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會議紀實

碎片港 Shatter Port|2022 第三次觀察會議暨成員實體交流

時間:2022年12月18日,10:00-12:00

「碎片港」於 2021 年創立,與臺南「絕對空間」、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共同合作,旨在搭建南方藝文平臺,於知識及時空碎片化的當前,透過深度地方觀察的匯聚,以「自由港」為意象,生產超越主流藝術定義及論述邊界的另類知識。

 



主持人:邱俊達
觀察員:蔣伯欣、蔡佩桂、張敏琪、郭璧慈、劉邦隱、吳尚育、陳嬿晴、蔡明岳

邱俊達(會議主持人):
(回顧2022年藝術事件,提出「藝術季」及「未來性」兩大關鍵詞,思考近年風行於全臺各地大地藝術季的策展機制及專案計畫如「Act for the Future 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等所生產的公共性,更延伸的關鍵字也有「擾動」、「勞動」以及思考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最大化。)

蔣伯欣:
(提出在大環境快速生產及消費的機制中,以世代對照回應地方主體,同時在不同的美術館舍中也通過展覽策劃帶出許多可被參照的觀點,進一步思考美術館發展地方文化教育的責任,地方美術館日益興起也可以擴展出更多元的方向,讓藝術教育有更廣闊的發展路徑。)

蔡佩桂:
近期關注的關鍵詞是「藝術主體性」,以兩個關鍵字去設想,第一個是「藝術季」,透過延伸藝術季與地方社群間的互動議題,互為主體的狀態呈現,藝術季是地方限定,雖然有機會產生漣漪效應,但影響擴及範圍仍舊有限;另一個關鍵字則是「藝術教育」,以教育部及文化部合作執行的文化教育計畫為思考發起點,此計畫執行範圍遍佈全臺灣,地點以全臺的生活美學館為基地,文化體驗計畫是讓藝術家進入到學校授課,以體驗課程結合正規課程相互影響,教育現場與社會交往的區塊更大,此型態的藝術主題性反而更需要重新思考。

張敏琪:
首先針對教育作出回應,我認為此議題涉及課綱,容易以其他媒介導入教學。接續回應「未來性」,指出相較於臺灣近期對未來議題的熱烈討論,法國龐畢度中心的「杜象獎」(Prix Marcel Duchamp)作品,反而多以當代的眼光回望過往。

郭璧慈:
(主要分享自己服務於臺東美術館的專案執行經驗,以及臺東美術館整體對於藝術政策與環境的執行方向,與先前幾位成員所提出的觀點相互呼應,並且以實際案例做出連結,給予在場成員更具現化的想像。)

劉邦隱:
(談及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對於藝術教育體驗的實行方式,並分享自身參與萬物議會中所獲得的經驗分享,近一步延伸到審議式民主的藝術表現,自身也嘗試解決觀眾參與的問題,以及自己在雲端論壇發表的經驗,最後也提出文學集合考證,集合出時空印象的觀點。而對於前述提到的「自我的異國情調化」,提供了八零年代藝術史發展脈絡,一個在藝術中談藝術的觀點。)

吳尚育:
(以近期執行的臺東美術館典藏研究案為發起點,透過執行此案深入地方美術史的發展之中,反而開拓出別於主流美術史的視野,不使用二元的中心、邊陲論點,反以地方為出發,思考臺東如何以獨特的面貌來呈現自身,是一種「自我的異國情調化」;簡報部分則分享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執行臺東美術研究成果《另一個故事:臺東美術再探》。)

陳嬿晴:
(分享與碎片港夥伴一同前往澎湖,由藝術家洪根深、張致中、澎湖返鄉青年吳歐翔帶路的田野小隊經驗,簡報中帶出澎湖豐富的海洋、軍事、文史、強風等紋理以及背後值得發展的研究資源。)
值得留意的是,本次邀請臺南大學研究所學生擔任的觀察員指出,當今南部的年輕世代已不再直接將自身定位為「南部人」,而是在臺灣島嶼上流動的人,因而當今對「南方性」或「地方性」的討論,則需更細緻的處理。

蔡明岳:
(關心本次提出的計畫的過往以及未來的發展,此外關注生活是否有新的社群以及元素加入,在機構層面也亦然。最後在「共學」的基礎概念下成立的組織,是否能有效形成共有資源,最終達到一個超脫補助機制的方向發展。)

 

本次會議充分展現「碎片港」促成深度地方觀察交流平臺的精神,除了定期成員會議以外,2024年「碎片港」更將以論壇舉辦及年鑑出版為目標。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