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會議紀實

碎片港 Shatter Port|2022 第一次線上交流會議

 

時間:2022年7月3日,10:00 – 12:00
今年的「碎片港」將延續去年的策略,雖因應疫情配套,無法採取實體會議,仍通過線上會議將所有成員聚集。

主持人:邱俊達
觀察員:蔣伯欣、黃志偉、蔡佩桂、方彥翔、黃逸民、李書旆、張敏琪、郭璧慈、吳尚育、陳嬿晴、蔡宗祐、劉邦隱、王瑀、施友傑。

 


邱俊達(會議主持人):

「碎片港」以人為主體,思考邀稿及書寫的形式,希望打造長期發展的南方藝文平臺,會議著重彼此間的討論,藉此串連每位成員的概念、想法。「碎片港」將有別於以北部為中心的平臺,會議的當下也恰逢台新藝術獎頒獎結束,儘管這個世代越來越視覺化,卻也體現了論述越來越下降的趨勢。本期將以四個主題切入,反思以臺北中心的視角,以此發展地方藝文生態的差異性及獨特性,建構對話平臺。今年將針對會議部分做更多書寫及討論,並持續與新濱碼頭藝術空間及絕對空間串連。

今年將新增出版專書的目標,國藝會補助審查委員對本計畫有許多認同及期待,稿費部分將盡可能給到一個字三塊,出版方式希望可以有別以往,以電子書、專書為主;本次出版計畫將收錄第一期碎片港成員的書寫,作者可再對文章進行更新。將以第一期作者們較自由的書寫,與本期較明確的四個主題彼此搭配。

 

自由發言(以全球南方、新常態、海洋和機制順序發言)

 

吳尚育:

我近期關注香港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透過該館的案例,反思能如何細膩地去定義一個館舍是否在地,是否有不直接表現香港卻又能表現香港的模式。

 

張敏琪:

去年年底從巴黎社科院畢業,我主要做攝影現象學研究,接觸蠻多不同議題,回到臺灣之後想挑戰書寫一些沒有嘗試過的東西,因為我身處位置的關係,在雲林、嘉義這一帶有蠻多觀察機會,所以也許可以從這個地方做切入。

 

郭璧慈:

我是南藝大史評所畢業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是當代臺灣水墨畫家于彭,目前服務於臺東美術館,負責典藏及研究業務。近年在臺東這塊土地上,「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受到藝文界的關注,後續臺東縣政府再推出「南迴藝術季」,提出「大美術館」的施政重點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觀察的主題,特別是戶外與自然地景互為融合的裝置類作品。另外,臺東美術館的展覽逐漸朝向主題性方向規劃,每年除了邀請客座策展人策畫主題展,藝術家個展也和臺東本地的文化脈絡有關。同時也希望深化「南島國際美術獎」的辦理內容,像是今年與國立臺東大學合作「群島之舷──南島族群美學視域」研討會,關注原民美術史或工藝史書寫的問題與展覽史的研究方法等。最後回歸到我個人的書寫方向上,原則上會著重在海洋或全球南方。

 

方彥翔:

我自身的書寫將以新常態為主,經過疫情的波折,無論在社會、政治,還是經濟層面上都有很大的震動;但是隨著時間的進展,彼此之間的交流也逐漸重新啟動,重新啟動後便代表著有新的能量注入。我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任職,對於機構及市場層面都有關注,撇開大框架觀察,我認為不妨也可以進入細微的地方去觀察,關注不同的藝術團體在這一時代下的表現。

 

嬿晴:

我是自南藝大史評所畢業,目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部任職,和南部、南島議題相關的創作者有比較多交流。在做典藏研究的過程中,我認為透過觀察藝術生態,設定出有論述潛力的空間、展覽、事件、創作者,蒐集相關口述歷史、藝術檔案等,可以為書寫地方論述提供基礎、甚至找到新的詮釋可能,發展出不同於北部的在地脈絡。例如劉秋兒在九〇年代的高雄鹽埕開設「豆皮藝術空間」,曾提出「勞動藝術」概念並策劃相關展覽與活動,湯皇珍也曾在此策劃「尋找城市 – 港口」展覽,其中身體與日常、城市、海洋、港口、抵抗意識之間的關係,如何透過藝術空間展覽歷史的重新審視,建構出這個時期南方行為藝術的某種面貌,值得再做探討。我個人感興趣的書寫方向會是「全球南方」和「海洋」兩個主題。

 

蔣伯欣:

碎片港計畫在第一年的成果有達陣,有賴俊達的大力協助才能成型,藝評人的交流與議題仍舊需要更多的交流討論,但主要還是將火力集中在幾個訂定的議題上,目標是最終的出版品,而預算規模的限制還需要再做討論,究竟要如何將所有的書寫都收錄在出版中,都需要更多溝通。主要讓所有的參與者去發展自己的主題。

全球南方的主題,碎片港成立之初就有構想,這之中的中心邊緣中介的重組,地方美術館、地方藝術季的質變,都可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中看見對這些議題有所規劃,對於南方的概念有一個新的認同。再回頭去看今年卡塞爾文件展的臺灣藝術家也是在談此議題,文件展中也在討論這個主題。

