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沛妤(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 觀察員)
關鍵字:當代工藝、在地生活、藝術行動
中部地區除了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人熟知,還有許多大型館舍與小型畫廊,經常展出以工藝為創作手法的相關作品。近年位於草屯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經常以當代工藝為命題,發展各種對於以工藝作為創作媒介而進行美學批判的討論,顛覆一般人思考「工藝展」的想像。而筆者過去曾以藝術行政的身分參與過幾次以當代工藝為命題的展覽,或是以工藝的手法展現當代藝術批判性的當代藝術展。本文試圖以當代工藝做切入,除了觀察近年的當代工藝展之外,更藉此反思自身透過藝術行政的身分參與的幾場工藝相關當代藝術展,以及從影像紀錄與藝術評論角度的參與。
工藝與當代藝術的交織
想起工藝,一般會聯想到高標準的技術性,除了強調技藝的傳承,也追求精緻的美感,特別是以全手工製作的作品最具價值。在台灣的工藝創作類型可約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原住民生活與文化中漸漸發展而來的工藝製作,舉凡陶藝、木雕、染編織、竹藝、皮製、樹皮…等,早期多用為儀式性象徵或生活物品,除了強調功能性之外,更添加圖騰樣式以及萬物有靈的概念,進而逐漸發展出獨有的美學體系。另一種是傳承自中國與日本的傳統工藝技術,主要以金屬、木材、藤竹、漆、陶瓷、玻璃、琺瑯、編織、印染、玉石、皮革、紙…等,台中曾在日殖時期發展「山中產業漆器製作所」,後改為「台中工藝專修學校」與「建國工藝學校」,可見其在地歷史脈絡與代表性。然而,近年許多藝術創作逐漸打破領域邊界,將工藝結合設計或當代藝術的概念創作獨特的作品,並觸及社會議題更組成大型展覽。
「2021/22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蛻」以英文「Transfiguration」為核心概念,展現藝術家如何透過紙纖維媒材,以全新的形式轉換外型,將藝術家的靈性理念注入作品中。子題「變化-⼈類世的纖維地景」,將造紙置於二十一世紀的脈絡中演繹,強調藝術家運用天然纖維,融合生活中的塑膠、金屬、回收物、動物纖維、生物科技等材料,以紙創過程開展我們與自然界之間的對話,進而化為充滿批判性與概念性的作品。其中又分為「自然之後─岩層、葉脈與手勢」談及作品對於自然的擬仿、演化、文明與生物科技的探討,進而批判資本主義與自然之間的失衡。在「物我心象─層疊、皺褶與投影」強調物作為創作者的心靈反映與時空凝結的象徵,唯有藉著藝術家的生命經驗與哲思才能賦予其意義,讓不可見的心借物還魂,即便只是回收物也充滿訊息的軌跡。而「人間生痕─探問、梳理與建構」則將這些物件比喻為化石,除了類比時空膠囊之外,更解構與重組創作者的家族記憶、時代與身體以及當下的反思。另一個子題「當代構樹-反應製作者的靈與魂」著重藝術家尊敬造紙傳統,以構樹等紙纖維媒材基底為出發,透過個人創意增添當代意涵。臺灣作為南島語族及跨越東南亞及大洋洲的民族群體之最北端,恰好也是構樹在漫長歷史演變生命中繁衍與漂流的路徑,更是最古老的原生棲息地。構樹是臺灣原住民傳統樹皮布文化的來源,現今更因為文化種子的散播逐漸發展出各種樹皮布與紙藝的當代創作語境。此展區的作品除了融合樹皮與原住民文化之外,更運用祖靈與自然信仰的概念反思當代社會的批判性。
由此可推論,長年以中部在地工藝作為研究發展的工藝中心,對於工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概念已是多年來的累積而非一朝一夕。




從駐村助理協助當代工藝創作
