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2月11日,10:00-12:00
本次會議著重於各觀察員關注之在地論述方向,觀察員首先以藝術獎項的內容及發展作為討論主軸,提出在藝術創作類的獎項不斷增加,但藝術評論類型仍舊較少,相較於國外的發展而言關注度相對較低。而後會議主軸則由各觀察員簡單分享自身在地論述的觀察方向及書寫近況。
主持人:邱俊達
觀察員:蔣伯欣、蔡佩桂、黃志偉、張敏琪、郭璧慈、吳尚育、陳嬿晴
會議側記:張碩尹
邱俊達(會議主持人):
目前「田野小隊」的計畫已有澎湖、屏東東港和淡水的踏查。東港部分志偉會說明,而淡水這邊則預計於三月底、四月上旬間進行,會參訪淡水一帶的在地藝術家。
今天準備分享在論壇發表的論述的關鍵字有「灣岸藝術」以及「南方未來」,我會延續灣岸藝術的概念進行,或許會多納入關於機制面的討論。
「南方未來」這個關鍵字則是呼應蔣老師先前提及由鄭勝華老師策劃的《南方女神的逆襲》展覽而來。看過展覽後,覺得展出的內容與我的想像不大一樣,較多談論階段性發展的語彙,較缺乏有創造性的觀點,覺得展示主題的特色沒有被凸顯,作品跟典藏關現的論述也較弱,但畢竟我比較不是藝術史專業,因此也想聽聽大家的觀點。
黃志偉:
我先說明一下東港田野小隊參訪的相關事項:2/26 將會前往「大小港邊」以及東隆宮等地,此外我預計在東港規劃一個展覽、聚會的空間,邀請大家去當地看看。
另,藝術家吳其錚在都蘭將有個展開幕,他使用當地的土壤燒製、創作,展出時間到四月,我提議田野小隊可以安排兩天一夜的行程去參訪,藝術家本人將可以進行導覽及分享他的駐村心得。
我個人的在地論述,則會以藝術家陳聖頌的創作作為分享主軸。
蔣伯欣:
若過去臺東,可以針對藝術家個人工作室進行觀察,近期有江賢二的藝術園區開幕,其他的場域較分散在各自駐點的空間。臺東美術館和文化處也同步執行幾個地方文物館進駐的計畫,例如成功、蘭嶼等地點,讓藝術家進駐在地館舍及周遭環境進行創作,這個計畫委托在地資深的文史研究團體「東臺灣研究會」執行,此組織自 1995 年成立,由在地人類學家創始,目前已經傳承至第二代,組織內不僅有人類學者,也新加入部分當代藝術、藝術史的研究者,倘若有意到東部踏查,我認為不妨可以跟這個組織做一些交流。
有關藝術評論機制,這邊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90 年代的帝門藝評獎,早先是主動篩選的機制,由評審與觀察員搜集所有的藝術評論文章,再選出得獎者,此種方式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雖然嚴謹,由於過程曠日費時,所以後來改為徵文的方式,類似現今的鴻梅藝評新人獎,但也僅維持兩屆,無法維持的原因不僅是資源有限,獎金也無法有效地吸引人投稿,因此徵文獎的權威感,遠不比當時的主動篩選盛況。回到近期的世安美學獎、鴻梅獎來看,我認為都是有意要創建出可供人積極參與的平台,但頒獎的舞台仍須具備一定的規模才得以吸引人參與。
藝評的獎助不一定要徵文比賽,不妨可以透過計畫型獎助,以一種陪伴、協助的方式育成年輕的藝評人,今年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開始執行的計畫是育成當代藝術研究者,協助他們進一步使用更多藝術檔案做研究,所以我認為藝評養成機制發展仍有很多可能性。另外,也可以參考 AAA(亞洲藝術文獻庫)由美國 Robert Ho Foundation 獎助的徵集研究計畫,全球對亞洲當代藝術有興趣的研究者皆可投件,此計畫的獎助金額也是相當豐厚,得獎者可以到香港研究、受獎以及發表,這是一個舞台打造可參考的對象。
屏東美術館由鄭勝華老師策劃的展覽「南方女神的逆襲」也是我目前想要發展論述的方向,關於展示的方式,與大地藝術季展呈方式很不一樣,兩者的基礎在構造上是不同的,目前地方美術館仍有很多侷限。「南方女神的逆襲」展出除了四個子題外,也額外拉出小個展,由張新丕及王友邦做為主軸藝術家,展現地方風土與都會型的不同,以及策展人對於地方的想像。
