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評論, Shatter Port 碎片港, Tainan 台南事, 微藝評

不確定的期待―伸手不見太陽

「伸手不見太陽」展場照

 

文|蔡宗祐(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 觀察員)

圖片提供|海馬迴光畫廊

 

2021 年三月底之後的台南,這段期間除了看了台南藝博會及台南新藝獎的大部分空間。在這之外,吸引我的還有在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聯展。

我感興趣的是,在這段期間內看了一些平面繪畫、錄像、科技藝術之後,看到了輕巧的操作媒材及展場空間,而不是單純的一件一件的作品或商品的呈現。「這個空間、這個展場有某種氛圍,某種東西以外的東西存在」,這是我在看到展覽訊息後有的想法。不過「不知道會是出乎意外還是普普而已」,就像我在畫圖前總是不確定這樣下筆是成功還是失敗,但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疑慮才值得下筆來驗證腦袋內的想法。總之,既然有這不確定,就應該去看一看。

看展總是這樣,有時候必須了解作者的創作理念才能對位於作品的「發聲」,但有時候一直順著作者說的:「對我來說,這東西給我的感覺是⋯⋯,又會有:「可是我又不覺得是這樣、我感覺不到你說的那種,或者,這是你自己的個人經驗,關我什麼事」。所以有時候我會看看展場的創作理念,有時候則故意不看創作理念。當然,有時候是不負責的純粹只是基於自己的喜好或懶惰來取捨要不要去看看創作理念,因為同樣身為創作者,知道許多時候,所謂的創作理念只是創作者故意製造的無解的迷宮,或者就像跟某些評論一樣只是與作品不太相關的文字堆疊,根本不用太在意。不過,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或者姿態很明顯的創作者的論述,就像是一本書的引言,是可以看出展覽所呈現。

這個展覽似乎是在呈現一些很小的東西。然而,什麼是很小的東西呢?又為何要去呈現很小的東西呢?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是清楚的避開了大敘述的題材及手法,且不同於輕薄、扁平的所謂「微型感性」。這裡,有一點時間、有一點現代、有一點復古、有一點科技、有一點痕跡、有一點材質,似乎符合展題「伸手不見太陽」,總是抓不到什麼。對於觀眾來說,我們是該期待「應該要有點什麼」,「還是什麼都沒抓到」比較洽當呢?

作品照
展場照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