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成長是每一個人的成長—新生態藝術環境

20150826201
新生態(創址)一樓正面入口。

文/陳聿寧

藝術的幅員可以如何定義與劃界?它可以包括視覺、戲劇、建築、舞蹈、音樂與詩歌等藝術領域,它也可以指向創作、買賣、欣賞、經營與消費的人群,嘗試同時面對創意、生產與消費的整體藝術生態,造就了臺灣1990年代的藝術空間─「新生態藝術環境」。

 

尚存的建築‧已逝的藝術故事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已經不難看到複合式書店定期舉辦的藝文課程,或者城市生活裡拿到品酒、烹飪、商業設計等生活美學課程的傳單,又或者在一棟堪稱書店的大樓裡,可能同時有書店、餐廳、劇場的空間設計與使用,然而上述這些企圖結合藝術與生活,促成多元藝術活動交流的目標,在臺灣的土地上早在1992年就曾出現在台南的藝術空間—「新生態藝術環境」(本文以下簡稱「新生態」)。

創立於1992年6月6日的「新生態」,是台南人杜昭賢一手策劃與成立的。在成立初期,「新生態」的活動規劃即有:畫廊、劇場、人文書坊、藝術圖書資料、咖啡廳、生活教育講座…等,豐富的藝術展演活動依隨著建築的形式而有了特定的舉辦空間。這個規模龐大的藝術空間位居台南古城區,為一棟三層樓日治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物,佔地400坪,有前後棟與中庭,配合著「新生態」的活動設計,在空間的規劃上被區分成一樓的「當代展覽廳」、二樓的「專題展覽廳」、穿過「新生態」內院座落在中庭的「生活劇場」、在「新生態」一樓櫃檯後方的「人文書坊」、位在中庭的「中庭咖啡」等因應功能屬性而多元使用的室內展演空間。

杜昭賢認為老房子有著歷經時間淬鍊,才得以呈現的特殊質地與空間紋理。將具有時代前瞻性、前衛實驗的當代藝術作品,與寫著記憶和歲月風華的空間結合在一起,更能夠格外激盪出作品與空間之間的衝突之舞。因此選擇具有一定年代的老房子當作藝術空間使用,成為杜昭賢之後經營畫廊或藝術空間的模式與特色。【註1】這恰恰呼應了「新生態」曾經與台南市政府合作舉辦過「台南意象—票選台南重點空間資源」【註2】,這種串連了人群、空間與城市記憶之愛的活動。

一樓當代展覽廳:推廣前衛的企圖

在台灣當代藝術剛起步時,「新生態」大膽地把當時許多臺灣人尚未熟悉的當代藝術展演放在一樓,甚至藏家們都還不太能接受「磚頭也是藝術」的那個年代,一樓的當代藝術展覽廳因此有了相較於當時強勢的傳統繪畫,想要凝聚反省、批判與前衛思想的實驗精神。在展場設計上具有魄力的一樓大廳,佔地120坪,全樓採進口原木地板,挑高四米的大展示牆得以展出巨幅藝術創作,並設有大型展示櫥窗和藝術品典藏室,真正突顯出「新生態」想要呈現的獨特藝術元素和思考語彙的「藝術新生態」。

20150826202
新生態(創址)一樓當代展覽廳。

而當時約一個月一次,曾在此廳辦過的展覽和座談有:李銘盛、李錦繡&黃步青、洪根深、白丰中、丁雄泉、李俊賢、洪素麗、林鴻文、張新丕、李明則、張正仁、王福東、侯俊明、郭英聲、黃步青、蘇志徹、「台灣美術自主意識之建立」座談會以及「南台灣新文化圖像展」。【註3】

二樓專題展覽廳:當藝術擁抱了生活

二樓的專題展覽廳則是賦予「藝術生活」、「生活藝術」的理念,因此不論是繪畫個展、設計、攝影、工藝…都是充滿特色與饒富趣味的結合生活的藝術,此廳佔地共25坪、在新生態二樓前廳,雙面可採自然光線,亦可封閉形成展示牆面,是一呈多樣風格之展示空間。當時曾舉辦過的展覽包括:「陳庭詩的現代雕塑展」、「王福東個展」、「柯錫杰攝影展」、「邊地發聲─臺灣社會運動記錄片展」、「時代與意象─台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大貌專題展」、「時報廣告金像獎平面CF展」、「藝術‧臺灣1993─臺灣博覽會預展」、「雲門快門20攝影展」與「台南意象攝影展」。

生活劇場:藝術融合的交響詩

20150826204
新生態(創址)二樓陽台。

穿過新生態的露天中庭,坐落在內院的是「新生態」的「生活劇場」,可以聆賞到傳統的中國樂曲或室內樂,也可以親身參與充滿實驗性的即興音樂或民歌,更可以觀賞精彩的戲劇,舞蹈的多媒體表演或是參加親子同樂的特別活動。例如各種專家與藝術工作者的講座:黃海鳴「從空間觀點再詮釋」、李俊賢「美術館與藝術環境」、吳瑪俐「現代藝術入門」、李國修「臺灣戲劇十年」、王浩威「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父母如何和青少年聊天」、劉太乃談藝術拍賣、傅朝卿「台南建築三百年」、「林懷民講座」、葉石濤「談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劉其偉「半世紀的冒險」和蔣勳「聖潔與沉淪之間─談人格審美」;音樂則規劃有「星月雅集」為專題的:溫金龍二胡、柴可夫斯基150年紀念演奏會、琴箏之夜、吹管之夜拉弦之夜、絲竹之夜、西洋老歌之夜、民歌之夜、卡農之夜、雙鋼琴與四手聯彈、府城民樂小集;電影欣賞則有電影讀書會,曾經播放過《流浪者之歌》、《感官世界》、《碧海藍天》、《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以及「綠色小組」紀錄片─《為什麼要反核》等。

