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吳尚青(碎片港觀察員)
談到當代繪畫時,我們總是不免感嘆,繪畫還有什麼可能性?裝置、觀念、行為、新媒體都在顯示,繪畫在當下的內涵,需要被重新認識,而蔡獻友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繪畫如何在當代探索的一條路徑。
2022 年 12 月起在屏東南州的水林藝術空間,蔡獻友展出了近期作品。水林藝術空間是屏東戰後藝術家蔡水林的故居兼工作室,蔡水林在此培養出謝德慶、卓有瑞等著名藝術家,舉辦南洲美展,他本人也從油畫跨越到水泥、紙漿等媒材實驗,蔡水林的子女也繼承遺志,繼續在地方上耕耘,邀請對材質實驗等感興趣的藝術家展出。
蔡獻友畢業於國立藝專,成名甚早,1980年代便曾以「墨結晶」系列,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早期作品中,墨不只是水墨的媒材,而是以現代藝術的批判性,還原「墨」作為物質的實驗性。儘管當時的評審仍將之列為革新水墨的路徑之一,但蔡獻友顯然對現代藝術的想法,早已懷有破格的企圖。
蔡獻友受到 2017、2019 年兩度赴西藏的神秘經驗的啟發。在青康藏高原上,體驗到高山湖泊水面的風光,啟發他對於繪畫平面性的思考。如同馬列維奇的第一張單色畫《黑色方塊》,完成不久後就產生龜裂,顏料底層之下有如幽靈一般露出輪廓,他說這是「一片只能感覺到沙漠的沙漠」。
回到自然,是現代藝術長久以來的命題,蔡獻友前一階段的創作,便以植物作為主題。這看似違反現代藝術從具象到抽象的簡化法則,其實應該說,是以抽象/具象的來回辯證,反思藝術線性的演化歷史,進而從繪畫的框架中解放出來。
概略來說,繪畫分為「圖形」(正空間)和「基底」(負空間),這種「圖形 vs. 基底」的二元配置,長久以來讓人們過度關注圖形的再現內容,忽略了對於基底的感知經驗。而蔡獻友的繪畫,從感知與認知的交互作用出發,打破「圖形 vs. 基底」的二元配置,促成觀眾同時關注正空間和負空間,領會顏料或物質在某種空間的流動和質性,正是在這基礎上,打破再現的幻覺空間,而這個空缺(或「虛空」)上,也讓表層的存在,被賦予了重要的價值。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觀賞繪畫是一段感知與認知的相互關聯過程。觀看作品時,也是用身體「感知」的視覺作用,也是大腦皮質運動與感知藝術之間的精神狀態。這種無意識、前意識的具身化過程,使得非具象的基底,有如探知存在的基礎,產生了深刻的精神或心理意味。從蔡獻友的繪畫中,可以看到塗繪行為的潛能或潛勢(potential)。無論是色彩、肌理、疊層、添物等,都是在喚起一種既是暗示性的空缺,也在探問存在的基礎或生命的本源,作為藝術家從繪畫回歸創作的初心與原點,即蔡獻友所說的「回到野地」。
因此,對於蔡獻友來說,繪畫與媒材的還原,不再是80年代臺灣美術界附加在媒材之上的民族或符號論述,而是從當代觀點,勇於探討物質性、非物質性,甚至以「去物質化」的觀念與行為,質問未來的繪畫如何可能。這種回歸物的原始狀態、回歸根源的渴望,不同於現代主義的還原論(reduction),而是從與物相遇、與自然相遇,甚至「與存在相遇」,漸漸逼近繪畫的零度,深入藝術家生命的內在性。
透過回到起點,蔡獻友從自然、原始、野性的物質觀出發,從物的裡層與皺摺,開展出他個人繪畫創作的當代性,我們也可從這些材質本身就蘊含的地方性,超越克服原本附加在媒材上的地方論;與地方相遇,這也是接下來蔡獻友創作更讓人期待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