀點。而主題策展的內容又可分成以前輩藝術家為研究的回顧展,例如《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仁者行藝-許武勇百歲紀念展》,或是今年的《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廖修平:跨越疆界的最前線》。而主題策展還包括專題性或論述性較強烈的當代藝術展覽,如這兩年《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信仰迴路》,以及《碰觸到風景背後的那一刻—在地連結展》等展覽,這些展覽不少皆有邀請台南在地的當代藝術家一同參展。
從上述展覽的內容不難觀察到,南美館的展覽涉及範疇包括台灣美術史、台南在地藝術書寫,尤其是在地藝術書寫的部分,以「信仰」為台南的文化地景進行在地藝術的勾勒,並以藝術家為主體來與台南在地藝術社群產生連結與互動。我們可以說,揮別了開館初期那種「熱鬧」、「大拜拜」形式的聯展之後,南美館開始有效性的與在地產生連結、以自己的狀態重新針對台南藝術社群對於關注與實踐。
三、在地─面對在地的實踐方法
這裡所指的其實是對於台南藝術社群的在地實踐之觀察,尤其是近幾年台南的替代空間如何實踐在地?台南有著許多具特色的藝術空間,並彼此相互連結與影響著,其中極大的原因在於台南長期缺少一個重要的藝術機構來匯集藝術能量。在三大美術館陸續成立的八〇年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則是台南重要的視覺藝術的主要展演場域。
1990年代之後,台南開始出現由藝術家組成的實驗性空間,如「邊陲文化」(1992-1995)的出現,接續再有「新生態藝術環境」(1992-1999)、「原型藝術」(1998-2005)。在2000年之後,則有「文賢油漆工程行/豆油間俱樂部」(2000-2018)、「台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2003-2014)。2009年之後,則更密集地先後成立「K’s Art當代藝術空間」(2009-2012)、「海馬迴.光畫館」(2009-)、「MIGA藝文空間」(2009-2015)、「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2011-)、「齁空間」(2012-2018)、「絕對空間」(2013-)、「能盛興工廠」(2014-2017)、「聽說」(2014-),以及於近期成立的「節點」(2019-)或「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2020-)等空間。
這些空間在南美館成立以前,通常扮演著學院─在地藝術社群─公部門之間資源流動的合作生態鏈,持續地對於台南藝術提供許多能量。儘管部分空間基於各自不同的原因,面臨關閉營業這樣的選擇,某種程度這代表著所謂「替代空間」使命的階段性結束。而2019年南美館開始營運之後,這些空間也成為了真正相對於美術館空間的「替代空間」,該如何反覆思考自身的定位與方向,必然是許多空間遭遇的問題。而在今年的觀察中,可以觀察台南的替代空間這兩年的如何去進行在地實踐,以表現出自己空間定位。例如節點主要以策展人與藝術家駐地計畫出發,嘗試希望將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帶入臺南藝術社群;而絕對空間除了展覽之外,也透過講座或交流活動的子題,來與南部藝術對話;而海馬迴則是提供藝術家各種實驗的場域,以展覽或是計畫的形式表現出南部年輕藝術家們的能量;而觀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則是著重在檔案研究、評論書寫與出版計畫。這樣的方式皆是希望從不同的層面去給予南部藝術社群不同的思維。








四、培力─重新面對在地社群的方法
最後一個關鍵字為培力,在參與幾次空間舉辦的講座之後,以及自身作為藝術行政的角色來看,我認為「培力計畫」或許可以成為另一個出口。這幾年來南部其實有不少培力計畫,公部門當中就有如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辦的青年藝術家與策展人培力,或是如絕對空間這兩年著重於青年藝評書寫的相關培力計畫,或是如海馬迴舉辦的「田野調查兵團」,或是「海馬迴五金百貨」,從與藝術家相關的實務能力進行培力。其實可以發現這些計畫能夠直接的給予南部藝術社群各種不同的藝術能量,同時讓逐漸僵化的藝術能量產生活絡與流動,並重新發現新的藝術對象,重新集結藝術動能。
最後,或許做為南部社群的一份子,我們都可以持續的去思考,究竟是「我們需要在地」? 抑或是「在地需要我們」?這句話反應出的應該是關於如何與在地社群互動的一個類哲學性思考,同時也是身為藝術行政可以不斷思考的課題。當我們在進行任何實踐的同時,其實很難確切地回應說,這樣的活動實踐是不是真的可以代表一種在地?或者是一種南方? 我想藝術空間的營運,任何的活動多半是為了存活下去,藉由地方的資源來維持機能與運作。反而,有時「在地」是不需要藝術的介入也可以活著很好。
在剛進入絕對空間工作時,我認為絕對空間或許可以代表南方藝術生態裡某一種角色;在經歷這一年的觀察過程,我反而認為空間應該不斷地思考自身的實踐方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真誠地去「面對地方」,並與之互動,形塑出另一種藝文生態的景觀現象。此外,南美館如何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與藝術社群互動亦是未來持續讓我好奇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