我想談談近期在絕對空間展出的黃志偉「精.彩」一展,我看到了張新丕、新臺灣壁畫隊、海洋等新的視覺觀點,對於南方的視覺風土、繪畫性,我認為仍有很多可發展的潛力,就像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眼蟲計畫」一展也同樣蘊含這些能量;臺東美術館近期的女性藝術家學會聯展,也集結到二十年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女性藝術家聯展,相似的概念在臺東做處理。另外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重新整修,納入了更多的原住民藝術,這樣的框架之下,除了南方以南之外,有更多元的參與,已經慢慢形成一個多核心的發展,南方的差異、層次性都在這樣的進程中逐步成長。

回到專書,希望收錄近一兩年的當代藝術大事,例如金樽意識部落二十年的大展;全球南方也希望發展其他議題,例如屏東的菸廠。新常態在疫情之後新的發展也很令人期待。這些主題就像是碎片港意識形態、主體的碎片,全球化進入下一個狀態的發展,雖然表面上看似分崩離析,但是卻有新的狀態產生,並以此作為重組的能量。

 

黃志偉:

我在早期海洋的這部分是跟著李俊賢老師、魚刺客聯盟、新臺灣壁畫隊等人、組織一同發展,早期還沒集結之前就已提出海洋相關的書寫,李俊賢老師對於海洋書寫本身相當重視,他也希望能有更多寫手進入這一主題進行書寫。回到海洋,王嘉驥提出一個觀念我覺得蠻貼切的,他說這一代的教育是禁海,所以對於海洋仍舊是陌生的,大部分人口中所提的海洋應該指的只是海邊,對於真正的海洋仍舊有距離,可以說是親海性沒有那麼大。

針對於出版,我在想是否可以尋找企業來去支持這一計畫,讓出版不被經費限制。

 

邱俊達:

今年的計畫我希望能夠將微評論的書寫數量提高,以此方式做到即時的回饋;如灣岸藝術未來學或是國藝會未來藝術專案,都可以做長期發展策劃,而碎片港中的主題全球南方、海洋都是以這個目標前進。

 

方彥翔:

舉例來說,移工也是我近期觀察的對象,我會思考如何連結到生活,這也同樣會反映在藝術家的創作表現及觀察上,我個人也希望可以從機構面梳理出框架的問題,並以此書寫來開啟討論。

 

蔡佩桂:

機制層面,我會思考藝術評論在南方可以做什麼,這有兩個取徑可以考慮:第一個是獎項,我自己曾做高雄獎和臺北獎的比較研究,對於這個研究主題曾寫過一書,自己少量的出版,但這裡仍舊有很多可以進展。我研究的方法是取樣高雄獎得主跟臺北獎得主做比較研究,探討獎項對生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其中有敏感、多樣的不同議題。高雄獎近期已經改制變成五大類,影響如何尚待觀察。通過獎項的研究可以繼續進行臺灣藝術家發展的觀察,譬如究問是不是不需要透過參加比賽也能夠在藝壇得到發展呢?第二個取徑則是教育,這包含學院、南部的藝術機構等,通過這些機構去觀看藝術市場中群眾發展的可能性,以此養成藝術人口,簡而言之,到底有無所謂的藝術觀眾,都是需要經過教育及經營的。

談到這次的台新藝術獎中,很少南方的藝術家、團隊入圍之現象,許多入圍者的基地都在北部或是國際,此現象其實反應了生態與整個制度層面,如觀察員、提名人的位置與觀點可能造成相當的影響,也因此更加凸顯了「碎片港」計畫的重要性,不僅可以作為南方的發聲管道,更可以促進藝術機構的轉型。

 

王瑀:

可以跟佩桂的機制做呼應及討論。

 

李書旆:

最近去澎湖一趟,發現當地變得現代化觀光的狀態。近期關注及書寫當代工藝相關主題,臺南新藝獎、臺南藝博會的特殊性也值得注意,當代藝術生產機制的工藝性及當代性仍有很多可以探討,國外有工藝及藝術的思潮,但在臺灣比較沒有這樣的觀念,南投工藝所在這些觀念上有所轉移,開始對當代工藝的議題投注更多。當代工藝涉及到手工、身體性,它是一個南方性的問題。

 

施友傑:

我目前會整理南部藝文空間的狀態,以及機制面的問題。主要還是針對在美術館怎麼看待機制的問題及外部空間對於此議題的認知落差,這些都會是我想要發展的部分。

 

邱俊達:

微藝術評論的數量可以做出增加。

 

蔣伯欣:

機制研究很有啟發性,可以針對台新獎的南方類別個案來看生態變化,我個人在 2009年到 2013 年擔任過複審、決審的評審,實際在執行上面臨許多南北的平衡問題,若沒有在地的觀察者,要如何回應多核心地方發展狀態,希望可以對於台新獎二十週年的研究做討論。

 

黃逸民:

我認為南部的發展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想要爭取話語權,較激烈的衝撞是必須的,若我們仍舊採取一個較輕微、第三者的角度,很難被看見。或許在觀察以外,可以提供更多書寫跟行動的建議,將力度拉高,效果才能夠顯現。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