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宗祐(碎片港觀察員)
這是一個關於地球跟月亮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一個宇宙裡有一個星球,它的名字是「地球」。你知道地球曾經消失過嗎?如果交給 AI 的話。
藝術家陳姿尹 2022 年八月在臺南絕對空間舉辦《像素延伸―陳姿尹個展》。 一進展場看到的是懸掛著一大張臺北巷弄夜景,但夜景中間的圓形月亮是挖空了的照片,以及照片後面吊著以為是一張黑色的圓形紙板,然後知道那是塗了會吸光的黑色球體。塗了會吸光的顏料的球體讓人感覺不到亮暗面的視覺立體感,感覺是有跳了一下。照片裝置中使用「透」、「窺」的觀看手法及實物的空間裝置,讓觀眾站在作品前配合觀看角度可以看到夜景照片中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再往裡走是以 Youtuber 為形式的影片教學,解說如何將照片上的雜訊,連同地球一起優化抹平處理。此段空間布置成 Youtuber 的錄影工作場景,擺設的檯燈也回隨著影片播放的情況,自動亮起或熄滅。最後是展場後面天井靠牆擺放一座9米高、間隔越來越大、人體無法攀爬的特製鋁梯。不過,當這樣的文字描述,雖然貼著作品,也正開始把觀眾一步步帶往無趣、卡住、碰壁的閱讀感受中。這通常是評論的一種情況,雖然書寫者想揭露作品幾經轉折的思路或意義,但讀者映入眼簾的不是作品,而是一堆說的跟真的一樣的高深、不生活化、不可口的閱讀。所以我就此打住回到觀看感覺與藝術問題。
那麼月球與 AI 又跟藝術有什麼關係呢?我不禁思考了一下。也許是跟藝術家有關吧!有一種說法是藝術家做的東西自然都跟藝術有關吧。是這樣嗎?藝術家也未免太偉大了吧!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基本上,做的東西都可以算是作品沒錯,但也是需要透過展覽發表才能成立。不過,藝術家並沒有很偉大,除了少數成功人士,大部分藝術家做的這些事基本上在社會上都被歸類為無用、無意義的事情。雖然我認為藝術家做的每件作品都是藝術,不過,不只是一般大眾看了沒感覺、覺得不痛不癢,在藝術世界,也通常不太有人會理我們。
真的嗎?
是啊!今天,雖然藝術家一樣是辛苦的,但藝術家的門檻是很低的,誰都可以是藝術家,每個人的作品都可以宣稱是藝術作品。就像每個人都可以哼哼唱唱,每個人都可以自稱為歌手。你可以去參加比賽出道,那個門檻很高,但你也可以自己買設備、甚至用手機錄影直播,只要有人喜歡,你也是網紅歌手。當然,如果沒人喜歡、沒人點閱,你也可以說自己是歌手,只是,是個無人問津的歌手而已。所以,在今天,你自己覺得想做,然後去做了,你就是歌手、就是藝術家了,有人欣賞當然很好,沒人欣賞也阻止不了你,內心喜歡就去做了。所以重點在於,為什麼藝術家會「想」去做呢?這個企圖通常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不得不做的創作初衷。也就是通常我們在現實世界或藝術世界看到了什麼吸引著我們去創作,或者是在現實世界或藝術世界感受到缺少了什麼而想要發聲,促使著我們想要去用作品表達,也就是創作者藉著作品回應藝術世界,而創作過程的藝術議題及創作手法,當然也回應著藝術世界。回到陳姿尹的這個展覽,她以科學議題(不是科技藝術)這個跟當今藝術關心環境、關心人有點距離的題材下手,除了是創作者個人的喜好議題外,沒說出來的是,她沒有跟隨潮流的涉入熱點議題的迎合,仍然保有對藝術個人的堅持。在展場上大費周章地製作、輸出及互動燈光,甚至把展場的直角牆壁利用木作改成圓弧形,消除了兩面牆壁交接造成的陰影,成為一個平滑的視覺空間,只是想提出自己對於「科技會誤判」的想法,也算是對這個想法過度認真。然而這種過度的認真,會驅使大費周章的製作,這恰好就是藝術家個人的感性表現。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科技藝術設備材料昂貴,佈展辛苦又不易被收藏,科技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過程確實比傳統媒材更加辛苦。然而,我們是在討論「科技藝術」,不是「科技技術」,不是有科技就有藝術,一般人看科技藝術,只看得到科技,很少看到藝術不藝術。所以,有時候科技藝術不吸引我們的地方,很多時候是覺得作品只是程式軟體特效的套用,是被特殊技術綁架,根本沒有創作者的位置出現,效果也比電影、遊戲無趣,根本無法打中觀眾。回到陳姿尹的《像素延伸》雖然看來輕輕巧巧,從個人感覺出發,但很明顯是創作意識在前、技術在後地去支撐的作品。她輕巧的運用各種技術,隱藏了開展前的大費周章,她的展場乾乾淨淨,但不冷酷無味,因為總能在某個地方看到屬於藝術家留下來的趣味。
寫到這裡,看到這幾年藝術季的發展。小英政府提供不少年輕藝術家表現機會,許多國家大型場合都可以看到「圈內朋友」參與其中,雖然這對藝術界來說「也算」好事。但是,確實感覺到有些作品一開始就是以「服務」的姿態出發,服務於大歷史、服務於國族認同、服務於對土地之美的鄉土文化紀錄。這路線不僅容易獲獎、拿到補助,連評論也是政治正確地給予肯定,儼然成為另一種年輕人的成功方程式;或者看到出席開幕的政府官員開心合照、發新聞稿。我想,這些作品雖然也許也有揭露了什麼,但應該還是揭露得很安全吧!突然覺得,「像素延伸」這種花了大把心力製作、發表,向世界輕輕地說出:「AI 也是會犯錯喔!」的創作,雖然聲音不大,卻顯得稀少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