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會議紀實

碎片港 Shatter Port|2021 第2次線上交流會議

2021 文化平權駐村計畫第四季藝術家聯展,藝術家廖芸婕帶領視障同伴認識作品創作內容。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照片

 

時間:2021 ‬年 5 ‬月 ‬3 ‬日 星期一,‬20:00 ‬‬‬‬‬‬‬‬‬‬‬‬‬‬‬‬‬‬‬‬‬‬‬‬‬‬‬‬‬‬‬‬‬‬‬‬‬‬‬‬‬‬‬‬‬‬‬‬‬‬‬‬‬‬‬‬‬‬‬‬‬‬‬‬‬‬‬‬‬‬‬‬‬‬‬‬‬‬‬
主持:邱俊達 ‬‬‬‬‬‬‬‬‬‬‬‬‬‬
出席人員:蔣伯欣、蔡佩桂、簡子傑、邱駿朋、蔡宗祐、王瑀、施友傑
 ‬‬列席:鄭雯仙、吳欣怡‬‬‬‬‬‬‬
記錄:吳欣怡 ‬‬‬‬‬‬‬‬‬‬‬‬‬‬

 

壹、由各觀察員提出對於近期展覽的關鍵詞與觀察

 

1. 邱俊達

(一)關鍵詞:現場(site)

相關展覽與作品:日本「Responding」計畫

前陣子接觸到日本的「Responding」計劃,由武谷大介策劃,已持續三年,每年有不同的主題。去年因疫情爆發,行為藝術的展演改為線上Performance at Distance來舉辦,這邊提出這個關鍵字跟參照的計畫,主要關注的是「媒介」與「現場」的關係,特別在疫情時代下越來越多線上化的狀況下,行為藝術如何面對並進行思考,諸如線上行為與錄像創作的關係?與物件、檔案、文件整合的方式為何?後製技術在創作中扮演起何種角色?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我們持續思考與探討。

網址

(二)關鍵詞:共融藝術、青年共創相關

相關展覽與作品:2021 新營藝術季銀齡特展—新摩登年代 La Nouvelle Vague 

新營文化中心針對銀髮族的展覽,由陳伯義策劃,裡面有週末時可以讓老人去做瑜伽的錄像作品,以及通過贊助引入很多復古機車來展示,嘗試要打造老一輩過去的機車夢。這類主題的研究與策展,是年輕策展人可以提早關注與佈局的。

網址

 

2. 蔡佩桂

(一)關鍵詞: 生存

(二)相關觀察:由於連假只有嘉美館有開,因此看了「補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新濱和海馬迴等南部藝文空間都沒開,因此這種想看展覽又沒有地方去,只有公立美術館開館的狀態,反映出南部空間的生存狀態,連假期間若開放展覽空間,對於人力需求需要很大的支援。

(三)相關討論

  1. 俊達:如果說有一種「南方時間感」,大家的理解會是怎樣?空間可能對應著人力不足和疲憊,但我覺得也反映一種時間感,就是沒有一定要怎麼樣的狀態。日前寫完今年高雄獎觀察員文章,內容包含高雄獎的評審方式如去年開始增加了現場面談的形式,藝術家需花三分鐘報告,接著評審提問,然後藝術家要在一分鐘內的時間回答所有問題。這一機制設計本是為了強化藝術家和評審的對話和交流,但因過於緊湊,無法達成效果,才讓我進一步思考「南方時間」的問題。
  2. 佩桂:高美館李俊賢館長的回顧展即將開始,在他們籌備的過程,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南方集結的密度,如果有能量號招一群人的話,集結後的工作能量是非常高的。因此所謂的南方時間可能需要再好好思考。

 

3. 邱駿朋

(一)相關觀察

  1. 新濱在連假沒開,是因為正好展覽結束,那段時間正在佈展。其實假日開館也不一定會有很多人。但是歐洲很多活動都在平日舉行,也讓我思考怎樣的時間開館、開幕等能夠更有彈性,不一定只能在週末或國定假日。
  2. 新濱目前的計畫,嘗試把較生活感的狀態搬移到空間外面,所以和一些朋友在鹽埕附近的一個小市場,租個小攤販,想在那邊進行一些專業空間無法那麼自然做到的事。每個禮拜都會舉辦讀書會等活動。除了週四以外,週三到週日都有活動。