另外,楊佳璇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策劃的「位移的凝視」一展,運用現代美術跨度到當代的不同展示方式,以一種翻轉過往師承關係的不同觀點,都是美術史研究展的新角度。
蔡佩桂:
我認為若碎片港的核心是生產在地論述,並期望這一個組織能有生產的常態,一個可能的做法是:既然成員中有不少老師,如果可以通過與課程整合,整體推動上或許會比較穩健。以我上學期開立的「創意藝術評論」課程為例,學生的書寫多以高雄為主軸,若以南方為例,也曾經以蘇育賢作為書寫對象集結成專欄,又或是談論地方音樂,如島國空氣等。參與課程的同學產出的書寫量足以構成一個小專欄,類似此種方式會讓碎片港整體產出更具效率,或是在論壇中額外加開小論壇來做分享。
此外,有關在地論述,我目前有兩個部分尚在選擇中,第一個是談高雄在地空間經營,第二個是從藝壇生態的角度談論藝術家的生涯,尚在取捨中。
吳尚育:
我的文章主要將從 2022 年卡塞爾文件展,談我在其中所觀察到的南方精神,從印尼團體 ruangrupa 到參展對象,對於藝術實踐與生活模糊不清的狀態,以這樣的南方對應到後殖民南方的論述,探索之間的區別和潛力。此外,本次文件展的反猶爭議,也許會在後續的論壇中補充。本次文件展讓我看見,南方既蘊含潛力,也潛藏天真與危險。
郭璧慈:
我想從近年南部藝術空間和臺東美術館舉辦的幾個藝術家個展,討論在地論述的書寫方向:駐地作為一種方法。首先是「一帆風順—高俊宏個展」(2021/11/6 – 2022/1/2,臺東美術館),第二是「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2022/6/8 – 7/17,絕對空間),第三是「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劉紀彤個展」(2022/11/19 – 2023/1/15,海馬迴光畫廊)。我關注到這幾位藝術家都透過移動到某地佇留一段時間,進行田野取材和調查研究的方式,去探討關於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或個體的生命經驗。藝術家的駐地,不僅是返回出生地,或對一個陌生地域的拜訪,也是跨時空的隔代對話。經過藝術性的影像和文字,編排或補白了關於地方的歷史。
張敏琪:
我的關鍵字是「新常態」、「重啟」,因應臺灣進入後疫情時代,開啟一個新常態的生活,產生本質不一樣的生活樣貌,發展出兩個方向,第一是「思考未來」,第二是「回顧過去」,思考未來對應到文學來世的概念,關注與未來性相關的展覽,例如嘉義市立美術館的展覽《2222》,重啟則是對過往的挖掘,如《南方女神的逆襲》,通過重新觀看歷史來了解當下,雖然兩大路徑都是遠離當下,並且朝不同方向發展,但最終將錨定不穩定狀態的座標。
另一個關鍵字是「隱喻」,實際案例為攝影師馮君藍在彰化生活美學館的展覽,並且進一步連結到鄭勝華老師策展的《模仿說》侯忠穎個展,兩者同樣運用宗教圖像作為語言,所以「隱喻」能作為宗教藝術、題材當代化、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路徑。因此,微藝評的部分會針對《2222》與馮君藍的展覽為主題。
陳嬿晴:
我主要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微藝評的材料及對象,觀察運用館內典藏品能夠形塑出什麼樣的地方知識,和談及 70-90 年代之間很多海外藝術家留學歸台,開展出含有翻譯、知識交會的流動現象,在地論述也會朝南方、海洋及移動的概念來書寫。
邱俊達:
謝謝大家的分享。四月碎片港論壇的主題,應會直接以各專題的關鍵字南方、海洋、新常態、機制這樣來擬定,祝大家書寫順利,也期待接續田野小隊的活動!