除了2021年工藝中心的「來自未來的朋友—第三自然的纖維材料庫」將纖維融合導電材料與「原.未─原住民工藝的未來式」強化工藝與原民信仰,是兩檔以工藝為基底結合跨領域的藝術展覽之外。早在2020年的「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中,就透過策展人洪秉綺以及顧問蕭麗虹與陳泓易等人,將工藝從跨國當代藝術駐村的脈絡中梳理出獨特路徑,可以說是工藝中心長年發展下首次較為明確的以「當代工藝」為命題的展覽,也算是竹圍工作室長年累積藝術與駐村養分之下,透過工藝中心的場館優勢所舉辦的回顧展。更特別的是首度邀請國際藝術家駐村進行現地創作,並開放在地志工能以近距離的方式跟藝術家學習創作過程,兩位女性藝術家分別為墨西哥的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以竹編製作大型的巢,反思自然與文明之間的互動;日本的中村綾花(Ayaka Nakamura)則是透過裁縫紙編帶與藺草,以帽子形象串聯水滴與賽夏族的矮靈祭。筆者有幸在其駐村過程中以駐村助理兼藝術行政的「駐地特派員」身分,以攝影全程記錄藝術家的駐村研究過程,主要帶領藝術家尋訪中部地區的材料廠與工作室,並提供相關歷史故事作為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另外,因應疫情限制而協助日本藝術家秋山清(Sayaka Akiyama)進行難得的線上駐村,透過筆者以藝術行政在草屯協助駐村的過程中所認識的人、地點、物件,將之選取與收集後郵寄至遠在日本的藝術家進行創作,藝術家藉著物件訊息與自身創作背景及想像力完成作品再寄回展出。
作為藝術評論在執行藝術行政身分時,與藝術家互動過程中經常反思自己工作範圍的拿捏,此時已不是評論的角度而是協力與陪伴的身分,與藝術家一起成長,卻又能從中獲得研究與書寫的材料。此種自我調適的工作心態最早來自參與「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當時以影像紀錄的身分參與策展人對藝術家們的前期訪談,並於布展期間協助東海岸佑:「饒愛琴、安聖惠(峨冷.魯魯安)、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伊命・瑪法琉、見維巴里、逗小花、希巨蘇飛、林瑞玉、王郁雯、楊宇沛、田俊傑(Laung tamabima)」等人於現場的駐地創作。看似只是簡單的布展過程,實際上卻是透過各自長年累積的創作背景,且多數以工藝為創作手法,如木雕、編織、竹藝、馬賽克等,結合對社會批判的語彙進行藝術行動。其脈絡可梳理自「意識部落」以降,至「凱道運動場」、「東海岸佑」,之後延伸到「邊界都蘭」與「全民藝起拆」,以海岸與自然為命題的生活反思,筆者有幸能參與後三者的影像紀錄與藝術行動,甚至參與部分創作。過程中擺盪在影像紀錄、藝術行政、藝術家與藝術評論的角色之間,這些關係卻是相輔相成的,藉著不同的切入點讓各項工作的生產方式凝聚為一種獨特的觀點。




當代工藝交流趨勢作為未來藝術分析的潛在養分
無論是國際工藝展、駐村工藝展與保衛土地所激發的藝術行動,其共同點在於跨海與海岸情懷之間的連結,以當代工藝為筆觸進行生活與跨國的風景寫生創作,再擴延至海洋的共同文化記憶,而筆者是建立於這些元素之上以文字分析作品並以影像描繪事件中的景物。可以想像是,當代工藝創作是基本傳統技法加上當代批判性,對於身為藝術評論的作者而言,如果能在位於藝術行政角色時,透過學習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技法的認識,則對於書寫內容有別具特色的幫助,就像是當代與工藝之間的結合。另一方面,中部的地方性展覽除了關注在國際工藝創作之外,近期更逐漸延伸至東南亞當代工藝創作,以居住在中部的國際藝術家為主,例如來自印尼的 Pindy Windy 以捏麵人創作與唐唐發在台中與各地進行長年的展覽合作,不僅透過傳統工藝結合當代敘事的批判性,更改寫作為移工的命運。2021年因為疫情的緣故讓過去堅持空間與現場性的藝術特質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許多「去空間」的活動慢慢孵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東協手工業推廣發展協會(AHPADA, ASEAN Handicraft Promotion &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聯手策劃「訪纖學 FIBER LINKS」線上交流計畫,透過網路進行台灣與各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創作交換,由這兩件計畫中可觀察出當代工藝議題的南向性。縱使,線上展的趨勢與藝術行動之間相互矛盾,卻是當今無可避免的選擇,而藝術評論在此過程中,只能觀望其發展,至今都是未知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