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會議紀實

碎片港 Shatter Port|2021 第 4 次線上交流會議

時間:2021  9  15  星期三
主持:邱俊達
出席人員:蔣伯欣、蔡佩桂、簡子傑、李書旆、蔡宗祐、王瑀、陳沛妤、邱駿朋
列席:鄭雯仙、黃微芬
記錄:黃歆
2021文化平權駐村計畫第四季藝術家聯展,藝術家廖芸婕帶領視障同伴認識作品創作內容。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照片

 

壹、由各觀察員提出對於近期展覽的關鍵詞與觀察

一、蔣伯欣

(一)關鍵詞:所在(place of being)

對於地方性的整個觀察,我想這個地方可能要去回復疫情之下,地方生產的可能性。那這可能性可能不限於某個地方,實際上我覺得在疫情之下的地方感試更為破碎與流動,或是更固著於某個特定的地域,例如南部。那我就從「所在」這個展開始講起,其實一開始這個名稱翻譯是Place of existence,可是這個存在的地方是談存在主義的話,就有點落入到地理,地理學當中所講到的地方意義的一種辨識或生產,那這種符號性的地方意義其實在過去,我們不管從1970年代以來的鄉土寫實或1990年代以來的本土化運動,或是後來談的台灣藝術主體性,這一兩年也蠻多地方性的某種懷舊、運動或事件出現,但也有一些就沒被彈到有點可惜,像我清單有給一個發生在臺北,但我個人覺得它在談生存樣態的可能,就是陳界仁等人發起的《大眾葬》,它的可能性比較不是place of existence,比較是place of being,這個存在的樣態比較像生命相遇的一種狀態,當時陳界仁呼應1931蔣渭水表的大眾葬儀,透過肉身腐敗之後去遊行送葬城市的隊伍,來接觸到底層的民眾,去探索去抗爭一個生命樣態的可能性,它反而比較談的是說在現今網路的治理下,人要怎麼去逃脫這樣的狀態,所以可以看到它提出這種非地方或無地方的可能性。還有徐文瑞在新竹的《本草城市》,它加入新竹原本有的平埔族的一些作品,在繼續延伸他們脈絡,但我比較關注的是原民性有沒有新的可能。這些地方性的展覽在地方美術館和小型空間做有什麼不同?他有沒有想在原民性發展出一個地方美術館的新界定?

 

二、邱俊達

(一)關鍵詞:在地論述

相關展覽與作品:本草城市北投展

以在地論述的角度來說,地方性因為地方美術館的開始而越來越多,又結合當代策展模式,又有新的角度去處理地方美術史的問題。

(二)相關觀察:像新北盆邊藝術案,重新切入討論地方美術史或地方性和美術史的關係的角度。

 

三、簡子傑

(一)關鍵詞:地方策展

(二)相關展覽與作品:辶反風景展

賴依欣原本是獨立策展人,雖然他關注地方,但被委任為市府的館長,那像這種地方政府須表彰城市榮耀的政策,和當代策展人之間的拉扯會是什麼。

(三)相關觀察

蘇育賢的《登玉山途中》放在嘉美館的本館展區放在文創園區出入口的界線,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依欣在看待一個陳述地方美術史的發展,和他自己對當代觀感的一個銜接點。我其實還是比較從作品去看,因為《登玉山途中》採取的是紀錄片的結構,但他實際上又讓整個影片的敘事是跟整個登山玉山的日程有一個敘事上、或光線上的對比,可是他雖然是在結構上呼應登上玉山的狀態,可是整個作品,包含他當時追溯的蔣公銅像是誰搬上去的,然後後來是誰拆下來,其實這中間又有很多當代和歷史的交錯。我自己的觀點是,像《登玉山途中》這種典型的當代藝術,他赴返了那個現場,又夾帶了很多本身是當代的一些設定。當然這件作品會比較朝向榮耀地方政府的意思,但他其實又有一個很大的能量去解消掉那些像是陳澄波作品那樣的美學榮光。