因此相對於兩大藝術展廳的靜態陳列,「生活劇場」具有動態的文化出擊力量,同時也開放為平面、立體及影像展覽用,走向偏重年輕的、設計的、實驗的、新新生代的展覽。生活劇場佔地共50坪,可容納百餘名觀眾,全廳採進口原木地板,隔音牆,挑高8米,設有服裝化妝間、劇場燈光音控室,裝備進口專業舞台燈光、音效、液晶150吋大螢幕投影系統、CD、LD等設施。適合小型實驗劇團演出、舞展、演講、座談、影片欣賞、音樂發表會、展示等功能,為南臺灣首創之多樣型態複合式空間。

藝術平台的充實基地

由活動與展覽的呈現讓我們看到「新生態」多元的文化觸角,除了提供藝術家、表演工作者、文化人分享展演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這裡也是一個使藝術平台更為完整全面的充實基地。杜昭賢說經營單純的畫廊業績其實已經很好,而投入做「新生態」是為了想要讓既有的藏家更清楚瞭解藝術生態的發展、藝術的整體內涵為何。所以雖然成立之初是先被美麗的建築空間吸引,可是足夠的空間規模使杜昭賢可以推行藝術教育與推廣的面向,因此才會有除了一、二樓的作品展示之外,圖書、劇場…等的其他規劃,目的就是想做到大眾藝術推廣的方向。

藝術展演、藝術推廣與藝術教育成為「新生態」一體多面的面向與努力,因此「新生態」也有位於一樓櫃檯後方的人文書坊,收集許多書籍與雜誌,主要集中於藝術領域方面,例如設計、繪畫、攝影及電影;同時亦出版書籍,藝術家的作品輯、藝術筆記及年曆等,舉辦新生態學堂的開課課程,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提昇民眾藝術知識和修養的空間,講座包括有心理、建築、室內設計…等各種主題,而除了展覽廳靜態的視覺創作,亦安排音樂和電影的欣賞,這樣全面性的藝術活動呈現對杜昭賢來說,希望所謂的成長,可以兼顧到不同特性、每一個人的成長。

為編制龐大的藝術空間劃上句點

20150826203
新生態(創址)建築正面外觀。

「成長是每一個人的成長」,而這裡的每一個人包括杜昭賢所說的創作者、一般民眾、收藏家,甚至是,包括藝術空間的經營者自己。在這個規模體制龐大、活動繁複、目標寬廣的藝術空間,經營者自身要面對一波波經營與維持的困境、勝利或糾結,為了維持這個在當時不一定有很多人參與、當代藝術作品市場仍未開啟的藝術空間,「新生態」為了支付每個月十多萬元的房租,以及二十多名員工的薪水,必須拚命辦活動、開展覽、舉行研討會、找人贊助,或是持續與公部門合作,主動提案申請經費減輕盈虧;在永福路那棟三層樓的輝煌空間,最後終究因為維持辛苦,使「新生態」在經歷1992至1996年的經營之後,於1996年搬遷至民權路,並僅剩下當代藝術的展覽,以縮減編制、休憩蓄積做為新生態最後三年的經營方針,提到這其中的煎熬和過程,杜昭賢說在經營「新生態」之前,她笑口常開、是個樂觀開朗的人,但經營「新生態」之後讓她的壓力很大,「這很像老天爺訓練一個人,祂會讓你經歷很多不一樣事情,所以我現在做事情會比較知道要怎麼進行。」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新生態」從1992年到1999年的時間,是在經營者杜昭賢壓力過大,朋友勸告之後到美國唸書、休養生息才正式劃上句點。杜昭賢提到跟當時其他由年輕學子、或是創作者經營的替代空間不同,那些替代空間可能是集結一群人的力量和經濟去完成某些想法,相較之下,「新生態」有著對外永續經營的堅持與壓力,並且「新生態」更全面地觸及了所有與藝術相關的領域(視覺、戲劇、舞蹈、電影、音樂、建築、設計、心理、藝術史),而藉此影響了眾多的藝術人群(欣賞者、藏家、創作者)所建構起來的藝術產業生態,正如它「藝術環境」的名稱;但對一個藝術空間來說,若想永續、始終要面對獲利的問題。無論如何,「新生態」都曾經在那個不可能的時空裡,在永福路那棟美麗的建築中,為我們訴說了一段串連不同藝術人群的故事。

 

 

【註釋】

  1. 包括「加力畫廊」(Inart Space)與2012年剛成立的「B. ART畫廊」,杜昭賢皆選擇老房子建築為畫廊空間。
  2. 「台南意象—票選台南重點空間資源」於1995年舉辦,將台南區分為點狀(大東門城、中國城等)、線狀(台南運河及河邊步道、台南海岸等)與面狀空間(孔廟、安平聚落等)三種空間資源,再由台南市民自由投票提出對各空間的意見,詳細請參考:http://www.frontier.org.tw/culture/tainan/index.html。(瀏覽日期:2012年7月9日)
  3. 詳細資料可參考《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造型藝術》,台南市:南市文化基金會,1996,頁1342-1349。

*本文圖版由新生態藝術環境負責人杜昭賢提供。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