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宗祐(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 觀察員)
圖片提供|蔡宗祐
去逛魚市場總是免不了的魚腥味,逛畫廊或美術館也有著似層相似的同溫層味道。但看到了同樣使用物件擺放的作品,用起來就是沒有學院味,只有簡單隨性的輕鬆感,就像那種天生衣架子的同學,隨便穿什麼都好看的讓人羨慕。
是什麼原因產生了這樣的作品?不管是在展場或是藝術環境。如果藝術在乎的是身體感或不可言說的感性,是超越大腦反應時間的本能直覺。環顧四周,我們似乎如同按著電視遙控器或滑著螢幕瀏覽器,是在複習?還是在找尋認同?是被既定座標框定?還是找尋熟悉?
燈光閃閃,固定的頻率像是傳遞訊號,我費心地閱讀著這摩斯密碼,希望能在這些軌道、電線及燈座之間找到文本找到歷史傳說。或者在曾文溪與二仁溪之間踏查所考究的編碼,終究一切是如光影般的捉摸不到。也許回到作品自身的歷史中,一種不為任何人所做的無用,可以解釋這個創作的初心。而這個不為任何外在目的所收編的無用,在今天,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突然顯得珍貴。那就只是一個簡單的跳投,沒有什麼花俏的扭腰拉竿或後撤,但是如果有在看灌籃高手的人就會知道,投球的人是三井壽,球一出手內心就會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