(四)相關討論

  1. 蔣伯欣:第一個部分是,現在的地方美術館在某種當代性的生態之下,他必須回應地方上或是傳統的一些分類,另外又有當代思維的介入,像桃園那個狀態可以分開處理,嘉美館剛好相反。另一個部分是,在談地方性的時候,我們比較不用Place of existence,原因是這是國去比較再現式的符號意義的生產,依賴非常多符號的再現,也依賴很多的儀式性,那這個儀式性其實從1990年代以來,我們看到有些地方的藝術節是後來才慢慢產生出來的,在1993、1994年北縣地方美展的改革,就已經是不分類的了,北縣美展之後接著這樣做的,就是嘉義1997年的大地城市交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藝術節、活動都是伴隨著這一整套模式生產出來的。那我剛剛談到的新的地方主義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本土符號的出現,然後需要很多的活動去召集這種記憶,田調也是一個近十年來蠻著重的生產方式我會放在這個框架下來看,他同樣是某種儀式的生產工具。
  2. 邱俊達:其實這個Place of existence或being,其實在哲學上,existence比較對應的是海格德的脈絡,那being比較對應的是柏拉圖以來這種經典哲學的態度。那蔣老師講到的新地方主義,或是我們也可以說是一個後存在主義,這種存在主義比較是全球化下的一種液態的流動狀態。

 

四、李書旆

(一)關鍵字:地方感的形成

(二)相關觀察

最近有看一本論文,一個嘉義的美術老師,他發現地方政府會要求學校老師帶學生去認識地方,那老師就安排許多形成與路線去認識不同的地方,做了五、六年以後,這些老師會發現每一次的導覽和走讀都是新的,但是學生好像越來越沒什麼興趣,所以這個論文就是在討論說個中間出了什麼問題。那他總結說,地方感的形成就是要透過學習,實際經驗的過程中當然也要有知識性的啟發,但有一個模糊的是,地方的重要性對於走讀或教師來說,這種哲學上或思想上的意義要怎麼傳遞給同學,其實也是必須去思考的一件事。當這種走讀的東西多了以後,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最近我就會發現,看展覽的方式已經有點不一樣,實體和虛擬可能要一起思考,甚至有可能會朝向預約或比較有深度的導覽,另一部分可能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走讀或走訪,當網路興起的時候,有時候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所以慢慢地就產生許多這種親身體驗的活動,那這些類似的活動中趣怎麼找出中間的不同,就是接下來需要思考的。還有很多的藉由節慶慶典趣帶觀眾去看藝術品,就會覺得這樣是藝術城,那這樣子的想像會不會有一些問題,像是傅柯談的社會性的控制。

 

貳、綜合討論

  1. 邱俊達:可能11月的論壇就確實會往新地方主義的議題來討論看看,地方美術館、地方美術史或地方性如何再扣連到行動主義的脈絡。第二個可能會回到說,大學或藝術系所或綜合大學,他們如何去處理跟地方有關的藝術介入。那第三個就是回到在地論述的方向,即便做不出一個完整的稿件,也希望到時候有一個500字摘要,希望11月下旬要完稿。那之前我們的名稱叫「論述之後」,我會再想一個名稱供大家參考。第二的論壇蠻重要的,反映我們這個計畫將近一年的成果。

 

  1. 邱駿朋:前陣子我有去台北國際藝術村,目的是我們新濱旁邊有駐一個後天視障的表演藝術者叫許嘉豐,本身也有做一些藝評的書寫,那會上去是因為藝術村2015年有來到駁二,就是李曉雯老師去國外駐村的一些經驗,那在那次分享的時候,許嘉豐就有問曉雯說,有沒有給予殘障人士或視障者的人去駐村的案例,那她就意識到說,好像沒有那麼明確的案例可以拿出來分享或討論,所以2020年的時候她在駁二這邊做了一個平權相關的一個年會,其實就是希望說藝術村可以透過一個勞動的方式,去談論藝術村可不可以去做一些平權相關的議題。那駁二在去年做完之後其實就沒有聲音了,但是其實高雄美術館其實都有在做一些平權相關的工作坊或導覽,那衛武營的部分好像也有處理相關的議題,那駁二這邊就是比較安靜的感覺。那我們這次就把這計畫移到臺北國際藝術村,它跟南部還是有一些關係,只是這陣子就在臺北,這是我這陣子遇到比較特殊的案例。那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新濱這陣子就比較想做青年藝術的展覽,那展覽的目的就是空間的老化等的問題,透過比較群聚的一些方法,或藝術家內部再探索空間的一個狀態,這次展覽就是透過群體對話趣處理比較不同的層面這樣。

 

  1. 蔣伯欣:就我所知文化平權可能是像生活美學館或文化局的有些處是有去處理,或許我們可以把一些被視為特殊性的議題作為主軸,然後我們可以邀情生美館或文化局的一些承辦、館長等來參與我們的討論,那我覺得這方面的對話,在我們之後探討地方性有一個很重要的門檻,所以假設我們的論壇可以稍微在整合一下,我相信會非常精彩,也可有效回應藝術季或跨藝的行動也好,



參、散會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