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脈絡, 全站文章

書寫藝術裡的博物學 1——梅花鹿嗜何葉?

圖1:呂鐵州《鹿圖》展出現場,膠彩、紙,145×231 cm,1933。攝影:林一寬

2020 年初秋「北師美術館」舉辦《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一展,居於島嶼南端的我於網路即能感受到此展討論熱度,瀏覽到大量訊息以及許多線上分享的展場與作品照片,便有透過電腦螢幕也是一種觀展形式,不必特意去現場人擠人的想法。

開展後幾周螢幕滑出一則展品之一《鹿圖》的貼文,我被畫中梅花鹿與豐富的植物群相深深吸引,基於對生物素材的熱愛與接觸植物的經驗,一一細數畫作裡的植物,因能認出那些過往閱讀、查找過資料的植物與博物學題材,內心悠悠歡喜。然而繼續閱讀圖片底下的貼文敘述,它指出畫中描繪植物之一有蓖麻,不禁感到困惑,目光在這件日治時期藝術家呂鐵州的畫作影像上來回掃視,甚至檢視梅花鹿是否確實在吃畫面右下角的葉片⋯⋯,那就是貼文所指的蓖麻嗎?若不是蓖麻葉,而是第一眼瞬間聯想到的「構樹」,那畫中構樹葉的形狀與特徵,辨識度描繪得足夠精確嗎?

我找出過去所拍攝的構樹照片,以及採集後壓在書本裡的標本,又在郊外尋覓蓖麻並拍照記錄,相互比對呂鐵州所畫的葉形和葉基型態,依然無法讓畫裡的樹葉輪廓清晰地指向單一物種。而在台南我有機會翻讀《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已出版的畫冊,《鹿圖》的篇幅提到畫作裡有蓖麻、芒草、楓葉、月桃及蕨類植物。幾周後又見美術館粉絲頁上一則《鹿圖》的新貼文,因觀眾與專家至現場賞畫後分享,而知呂鐵州所繪為構樹,並非蓖麻。這也造成初版的展覽圖錄與再版內容的一處不同,再版將蓖麻校正為構樹。無論上述資料如何更新或者勘誤,依然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作品中繁盛的自然物網結而成的博物圖景,讓我想撥開植物層層細節所掩匿的謎團,決定到展場一探究竟。

趕在展覽最後一周北上,行程中還另外安排參觀國立臺灣博物館的《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我明白以求真的微觀角度切入藝術未免吹毛求疵,此行究竟是以藝術之眼還是科學的放大鏡去注視展品,似乎無從置換單一鏡片去觀看。試著疊合科學繪圖的觀察和藝術的美感體驗,雙重投影至視網膜,循著呂鐵州描繪的葉貌與植物型態,推敲從傳統水墨轉型至西方寫實、表現客觀自然之美的過程,驗證藝術家筆下研究風物的科學精神,以及處理物件關係的技術和思考線索,嘗試從蛛絲馬跡中探尋:畫中梅花鹿吃的究竟是什麼葉子呢?

圖2 《鹿圖》畫面右下局部,雌鹿正低頭吃樹葉。攝影:林一寬

 

圖3 林一寬,卵心形構樹葉,鉛筆、紙,23.5×16.5 cm,2022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