(二)相關討論

  1. 俊達:現在的替代空間會自己外延,發展更具實驗性的平台。高雄的替代空間變化,在河南八號結束之後分成兩批,一批就是噪山,是新的空間,另一批就是曉瑩跟新濱的串連。高雄藝術圈很小,加上競爭感不強,因此都比較朝向與空間結盟的狀態發展。
  2. 駿朋:萬事屋在4月有辦「熱狗蜜穴居」,不是靜態展覽,比較像是街頭塗鴉的形式,並且有跳舞、玩樂等活動在那邊集結,在近兩個月的高雄算滿特別。

 

4. 蔡宗祐

(一)關鍵詞:敘述語法

(二)相關展覽:最近有臺南新藝獎,除了比較遙遠的場地外大部分都看了,此外還有賣很好的臺南藝術博覽會、藝非凡美術館的「粉粉PIE——書畫水墨的未來」、海馬迴的「伸手不見太陽——陳博軒、蔡翎禎、蔡沛樺三人聯展」、「液態關係——後隔離時代的社交指南」,延續上次會議中所提的關鍵詞,繼續從這些展覽中的作品去思考這個問題。

(三)相關觀察:剛剛提到南部看展的人少的,會不會是因為展覽明星比較少,像絕對空間的張新丕開幕時人就很多,但年輕藝術家就相對比較少。

 

5. 蔣伯欣

(一)相關觀察

  1. 高雄獎是所有獎項中變化度最高的,每年都有想調整的部分,去進行某種突破或改革。美術館規劃獎項時,會想去進行論述生產,而產生一種新的動員模式。相較於臺南新藝獎,透過結合一些畫廊,比較著重藝術家的養成、培力,以及商業的支持,但高雄獎較集中在用藝術機制的專業或高度進行評審,現在增加面試,促進報名者和評審的互動,不知道是否是一種南方的身體感、身體性的操作。
  2. 在高美館草皮上,大家為了李俊賢展進行動員或集結,可能也是李俊賢過去發展出來的一種交陪方式。絕對空間的張新丕展覽,似乎也是朋友很多,在開幕時就有感受到這種動員方式。除了是否有南方時間感影響藝術空間外,這種身體性與動員集結的方式,常常演變成南方機制運作時的參考基礎,也讓人引發思考,這樣的機制是否有特殊的地緣性,是否有產生行動的可能。
  3. 洪通展覽有大量奇幻的身體性展演,最後在閉幕前也進行一段民俗表演,顯示策展者想要利用身體性去和觀眾進行互動。
  4. 前陣子國美館想檢討全國美展、六都美術館中的桃園美術館也剛頒完桃創獎,未來看來這些獎項應該會各有特色,但希望未來能夠少一點學院沙龍的連結,是否能夠走出地緣特色,也許南方獨屬的時間感和身體性是另一種操作方式的可能。

 

6. 施友傑

(一)相關觀察:最近看了臺南新藝獎,以及嘉美館「補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若從新藝獎去看臺南藝術空間,首先它是由地方文化局舉辦的獎項,不是由美術館舉辦,從創立以來就很扣合畫廊和藝博的連結,新藝獎很明確地,比較著重在商業空間和販售的部分,因此宣傳和主打內容,比較會和這件作品賣得好不好、賣多少錢做連結,缺乏關於這個獎項到底要帶到什麼方向,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從近幾年的新藝獎中也觀察到,臺南空間比較缺乏動員和集結的狀態,絕對空間也花比較多時間在做自己的計畫與專案,很難連結到不同空間,有跨領域、跨空間的結合。

(二)相關討論:

俊達:書旆有寫了一篇討論臺南新藝獎的文章,歡迎大家上觀察者閱讀。

 

7. 王瑀

(一)相關展覽: 

  1. 「島過來:吳其錚個展」:藝術家過去的創作脈絡和台南在地有強烈連結,與地方居民的深度交流、共同創造,這次也更深層呈現於創作思考中,或許此展覽能回應某種地方性的創作生成狀態。
  2. 「實話中的神話」:此展覽呈現創作中的狀態,已經燒製完成的、至現場捏塑的……隨著展覽期間,不斷的變動與調整展出內容。回應到南部時間性討論,節點空間本身正因經費來源並非來自公部門,因此在經營上有一定的寬容度和生產的非急迫性,在展覽檔期安排上也同樣如此。

(二)相關觀察:

  1. 時間性的問題:三月底因工作去了嘉義美術館協助館內的工作坊紀錄,當時請到多位國內藝文機構、組織或私人美術館的館長、負責人等擔任講師,講師們總會嘆到疫情下,展覽與國際交流的新型態思考,以及過去一年內,他們實際經手的案例以及對於這些經驗的觀察。但在南部的展覽空間似乎最近才開始在海馬迴看到類似的議題展出,在藝文機制下南北生態的時間差異或狀態,似乎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2. 上述工作坊中,講師們也提到許多類似開發自己觀眾的討論,那我想這也是新浜碼頭目前的一個走向,關於社區以及公共性在地方上的可能,與藝術在這當中的角色(同時也扣回正在展出俊達策展的「再社區」)。
  3. 剛剛有討論到張新丕的開幕非常熱鬧,但最近工作上需要書寫張新丕的展覽報導,在查詢資料時,卻發現文字資料、相關論述非常缺乏,似乎僅個位數篇數。

 

8. 簡子傑

(一)相關觀察

  1. 臺北獎、高雄獎和臺新獎都有評過,但印象中高雄獎不算是快的,最慢的是臺新獎,至於臺北獎和桃園獎的速度都非常快,基本上討論空間也不大,和之前擔任觀察員的時間性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還是願意將時間拉長一點,讓溝通和對話能夠產生。 
  2. 在現實上資源被邊緣化的狀態之下,高雄獎有些作法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邊緣,所以不斷地在調整、用比臺北獎更細膩的評審方式去不斷進行調整。此外,就作為一個獎項的細膩程度,高美行政處理是最細膩的。
  3. 感覺有許多展覽之外的東西,正在新濱醞釀與發生,去看噪山與跨域所學生的展,以及和大家聊天等,都會看到一種效率不是很高的生產性,但卻可以在不高的生產性裡面看到真正的生產,在新濱和噪山都可以略微感受到這樣的狀態。某些事情的醞釀正因為這裡的速度和慢,才造成某種可能。海馬迴也有點這樣,某種屬於他們這世代的狀態正在發生,就是不單純做展演,還有複合其他具生命力的生產狀態,覺得是好的。
  4. 北藝地美館因為空間規劃要被收回,如同新濱和噪山這些空間,並不是那麼有效率、卻能造成藝術生產的狀態,對北藝很多學生而言,地美館其實也有這樣的作用,是能夠給學生進行實驗性展演的地方。
  5. 去絕對看張新丕老師的展時,基本上沒有遇到其他人,也了解新濱和絕對在規劃活動的努力一直沒有停下來,然而這勢必有一部分建立在對於年輕一輩的剝削之上,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多重性質的活動在同一個空間發生,它比較有可能去促成新的變化。

 

貳、綜合討論

  1. 蔣老師:現在美術館似乎試圖彌平一種殖民氣氛的壓力,期望透過某種作為,展現對在地藝術家的栽培或重視,但最終並非那麼重視在地論述或藝術生產,這是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事件與活動,回到剛剛講的動員、集結方式、平衡模式等,是可以再去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 俊達:最近感覺在議題的探討上,像「國際—在地」看起來是老議題,但其實因著社會政經與科技變遷也不斷演化,但真正會持續與深入探究的人不多,都成為一種背景描繪,然後追求客家、原住民之類的潮流議題。在十幾年前強調本土化,大家會思考如何接地氣,但門檻較低,可是這一兩年如故宮都都在處理原住民相關的議題,但進入門檻很高,不只是田調在這邊變成重要的方法而非文獻研究,也包含身分的政治正確性問題。這也反映我們的「在地論述」到底要處理什麼事情,特別是如何擺脫這種我們所習慣的「中心—邊緣」或狹隘的南方定義,以及國際與在地的平行交織等等。

  3. 佩桂:五月底和高雄的臺灣少年與家事法庭合作一個候審室藝術化的計畫,這個計畫帶了一批研究生去給少年法院的飛行少年上課,藉機了解他們。因應人權劃時代,法院希望將候審室改造得更有包容和撫慰的效果,所以帶學生去了解這些飛行少年,並收集與候審室的相關命題,同時也請倪祥畫壁畫。五月底會開幕,展出整個課程的內容,和倪祥的壁畫,以及找BB拍攝候審室的攝影作品。此外,五月八日倪祥個展在嘉美館開幕,這個候審室的非典型展覽則是在五月底,還有藝術之動研討會,邀請大家投稿。

 

參、臨時動議

一、彼勇的展,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可以一起去。

二、下次會議繼續維持線上交流,時間建議不要在週一晚上。

 

肆、散會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